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84776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1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顾E072014.09.02本次调查的目的很简单, 为小溪采集8000份植物标本, 建一座像样的标本馆” , 小溪本底资源调查领 队, 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说, 自1982年小溪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 大型的植物调查只搞过一 次, 所有的标本 “都被带到北京去了” 。 32年了, 小溪还没来得及给自己搭建一座标本馆, 甚至连一份属于小溪的植物标本都没有。8000份植物标本, 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民以食为天, 尤其在前不搭村后不搭店的山里, 食物、 水 成为必备资源, 衣服可以不带, 帐篷可以不背, 干粮、 水各自 备齐方可, 不然别人补充体力或者饮水解渴时, 你只能大眼 瞪小眼了,

2、 饿肚子上路, 肯定走不了多远。 8月6日, 在未动身前往郎溪时, 早晨的时光用来填饱肚 皮, 然后往自己的背包里拼命塞八宝粥。5罐已经很重, 但两 天的路程, 肯定还是不够吃的。水, 带了一瓶, 估计只能顶一 个上午, 路上遇到泉水点, 赶紧喝个饱, 然后灌上一瓶, 接着 等待下一个泉水点的出现。 尤其在郎溪段, 河床里的水肯定无法直饮的, 只有两侧 山体延伸而来的支流, 经过层林过滤而来的山泉, 方可饮用, 这是长跑野外的常识。为防喝坏肚子, 可自备大蒜数头, 喝完山泉吃大蒜, 可杀 菌, 不过嘴里的味道, 确实够重, 不宜口味清淡者使用。 不过, 这也要看饥渴度了, 倘若长时间碰不到合适

3、水源, 即使稍显浑浊的崖壁渗水, 也可一饮方休了, 极度饥渴的身 体, 哪顾得上这水干不干净。 8月7日, 穿越云峰垭时, 因海拔较高, 与河谷相邻甚远, 半途遇一渗水崖壁, 取一枫香叶片, 捧水喝, 虽有苦味, 总比 身上的汗水清淡得多。 8天以来, 食物是雷打不动的八宝粥, 此后听闻此名, 已 经条件反射,“啊, 又是八宝粥啊” , 吞到一半, 恨不得再吐出 来, 后来又想不吃哪行啊, 于是故作好吃, 一饮而下, 胃虽然 极力反抗, 但也只能乖乖吸收了。此行穿越的路线皆是在植物学家张代贵的建议下施行 的, 前后多次深入小溪做植物调查的老张, 即使在杳无人烟 的郎溪段亦不需要向导带路, 前后

4、历经8天时间, 4天在做植 物调查, 4天跟动物组抓虫子。 相比较一年不间断的本底资源调查, 本次穿越中的8天 只是极短的一个插曲, 而我们所看到的亦是一个不完整的小 溪。即使如原住民一般, 每日耗在这里, 对这片极其熟悉的 土地又能认识多少呢, 所谓管中窥豹, 通过日与夜的行走, 在 河谷地, 总能与大部分的植物相遇吧。 所以第一段路程, 我们走郎溪, 小溪保护站副站长鲁长 贵嘴中最美丽的一条溪, 亦是5条主要溪水中最具野性的一 条。而后夜宿茶园。第二日, 翻云峰垭, 步行进入小溪核心 保护区, 接着穿鱼泉溪。第三天, 把茶园溪走通, 第四天就是 小溪的源头区域了。 关注河谷地, 是此次穿越

5、调查的主题, 这也是老张的建 议, 毕竟小溪保护区引以自傲的 “中南十三省保存最完整的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 都生在海拔低于800米的河谷地里。 路最难走的当然是郎溪了, 第一天暴走12小时, 村民 嘴里的4个钟头山路, 我们用了3倍时间, 到达夜宿点茶园 已晚上8点, 天麻麻灰, 晚餐后随意躺下即睡, 一夜电闪雷 鸣, 全然不知。 翻越云峰垭是个转折点, 此后进入保护区核心地带, 皆 有公路或步道沿着河床, 调查组的皮卡与卡车派上用场, 可 以少背负重, 溪内穿行时, 亦可随时进入公路休息, 老张称此 “小儿科了” 。 虽然是先苦后甜的节奏, 但几日下来, 还是弄了一身伤, 8月6日, 穿越郎

6、溪途中, 走错路, 下沟底时, 一个踉跄, 差点 翻下, 幸亏被树藤绊住, 捡回半条性命。 8月8日, 由公路下到茶园溪沟底, 进入一条半米长五步 蛇的领地, 若不是受到坠石惊吓, 逃之夭夭, 恐惨遭毒口。 其他大小伤痕, 蚊虫叮咬, 植物过敏亦不多说, 同行的植 物组同学受伤、 过敏的亦不在少数。此次小溪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由吉首大学牵头, 领队的 是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 其曾为2012年穿越神农架无人区 科考队的植物组组长, 队员由参加吉首大学暑期班的学生组 成, 植物资源调查的时间是一年, 不仅要采集8000份标本, 亦要记录路途中所遇国家一、 二级保护植物的GPS信息, 绘 制小溪的珍稀

7、植物分布地图。 例如穿越鱼泉溪段所遇的红毛椿、 小溪源头区域的一株银 鹊树, 皆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在8月9日穿越途中被记录下来。 小溪保护区自1982年成立以来, 全范围的本底资源调 查只进行过一次, 前保护区张所长参加过最初几次的植物调 查, 以1982-1884年昆明植物研究所, 即吴征镒院士领导的 那次考察为最大规模,“涵盖了小溪85%以上的地区” 。那次调查也诞生了两个小溪地区的特有分布种绒 毛假糙苏与永顺楼梯草, 2014年8月8日, 在穿越茶园溪河 床途中, 我们与这两种特有分布植物再次相遇时, 前后已经 过去32年的时间。 虽然自1982年, 小溪经历过规模不等的几次植物调查

8、, 保护区依然没有自己的标本馆, 退休下来的张所长抱怨长期 经费太少, 难以支撑大型的科考, 保护区甚至连一份自己的 植物标本都没有, 1982年采集的植物标本, 因为没地方放, 全部拉到北京、 昆明去了。 特别是2001年小溪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后, 对一座标 本馆的期待, 与弄清楚自己植物家底, 已经是小溪人必须完 成的夙愿。要建一个小溪自己的植物标本馆穿越过最险的郎溪段, 其他都是 “小儿科”跋涉途中, 一饮一食皆成经验8月8日, 茶园溪下游段, 河床比郎溪要窄, 但物种丰富度是5条溪流中最好的。红花石蒜, 与开黄花的忽地笑同属石蒜 科, 在佛典中又称曼陀罗华, 为死后黄泉路 上的唯一风景。蕨类植物的孢子。盾蕨, 林下成片生长, 是郎溪段草本植 物中最常见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