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5455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1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的孟学诠释特徵(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正漢學研究 2016 年第一期(總第二十七期) 2016 年 06 月 頁 143162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朱子的孟學詮釋特徵 蔡家和 摘 要 本文對朱子詮釋孟子學的特徵,做一介紹與檢視,一方面朱子四書學的建構前後相當一致,其詮釋孟子的特徵也可說是詮釋四書的特徴,即理學之建構。然而面對不同的經書,也有其特殊處主要源於原文的限制。朱子必須面對孟子原文,以表現其體系,其體系是理氣論 ; 亦是說朱子把理氣論之體系表現在孟子的詮釋上 , 即此理學與孟子原典之相遇,所將產生的火花,便是本文試圖闡析的內容。從中見出朱子學的特徴,及其詮釋孟子的特徴,而此則是與其他家詮釋不盡相同之處。亦是說離開了程朱

2、學所詮釋的孟子,若為其他思想家詮釋孟子,則較不如此詮釋,此乃程朱學的特徴。計有先知後行、學以復其初、理氣論架構、心統性情、動物亦有微明之說,吾人於文中,一一詳之。 關鍵詞:知言養氣、本然之量、理氣論、性發為情、人性、物性 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正漢學研究 144 一、前言 本文談朱子詮釋孟學的特徵,主要以孟子集註為主。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是一個體系建構,有其方法學置入於其中,四書的方向是一致的,用在大學上的詮釋,大致也用在孟子上。然吾人認為雖然四本書的精神方向一致,但是就細節而言,各書還是有其側重點,乃因各書有自己的原文與脈絡,朱子把自己的理氣論置入用以詮釋出的四本書,精神一致,內容卻要順著原

3、文之脈絡以起變化,故朱子詮釋孟子學的特色,雖與四書的方向一致,還是有其特殊性。此特殊性,乃朱子的理論而落在不同的經書所表現之殊性,而有不同的呈現,可謂理一分殊1;此如同朱子所言的氣質之性的意思,性是相同,而因氣質不同,故氣質之性也不同。而吾人一方面研究了孟子原文,一方面也知道朱子如何詮釋孟子,繼而與其他孟子詮釋進行比較,2透過此番詮釋之比較,而令朱子的孟學詮釋之特徴,更容易被彰顯。 從朱子的四書之注解,亦可知悉朱子理學之特徴,3此特徴亦表現在孟學詮釋上。吾人大致歸納有幾類:一,先知後行的體系;4二, 學以復其初的設計;5三,理氣論的架構;四,性發為情、心統性情;五,物性能同於人性,而有微明。以

4、上大致是吾人初步歸納的朱子孟學詮釋的特色。然此五點,並非截然無相關。此五點根源地說,是一種理氣論的建構,或說是一種理學的建構。至於其中的原委與內容,於後文一一舉例,並且一一說明之。由此可進到第二節,朱子釋孟的先知後行系統。 1 此乃吾人順朱子的理一分殊而創造性詮釋之;同是理氣論,一旦落在不同的四本書,則有不同的強調面向。雖朱子釋四書之精神實乃一致。 2 例如對於孟子的詮釋,陽明的詮釋則不同於朱子,黃宗羲孟子師說的詮釋,也是因朱子而起。其言: 四子之義,非難知難盡也,學其學者,詎止千萬人千百人!而明月之珠,尚沈于大澤,既不能當身理會, 求其著落,又不能屏去傳註,獨取遺經,精思其故,成說在前,此亦

5、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宜其學者之 愈多而愈晦也。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第 1 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 ,頁 48。戴震亦 有孟子字義疏證 ,完全不同意朱子的詮釋。 3 朱子的特色是理學,在東亞亦造成理學與反理學的思潮。此可參見楊儒賓教授之說: 最具理論深度的一支則是側重情性論、倫理學內涵的反理學派,此派包含中國的氣學、戴震、日本的古義學、朝鮮的丁 若鏞(茶山,1762-1836)等人。楊儒賓: 異議的意義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年) ,頁 40。 4 陽明的行合一知之說,乃是針對朱子的先知後行而來。朱子以大學為底本,格致為知,誠正為行,且大學的八條目,有其先後之秩序,故

6、為先知後行 。 5 朱子的復其初之說,被批評為似於佛家的如來藏、本來面目之說,戴震云: 因謂理為形氣所污壞,故學焉以復其初。(朱子於論語首章,於大學在明明德,皆以復其初為言)復其初之云, 見莊周書。 ( 莊子繕性篇 云: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知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又云: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返其性情而復其初)蓋其所謂理,即如釋氏所謂本 來面目。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頁 279。 朱子的孟學詮釋特徵 145 二、先知後行 朱子四書體系的建構,前後相當一致,在大學所強調的精神,也可運用在孟子身上,朱子的方法學,於四書中先讀大學6, 論 、

7、 孟次之,7最後是中庸 。8而朱子的 大學 架構,是一種先知後行的架構。9一方面也的確有 大學 原文做為根據,10大學的經文云: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11而朱子把格物比配為知,誠意比配為行,朱子云: 格物者,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意誠則心正,自此去,一節易似一節。12格物為知,誠意為行,又先物格才能知至,才能意誠,故先知後行。此先知後行的架構,即以格物為知、誠意為行的架構,影響了其他三書的詮釋,在孟子亦不例外。 孟子書中的先知後行的體系,亦有其端倪,其實是朱子的精心設計及詮釋下所造成,在孟子 盡其心者章中,有如是的見解。孟子言: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8、。13朱子對此有如下的詮釋: 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14 朱子把孟子此章比配於大學的為學順序:知性為物格,盡心為知至; 大學之序,必先物格而後知至,故面對孟子此章的詮釋,必先知性而後盡心。然孟子的語勢不見得如6 陳逢源先生認為,朱子對於四書的安排,是否一定是大學為首, 論 、 孟為次, 中庸最後?做了相當詳盡的考察,認為朱子的講法常各有不同。可參見陳逢源: 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 次 東華漢學第 3 期(2005 年 5

9、 月) ,頁 223-254。 7 子程子曰: 大學 ,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臺北:鵝湖出版社, 1984 年) ,頁 3。 8 中庸言誠者,天之道 ,孔子五十才知天命,故朱子的下學人事、上達天理的設計, 中庸置於最後。 9 陽明所強調的知行合一 ,乃是針對朱子的先知後行的架構而起。 10 朱子將其抽離禮的範疇,與論語 , 孟子 , 中庸結合後,重新賦予它理的內涵,作為進德修學的基礎,從中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並且重新標彰大學目的,於是大學不再是禮記脈 絡裡的大學 ,而變成心

10、性理學詮釋系統下的一部分。高荻華: 從鄭玄到朱熹:朱子四書詮釋 的轉向 (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 年) ,頁 23。朱子的新本與鄭玄的古本大學相比,更動甚多。 11 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頁 3。 12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 朱子語類 ,第 1 冊(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年) ,頁 305。 13孟子盡心上 。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頁 349。 14 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頁 349。 中正漢學研究 146 此,孟子的意思是,盡心努力的同時,才能知天所賦之性。天不是物理的天,而是與吾人的道德相通一致者,通過盡心的德行實踐,才能知天。而朱子的順序卻是盡其心的原因在於能知性 ,故

11、先知性,而後心之全體大用可稱為已盡了,知性則是格物窮理。 朱子如此詮釋之,亦非只是從外在文獻上的比配,如以大學比配;朱子如此言之,也有孟子原文為基礎,朱子言: 此句文勢與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15得民是結果,原因是得民心;同樣地, 盡其心者是結果, 知其性理是原因,故先知性後盡心,先物格(知性) ,後知至(盡心) 。然若如此言之,其實只到了格物致知的層次,還未到誠意的層次,而朱子言行 ,乃是就誠意的層次而言。故朱子於後文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的註釋是: 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

12、履其事,則亦無以有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智之盡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盡,固不知所以為仁;然智而不仁,則亦將流蕩不法,而不足以為智矣。16 前引文談盡心知性 ,用以比配致知格物 ;此處的引文,認為盡心、知性、知天是造理,而存心以事天是履其事,是行的部分,故格物致知為知,誠意正心為行,先知後行。從中可看出朱子用了自己改本大學的先知後行之體系,17用以詮釋孟子 。所以朱子又比配知行而為智與仁,前者重知,故要格物窮理;後者為仁,仁者愛人,則要實踐此仁,若如此,其實還可以與孔子所言的智及之,仁不能守之相比配。18於此看出朱子的四書詮釋,於大學處已把體系置入而綱領顯明,是一種先知

13、後行的體系,於是到了孟子的盡其心者章時,也是以此體系通貫之來詮釋,前後一致。 除此之外,朱子詮釋孟子 知言養氣章時,也有相同見解。孟子回答公孫丑敢問夫子惡乎長之問時,回答: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而朱子對此知言養氣的詮釋如下: 知言者,盡心知性,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15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 朱子語類第 4 冊,頁 1422。 16 朱熹: 四書章句集註 ,頁 349。 17 朱子除了有先知後行的體系,還有知輕行重的見解。 18 朱子詮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時認為: 知及之如大學知至,仁守之如

14、意誠,涖不莊,動不以禮,如所謂不得其正,所謂敖惰而辟之類,知及仁守是明德工夫,下面是新民工夫。胡廣編:四書 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05 冊),頁 452。 朱子的孟學詮釋特徵 147 惟孟子為善養之以復其初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養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19 朱子於此宣稱, 知言相當於盡心知性 ,而盡心知性若再比配於盡心章的詮釋,朱子認定是一種造其理 ,而尚未到履其事;造其理為知,履其事為行,先知後行,造其理是格物致知,履其事是誠意之事。故可見朱子的詮釋方向,其實是以知言為

15、格致,而以養氣為誠意。故朱子此章所釋的知言 ,是用以窮究其理,而此理,與大學的格物窮理詮釋方式是一致的;此乃是非得失的所以然、所當然之理,故可見知言在朱子的詮釋下,其實同於格物。 至於養氣 ,朱子認為氣本浩然,失養故餒,故要復其初 ,此句於此暫不詳談,下節詳之。朱子認為養氣乃用以配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 。這種解法,一方面有孟子的原文做為根據,因為孟子言養氣時,認為配義與道,另一方面,此浩然之氣,與孟施舍之守氣,又有其相似之處,只是孟子的守氣,又比孟施舍所守者更得其要。而養氣後則有勇,對於所知者,能不懼地實踐出來,20而足以擔大任。在孟子集註中,朱子對於養氣能否比配於誠意的講法並不明顯,吾人引朱子其他書以明之。 朱子語類的記載言: 知言,然後能養氣。 、 孟子論浩然之氣一段,緊要全在知言上。所以大學許多工夫,全在格物、致知。 、 知言養氣,雖是兩事,其實相關,正如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之類。若知言,便見得是非邪正。義理昭然,則浩然之氣自生。 、 胡文定說: 知言,知至也;養氣,誠意也。亦自說得好。21以上都足以證明朱子把知言、養氣,比配於格物、誠意。而且必是先知言,後養氣,乃因為先格物,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