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在黔共商合建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科技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82738 上传时间:2018-03-2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国在黔共商合建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科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国在黔共商合建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科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国在黔共商合建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科技新(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志强) 10 月 15 日 16 日 , SKA(Square Kilometre Array, 即平方公里阵列 射电望远镜) 第 15届董事会在贵 阳召开。来自澳大利亚、 加拿大、 德国、 印度、 意大利、 荷兰、 新西 兰、 南非、 瑞典、 英国、 中国11个正 式成员国代表, 共商合作建造世 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相关 事宜。 本次会议由SKA国际组织主 办, 国家遥感中心和贵州省科技 厅协办。对推动我国参与平方公 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建设准备阶段 的工作, 拓展我国参与 SKA 的广 度与深度, 以及对 SKA 与我国正 在贵州省平塘县建造的 500米口 径球面射电望

2、远镜国家大科学工 程 (FAST) , 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有 着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 SKA 是超过十个国 家计划合资建造的、 世界最大的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它凝聚着 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和技术力 量。SKA 接收面积达一平方公 里, 相当于 140个足球场大小; 它 灵敏度极高; 分辨率高于哈勃太 空望远镜的 50倍, 巡天速度数百 倍于现有任何观测设备, 其中央 计算机处理能力相当于一亿台个 人电脑, 单日收集的数据如果在 iPod上播放需200万年完成, SKA 反射面天线将产生10倍于目前全 球互联网的数据流量, SKA 孔径 阵列能产生 100倍以上的全球互 联网的数据流量, 使用的

3、光纤足 够环绕地球两圈等。SKA将为人 类认知宇宙提供重大机遇, 也需 要付出和当年太空计划或大型强 子对撞机一样规模的科学努力。 经过 20余年的预研究, 国际天文 界已就 SKA 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 可行性达成了广泛共识。 SKA国际组织的最高决策机 构为成员会议, 负责选址、 筹资等 重大事项, 董事会为日常决策机 构。目前绝大部分成员由成员国 政府派代表组成, 参与谈判和决 策, 缴纳会费并协调支持本国科研活动, 我国以国 家科技部名义加入SKA建设准备阶段。 本次董事会后, 与会代表到贵州平塘县实地 考察了FAST工程建设情况。SKA董事会主席、 英 国 科 学 与 技 术 设 施

4、 理 事 会 (STFC) 主 席 John Womersley在建设现场表示, FAST是一个激动人 心的项目, 中国应对这里即将建成的伟大项目感 到骄傲, FAST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 天线射电望远镜。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揭开宇宙的 奥秘, 探索宇宙生命的起源, 研究银河星系的演 变, 实现更大的科学突破。多国在黔共商合建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科技日报上海 10 月 20 日电 (钱洛滢 记者王春)10 月 19 日,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自然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 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艺研究团队领衔完 成的研究成果, 宣布首次发现了乳腺中的多 能干细胞,“刷新” 了由国外科

5、学家在 2011 年发表在 自然 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 潜能性的理论。该研究成果以干细胞为切 入点, 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思路、 奠定 了应用的基础。成年人的许多器官中存在着干细胞, 也 称组织干细胞。干细胞因为尚未分化、 具有 再生潜能而被喻为 “万用细胞” 。根据发育 潜能又分为三类: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和单能干细胞。 乳腺癌有多种分型。目前, 临床上有 20%左右的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 病人无 药可医, 原因是其肿瘤处于低分化的 “漠然” 状态, 现有的药物和疗法皆无法令其应答。 而这部分患者又恰恰是乳腺癌中转移率最 高且三年存活率最低的人群。 曾艺研究团队发现, 成体乳

6、腺器官中存在着未分化的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有着特异 标记蛋白C受体基因。他解释, 成年人的 乳腺中, 竟然还藏着细胞界的 “百变天后” 多能干细胞。这些能在乳腺发育过程中分化 成所有乳腺细胞类型。而此前, 科学界认为, 乳腺干细胞仅仅具有单一分化潜能性质。 该研究成果有可能证明乳腺干细胞就 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的起源。由 于新发现的乳腺干细胞特异标记蛋白 C 受体基因, 是细胞膜表面受体, 将来针对它 而设计的药物不需要进入细胞内就能起效, 因而将是理想的药物靶点。乳腺中发现多能干细胞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甲午年九月廿八总第 10078期国内统一刊号CN

7、11-0078代号 1-97http:/2014 年 10 月 21 日星期二今日 12 版最新发现与创新责任编辑胡兆珀马树怀电话: (010) 58884051传真: (010) 58884050科技日报微博: 新浪科技日报 腾讯科技日报跑部钱进, 多头申报, 九龙治水这些被科 技界广为诟病的现象或将因一场重大科技体制改 革而杜绝。 日前, 科技部、 财政部在长期调研基础上共同起 草了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 基金等) 管 理改革的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 ) , 并已报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 将择日发布实施。 如果把此方案通俗地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政府 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

8、, 国家科技计划将全 面整合成五大类。 “本次改革针对所有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中央 财政科技计划, 也就是说民口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有 一半以上, 将纳入改革整合的范畴。 ” 财政部教科文 司司长赵路向科技日报透露。 “此次改革绝不是部门之间简单加强协调和分 工, 项目避免重复的治标之举, 而是上升到国家层 面, 重构现有科技计划体系并转变相关政府部门科技管理职能, 实现系统化改革, 这是一场攻坚战, 已 涉入改革深水区, 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 科技部条 财司司长张晓原认为。管理体制将以目标和绩效 为导向我国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中,“科技项目” 这块蛋 糕就有国家自然基金会、 中科院、 发改委、 科

9、技部、 中 石油、 卫计委、 农业部、 教育部、 环保部、 建设部等多 个部门 “分切” 。 据记者了解, 我国有近 40 个部门管理着近百个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 基金等) 。在科技管理和 项目支持上, 也或多或少存在被戏称的 “九龙治水” 、 “天女散花” 的现象。 这种局面有望通过此次改革得到扭转。 赵路将改革核心总结为 “重构计划体系, 转变政 府职能, 创新实施方式, 提高资金效益” 。具体来说, 以前科技计划边界、 定位不清, 上下两头都管, 现在要打乱重来, 按照科学规律重构计划体系; 政府 则 “往后退一步, 往高站一层, ” 干规划、 布局、 监督 等该干的事; 系统设

10、计科技计划组织方式, 围绕重 点任务配置资源, 打通上下游各个链条, 让科研人员 和单位公平地拿到科研项目, 强调绩效考核, 体现科 学公平有效; 通过调整科技计划的结构、 布局和实施 方式, 激活存量, 形成聚焦, 集中财力办大事。 为此 方案 提出, 优化整合的总体目标是, 强化 顶层设计, 打破条块分割,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 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 (专项、 基金等) 管理体 制, 更加聚焦国家目标, 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更 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 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 结合, 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方案还提出推进优化整合必须遵循五个原 则, 即: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

11、职能、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任务、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政府不再管资金分配和具 体项目本次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最大的突破就是, 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 改变过去既当 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的局面。 为此, 将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其中, 决策层面就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科技部门 牵头, 财政、 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科技计划 (专项、 基 金等) 管理联席会议, 共同制定议事规则, 负责审议 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科技计划 (专项、 基金等) 的布局 与设置、 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设立、 专业机 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 据

12、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田保国透露, 其实, 在大 气污染治理领域, 就已经进行了跨部门统筹协调的 探索尝试: 科技部、 教育部、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 学基金会、 环境保护部、 卫生计生委、 气象局等部门, 以需求为导向, 按分工要求, 加强各类计划统筹, 提 出了 6 项科研工作, 并分解为 24 项科研重点任务, 明 确各自分工、 责任单位和时间进度。类似的改革试 点已初获成效。 政府部门从资金的具体分配和项目的日常管理 中解放出来, 抓战略、 抓规划、 抓布局、 抓监督。那么, 广受科技界和社会关注的项目管理, 如受理项目申 请、 评审、 立项、 过程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等工作交给谁 呢?

13、 方案 给出的答案是: 依托规范化的专业机构。 其实, 从国外情况看, 各主要国家大都由专业机 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 包括受理申请、 评审、 立项、 实 施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但专业机构的设置又有 多种模式, 有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 有的隶属于政 府部门, 还有委托社会化的非营利机构管理。 (下转第四版)科技新政: 政府不再直接管项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 基金等) 管理改革的解读(上)本报记者陈 磊科技日报讯 (记者房琳琳) 十年前, 马萨诸塞大 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微生物学家德里克莱吾利和他 的同事曾提出, 一种名为 “地杆菌属 (Geobacter) ” 的微 生物能够产生

14、细微的电流导线 (即微生物纳米导线) , 但这一科学假设长期以来陷入争论和质疑之中。现 在, 新的成像技术为该假设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强的证据。 莱吾利团队在最新一期的 自然纳米科技 杂志 上报告称, 他们用静电驱动显微镜 (EFM) 证明, 电荷 确实会沿着微生物的纳米导线蔓延, 正如电子能在高 导电性人工材料碳纳米管中流动一样。 EFM是用来展示电子如何在材料中运动的。马 塞诸塞大学物理学家尼克希尔马尔万科、 斯贝尔爱 贝瑞耀歆和马克托米尼与莱吾利合作得出了这一 发现。“当我们将电子注入到微生物纳米线的一个点, 整个灯丝被点燃了, 因为电子沿着纳米导线在传播和 蔓延。 ” 马尔万科说。

15、 现在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工作的耀歆补充说:“这种现象与你在碳纳米管或者其他高导电性纳 米合成材料中看到的相同, 连电荷的密度都可以与之 媲美。这是EFM成像技术第一次应用在生物蛋白质 学科上。 ” 据介绍, 地杆菌属纳米导线是一种蛋白质丝状 物, 它能够像金属状复合物导线一样传递电子, 但这 个假设始终受到质疑。“这种物质的导电性在不同的 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中都能被清晰地看到, 但是仍然 有很多生物学家对此表示质疑。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10月20日 (北京时间) 报道, 为了增加对假设的支持, 莱吾利的实验室调整了纳米导线的结构, 移除了芳香 族氨基酸, 反而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 E

16、FM 最终 不负众望, 提供了关键证据。 莱吾利说:“纳米导线能让地杆菌属在土地中的钢 铁或其他材料中生存, 能极大地改变土壤的化学组成, 在环境净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纳米导线是地杆 菌属微生物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种微生物在适应微生物 传感器和生物计算机设备中, 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托米尼说:“这个发现为蛋白质层面的纳米电子 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 莱吾利和同事的微生物纳米导线, 是一种潜在的 绿色电子部件, 用全新的无毒材料制成。目前正在开 发的一个应用是, 将地杆菌属微生物放到电导体中来 探测环境污染物。另一个则是研发基于这种微生物 的微生物计算机。前不久刚刚揭晓的 2014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 予两名美国科学家以及一名德国科学家, 以表彰 他们突破了长久以来约束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 的某个物理极限值。放大微小物体帮助人类窥见 微观世界一直是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这 一次, 新的成像技术为陷入争论和质疑的微生物 导电功能带来曙光, 让人们对微生物纳米导线的应 用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