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第三课时)》导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52519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第三课时)》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第三课时)》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第三课时)》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第三课时)》导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第三节 河流(第三课时)河流(第三课时)【目标锁定目标锁定】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读图说出黄河的流域概况。2.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 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3 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 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的开发;黄河不同河段的治理。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 (独立自主,快乐收获(独立自主,快乐收获)1、读右图,结合教材第 50 页图 2.41,完成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A_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注入 B_海。是我国的第_河。

2、(2)黄河依次流经_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_自治区、_省、陕西省、河南省、_省九个省区。(3)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有_高原、_高原、_高原、_平原。(4)黄河主要流经_、_和_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_较小。与长江相比黄河的_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季节往往形成_。(5)上中下游的划分源头 下游 a_(内蒙古)中游 b_(河南) 下游 入海口(6)主要支流:上游_、_;中游_、_2、黄河上游的 C_平原和 D_平原引用黄河水灌溉,成为“塞上江南” 。黄河在下游成为塑造_平原的主力。3、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_之利,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了_用水。4、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

3、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_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了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其中E_、F_。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重点难点都在这里)(重点难点都在这里) 探究探究 1 1:黄河下游为什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探究探究 2 2: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_、_等问题,近年来_问题日趋严重。阅读图 2.45 黄河的忧患、图 2.44、阅读材料“治黄百难 唯沙为首”讨论探究: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请你找出黄 河上中下游出现的危机(险情) ,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 河段症状病因治理方案上游中游下游【达标测评达标测评】

4、 (懂了,不等于会了)懂了,不等于会了) 1、黄河中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2、黄河产生泥沙最多的河段是 ( )A、源头段 B、上游段 C、中游段 D、下游段3、黄河自古多忧患,下列属于黄河忧患的是 ( )A、上游的水能开发 B、泥沙淤积 C、华北平原 D、三门峡水利枢纽4、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小、气候干旱 B、地势低平 C、蒸发旺盛、灌溉用水量大 D、地上河读右图,完成 56 小题5、该图所示的黄河河道,出现在 ( )A、黄河的上游 B、黄河的中游 C、黄河的下游 D、黄河的中、下游6、形成该图所

5、示现象的原因是 ( )A、黄河上游的梯级开发 B、东北林区森林的砍伐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D、内蒙古高原的过渡放牧 【中考链接中考链接】 (走出教材,你才会有进步)(走出教材,你才会有进步) 读“黄河流域水系图” ,回答:(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山,在_省注入_海。(2)图中字母 A、B 所代表的支流名称是:A_ B _(3)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级阶梯,水能丰富;中游流经_(地形区) ,河水含沙量增大;黄河下游形成举世闻名的“_” 。(4)近年来,除洪水威胁、泥沙淤积问题外,_问题日趋严重。(5)黄河在_、_和_境内的部分河段,受_影响,初春时节,易发生_。 (6)2002 年 7 月 4 日至 15 日,我国首次在黄河上进行了调水调沙实验,依托的水库是_,请在图上标出 E,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_,采取的措施是加强_高原的_工作。【本课质疑本课质疑】 (记下你的疑惑)(记下你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