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3154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3.5力的分解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集 体体 备备 课课 教教 案案项目项目内容内容课题.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 (一一)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1. 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3. 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4.4. 知道合力和(两等大)分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二) )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5.5. 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6.6. 体会力的分解合成在实际应用的的好处。( (三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7. 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8.

2、8.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1.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1.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2.2. 知道合力与分力间的某些关系,求未知。教学准备课型课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导入:师: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替换某几个力,这个过叫做力的合成。那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用几个力来等效替换某一个力呢?这个过程就叫做力的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力的分解一、力的分解【定义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师:师:如何求解一

3、个已知力的分力呢?生:生: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分力与合力之间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是以两个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对角线,而力的分解则是以一个已知的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的边。师:师:不错!由此可以看到: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师:师:既然大家都知道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就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两个相邻的边,那大家看看黑板,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力,那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两个分力呢?师:师:好多学生犹豫了,为什么呢?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没有特殊限制,那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同一个力 F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

4、向不同的分力。如下图:F1F2F3F4F5F6F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从上图可以看出,力 F 可以分成 F1 、F2,也可以分成 F3 、F4,还可以分成F5 、F6,还可以,也就是说可以用来等效替换 F 的分力有无数对。二、将一个已知力力分解的几种情况:二、将一个已知力力分解的几种情况:1 1、已知两个分力方向。、已知两个分力方向。 2 2、已知其中一个分力、已知其中一个分力 F F1 1的大小的大小和方向和方向3 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结论:结论:1、当FFFf21

5、时有两组解。2、当FFF21时有唯一的一组解。3、当FFFp21时无解。4 4、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论:论:1、当已知大小的分力cosF时,有两组解。2、当已知大小的分力=cosF时有唯一的一组解。3 当已知大小的分力cosF时无解。 三、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分解三、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分解具体问题中一个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个实例:1 1、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

6、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师:师: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两个力 F1、F2 产生,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 F1 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F2 产生的。那 F1、F2 与拉力 F 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生:生:一种等效关系,可以进行等效替换。师:师: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牢记牢记】: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2 2、如图: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如图: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行分解。F往上提往前拉F1往前拉F2

7、往上提等效FF1F2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五分钟后,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不作评论,只记下结果。五分钟后,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不作评论,只记下结果。带领学生观察视频文件。带领学生观察视频文件。师: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观察,我们了解到: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就是使物体与斜面之间发生挤压。那我们将重力进行分解时就根据重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把重力分解到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如图:师:师:分析可以看到,上桥时,分力 G1 阻碍车辆前进,车辆下桥时,分力 G1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来减小桥面的

8、坡度。【牢记牢记】:分解后,用 G1和 G2来等效替换 G,则 G 不存在了;1 1、 G2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2 2、 G1使物体下滑,所以 G1又叫做下滑力下滑力。可见下滑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力。3 3、 一个力是否是真实的力,看能否找到该力的施力物体。Gsin1GG cos1GG G疑问:疑问:1 1、力的分解是不是一定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牢记牢记】:不是,根据解题的需要来分解,一般情况下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2 2、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么难判断,该怎么办?【牢记牢记】:我们可以综合物体受力分析结果来判断其中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如上例中判断重

9、力的实际作用效果。A、 受力分析。1、非接触力:重力 G;2、接触力:物体与斜面和挡板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没有摩擦力;根据牛顿定律,物体静止所受的合外力是 0,所以物体与斜面和挡板间必有挤压力,即必受 N1、N2。 (接触力只有两种)B、实际作用效果分析:如果没有重力,物体会与斜面和挡板间有挤压吗?不会!所以重力的两个实际作用效果就是一是使物体与斜面间有挤压,一是使物体下滑从而使物体与挡板间有挤压。例、例、如图:两球的重力均为 G,那求解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N 1N 2/2/2/2/2/2NN2sin22sin2 GNNG G1=NG2=N例、例、作图分析 O 点的受力情况先理论分析,

10、有假设法。至于棒与绳的区别,如果用绳代替棒,情况不变,先理论分析,有假设法。至于棒与绳的区别,如果用绳代替棒,情况不变,说明棒起的就是拉力作用,如果不行,说明棒的作用不是沿棒的方向。说明棒起的就是拉力作用,如果不行,说明棒的作用不是沿棒的方向。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文件,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文件,N1N2 G2G122NG11NG tan22tan2GGNGGcos1cos1GNGGOOAOT2NT1ON2T1N1自己设计实验体会自己设计实验体会三、一个力分解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三、一个力分解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四、正交分解法:四、正交分解法: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就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把

11、两个合成一个,两个合成一个如此能合成最后一个力。学过力的分解后,对于求合力,我们又有了一种新的方法: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就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把所有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接着分别两个坐标轴上的分力各自合成,最后再把两个轴上的合力再进行合成。例、例、如图,物体重为 100N,分别求两个分力大小。解:方法解:方法 1 1、将两绳子拉力合成等于重力。方法方法 2 2、将重力分解到两绳子方向,并相互抵消。F1F1yF1xF2F2xF2yF1F2450300方法方法 3 3、正交分解法(最好解的方法)例、例、如图一个木块正在倾角为 为的三角斜面上匀速下滑,试求斜面的动摩擦因数。解:解

12、:因为匀速,所以合外力为 0。物体受重力 G、支持力 N、摩擦力 f。这三个力的合力为 0。如何利用这个关系呢?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分解后则有Nmgcos,tancossincossinmgNmg,所以动摩擦因数为 tan。问:问:如果此时给物体加上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 F,那物体现在受到的合外力是多少?解:解:加了一个力以后刚才的那三个力都没有变,所以它们的合力还是 0,再加上一个力 F,所以物体现在的合力是 F。日常生活应用:日常生活应用:1 1、木楔子2 2、用绳子拉陷入泥土的汽车(带领学生观察动画)3 3、帆船可以逆风而行吗?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一、概念:力的分解 二、怎样分解一个力 1、无数对 2、唯一性的条件 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三、矢量相加的法则教学反思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