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空间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90046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5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空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9.11 星期四热线:66111111网址:编辑:贡万军版式:童雯雯 校对:杨斐XIANDAIJINBAO现代金报A02手绘iPad使用说明书 背后的痛与爱用iPad对于年轻人来说很简单,但对上了年纪 的爸爸妈妈来说,有时却很深奥。因为不会操作, 又不想麻烦你, 爸爸妈妈只能等着你去告诉他们 “最近在干什么”、 “吃饭了没”近日,一名 网友发了一个名为 “ 送给妈妈的iPad,附手绘说明 书”帖子,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称赞她是个孝 女。 ( 昨日本报A8版)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也好,手绘iPad使用说明也 罢,为了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 一些年轻人用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爱与

2、关心,做了一 件许多人都可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 老百姓对精神家 园、对情感厚度的追寻渴望,往往会借着各种契机 重新回归。 尽管忙碌的生活有时候会让我们缺乏 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但对家人的牵挂与思念依然 是不少游子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手绘iPad使用说 明做到了传统孝道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未尝 不是一种 “ 现代孝道”。 对于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有时最 需要的不是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而是情感 慰藉。然而,山水阻隔,时空错位,不能“常回家看 看”的子女,让 “ 老无所乐”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网络资源的有机嵌入,将父母与子女的断裂、脱节 状态进行了

3、衔接和修复, 让家庭成员成为一个联 系更加紧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向父母表达情感的渠 道, 也不缺乏亲情互动的机会; 我们所缺乏的是 “ 多想一些”、“更进一步”的意愿,以及将愿景落 到实处的勇气和信心。杨朝清高考试卷变革核心 应是公平第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的省份。 但增加省份的数量和范围目前还没有明 确。某网络调查显示,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 “ 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从参加调查的网友身份看, 接近九成受过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超过九成是孩 子已经经历高考或即将面临高考的家长,地域则覆 盖国内31个

4、省区市。 ( 9月10日 北京青年报)真应了那句话, “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高考改 革改来改去,从当初的全国统一试卷,变成后来的多 套试卷、分省自主命题,再到眼下的重新使用全国统 一试卷,几十年下来就是一个轮回。 其实,不管高考试卷如何变革,最关键的核心 问题,应该是立足于公平第一的原则,努力实现高 考的公平性,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录取,公平享 受到高等教育,摈弃人为因素干扰,解决地域不均 衡、录取不公平等难题。如果只执著于恢复全国统 一试卷,却没有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办法,那么注 定将是徒劳无功的,最终沦为表面上的统一高考, 高考公平性则依然无解。 比如全国统一试卷推行后,各地仍然采取自主

5、 设置分数线,那么就会人为设置录取门槛,导致地 方录取标准难以统一, 即便部分考生的考试成绩 一样,最终也会因为所处地域的不同,失去公平竞 争的机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上海等地,本 地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很低, 外地考生则高出一大 截,又拿什么去比拼? 可见,高考试卷只是一张皮,下面潜藏的各种 规定才是问题根源,如果教育制度不改革的话,光 是拿高考试卷开刀,那就只能是乱折腾,不能解决 最基本的公平性。而且,目前高考仍然是改变国民 命运的机会,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诉求,谁都想天 平往自己身上倾斜,注定各种需求难以统一。高考 改革应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尽可能照顾到更多人 的利益,优先向社会弱势群体倾

6、斜,确保这条上升 通道不被阻断。江德斌学校教育 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日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 很不 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是很 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因。 古典诗词和散文近年来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一些地区中小学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引发热 议;另一方面, “ 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 子送往各类 “ 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们的选择 结结实实反映了实际需求。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 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 项技能。 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其初

7、衷是为教材 “ 瘦 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 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 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 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 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 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 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 等等。 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 是维系 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 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 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 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

8、的教育、熏 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 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 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 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 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 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 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 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新华社记者 闫祥岭 白靖利 ( 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新华时评“灭绝式养殖”,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因为 养殖意味着繁育、壮大、发展,而灭绝却

9、意味着破坏、伤 害、毁灭。但是到了大连一些海域的海参养殖区你就会发 现,“灭绝式养殖”在这里一点都不矛盾,当地的养殖户 为了养殖海参,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抗菌素等 药物和各种化学制剂,结果把附近海域其他的海洋、滩涂 生物推进了灭绝的边缘。 仔细盘点当地养殖户们在海参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 菌药物和化学制剂,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生石灰、 漂白剂、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盐酸诺氟沙星、六抗底安、聚 维酮碘溶液、海参解毒安、酵母细胞壁多糖、杀虫剂等等, 数量多达十余种。这其中的很多抗菌类药物,都是治疗人 类疾病时使用的,但是这些可以拯救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药 物,对多数海洋生物来说,却是足以致命的

10、毒药,因此在每 一个海参养殖圈附近,其他海洋生物几乎绝迹。 养殖户为了预防海参生病而投放的各种药物,已经对 附近的海洋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加要命的是,一些 养殖户为了防止其他海洋生物和海参争夺营养物质, 甚至 故意投放杀虫剂等有毒药物,有意识地杀死其他海洋生物。于是,在当地一片繁荣昌盛的海参养殖业面前,附近的海域却 几乎成了一片 “ 死海”或者说海洋荒漠。有个词语叫 “ 竭泽而 渔”,现在用在当地的海参养殖业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先不说这种几乎用各种药水泡大的海参,是否还有 那么高的营养价值,或者说其原来的营养价值,会不会被身 体内所含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所抵消,仅仅是这种“灭绝式

11、 养殖”的存在,就已经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造 成了毁灭性打击。这不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也不 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完全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 益,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等于让整个生态环境为少数人的 发家致富买单。 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 但是却不见哪个部门来关注一 下,更别说实际的监管了。对于海产养殖,在海产养殖的过程 中违规使用各种抗菌类药物、化学制剂,到底属于水产部门, 环保部门,还是农业部门,抑或是畜牧养殖部门监管,我们也 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既然涉嫌违规使用抗菌类药物, 涉嫌污染生态环境,那么肯定要有政府职能部门出面予以规 范、整顿和禁止,并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

12、律法规、制度规定进 行问责和处罚,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不作为。天歌谁来监管 “ 灭绝式养殖”?漫画 陶小莫辽宁大连普兰店市皮口镇,是大 连周边海域养殖海参最大的一片区 域,由于养殖户大量添加抗菌素等药 物,导致近海物种几乎灭绝。记者走 访附近渔村了解到, 面对经济利益, 近几年海参围海养殖兴起迅速。有渔 民表示,在这片海里,像乌鱼、对虾等 其他生物现在都已经“ 灭根了”。( 9 月10日 北京晨报)追问之声一老人因让座与一年轻人争论后, 打了年轻人4耳 光,然后气倒在车内,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已没有了呼 吸。 发生在河南郑州919路公交车上的这一幕让人唏嘘。 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

13、患有心脏病。 ( 9月 10日 大河报)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上, 让座纠纷其实是很常见的 事情。而且,并不局限于老人与年轻人之间。如果说这里 面有什么值得分析的话,那就是有时戾气太重,一些人太 没有耐心,文明素质也有待提高。具体到新闻中的个案, 一个让座纠纷竟然导致老人猝死,悲剧令人唏嘘。但我相 信,无论是没让座的年轻人,还是生气年轻人不让座的老 人,都未曾想到更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 在事实判断的层面, 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悲剧。然 而,当这样的意外成为 “ 新闻”,公众的讨论加入其中,不 仅让座纠纷似乎成了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特有的现象,超 脱于意外事件之外的各种价值判断, 更是不可避免地嵌 入关于

14、悲剧的讨论里。在网上,说各种难听话的都有。有 的说 “ 不作死就不会死”,有的说 “ 打人还把自己气死了, 活该”,还有人又重新讨论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 老” 对于这起让座纠纷,除老人打了年轻人4耳光之外, 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其他具体细节。 他们为什么争吵? 又何以至于动手?是老人为老不尊,还是年轻人为幼不敬? 单凭个人好恶, 毫无依据地做无端猜测, 并无任何意 义。更何况,所谓好人坏人的主观臆测,真的比人的生命更 重要吗?死者已矣,又是长辈,那种“死了活该”的言论,让 人不寒而栗。面对悲剧,不要试图猜测老人的好坏,重要的 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假若你是年轻人,遇到没座

15、位的 老人,如果可以,那就让吧。让个座而已,何必那么纠结。尊老 爱幼,对于一个文明的人来说,本就是应该的,对自己的素质 要求不妨高一点。哪怕是要求你让座的老人,缺少了一点感 恩之心,或者语气生硬态度蛮横,不妨也宽容一些,没准儿, 易怒也是一种病状呢。在旁观者眼里,你让着他,只会给你的 形象加分。 有人将此类比“老人倒地不敢扶”,其实这完全不是一 种概念。无非让个座,哪有那么多的 “ 后顾之忧”。当然,老人 也该更多理解年轻人为生活奔波劳累的不易,需要别人让座 时,不妨客气一点礼貌一点,更像是一个长者。很多时候,一 句话能够解决问题,一句话也能够激化矛盾,关键看你如何 选择。就算给老人让座在道理上确实应该,但是对于具体给 你让座的人,一定不能少了声 “ 谢谢”。 老人猝死于让座纠纷的悲剧,毕竟只是个案,不需要也 不应该被过度阐释, 妖魔化与娱乐化的心态更加要不得。另 一方面它又真实提醒人们,理解与宽容之于我们社会的重要 性。如果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反而是更多的偏见与不宽容, 那岂不是双重悲剧?舒圣祥老人因让座纠纷猝死莫成双重悲剧不吐不快读者来信百姓话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