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国学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14586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6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日谈国学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今日谈国学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日谈国学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傅佩荣:今日谈国学要回到先秦孔孟思想国学之痒与人生之痛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B2原声讲堂编辑/王勉 美编/黎石 责校/李良时间:10月15日地点:上海季风书园活动室主题:傅佩荣国学与人生新书分享会中国古代最早的夏商周都是封建制度, 一个家族因为统治了全 国就封疆荐亲。他如果好好做, 百姓也没有意见, 会安安分分, 但 是, 到了帝王专制时代以后,“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的情况越来越严 重。通过 红楼梦 所描写的大观园, 我们就知道皇亲国戚过的是什 么样的生活, 我们在古代永远只能是 “刘姥姥” , 进了大观园会感到 不可思议, 没想到竟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所以, 要了解中国古代的 政治,

2、 就要看一本书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是明末清 初四大学者之一, 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是 明儒学案 , 还有一本是 明 夷待访录 。“明夷” 两个字是易经里的一个卦地火明夷, 意即火 是光明, 在地底下, 大地一片漆黑。明朝末年是一片漆黑, 清朝来 了, 黄宗羲这些人就不一定在清朝做官, 因为他是明朝人。他写 明 夷待访录 , 意思就是天下一片漆黑, 我有学问有理想, 希望新的朝 代有这个心胸和愿望来向我请教。 书里第一篇 原君 , 是要说明到底什么是国君。黄宗羲认为, 自古以来, 中国历史上永远只有一个坏人, 叫作国君。这个话很激 烈,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国君有一个原则, 就是剥削天下人来

3、养活 自己一家人。皇亲国戚一辈子吃喝玩乐, 而老百姓就只能交税, 不 管收成好不好都要交税, 以致历代以来老百姓承受的苦难和死亡太 多太多。黄宗羲在明朝末年就有这样的进步思想, 认为至少应该回 到孟子。孟子说过一句话, 叫作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就因 为这一句话, 明太祖朱元璋讨厌孟子讨厌到不行。他把孟子赶出孔 庙, 不让孟子在孔庙里接受祭祀。后来还规定, 把孟子书中的某些 反动言论删掉, 比如我刚才讲的那一句话。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专制帝王不能允许原始儒家比如孔子、 孟 子真正的思想。那么, 原始的孔子、 孟子有什么思想?那个思想为 什么跟帝王专制有矛盾?明太祖朱元璋讨厌孟子

4、讨厌到不行今天讲国学, 如果还是按照规矩, 就要照着古人念书的方式 讲。我们先说儒家, 从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 出来之后, 直到公元 1313年 (元朝皇庆二年) 恢复科举考试, 朱熹这本书就成了儒家思 想的代表。到了明朝更为严重, 明朝的皇帝把朱熹这本 四书章句 集注 当作教科书, 从此之后600多年, 所有中国念书人从生下来开 始, 想学儒家思想的, 都必须读这本书。不读就不能考科举, 就只 能永远当老百姓。那么要做什么呢?就要背朱熹的注解。如果朱 熹的注解是孔子、 孟子真正的思想, 我们没有话说, 但偏偏朱熹的 注解, 用了一个偷天换日的手法, 表面上是注解四书, 事实上是用 四书注解他

5、自己的思想, 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孔子、 孟子那个时代, 并没有所谓 “帝王” 的观念。周天子的统 治相对很松散, 尤其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各国相对分立, 各自过自 己的生活, 所以读书人才能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但是朱熹做注 解的时候, 就必须接受一个现实, 叫作帝王专制。他注解的时候, 很自然地就会进入到一个陷阱, 什么陷阱呢?让老百姓 “存天理, 去人欲” 。 但是 “存天理, 去人欲” 这六个字, 从来就没有用在帝王身上 过。你看那些帝王和大官们, 他们照样人欲很多, 也觉得无所谓。 老百姓就要守规矩, 就要存天理去人欲, 以方便帝王的统治, 朱熹 不知不觉地成了统治阶级的帮凶。但

6、我们也不能怪他, 因为他一 生下来就在帝王专制的环境里面, 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制度有什么 问题。 于是, 问题来了。一般人想考科举、 想出头, 十年寒窗, 就要背 朱熹的注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中叶的王阳明。王阳明为什 么跟朱熹分道扬镳?他18岁时把朱熹所有的书全部找来念, 一直 念到 大学 。大学 一开头提到格物致知。朱熹讲格物致知时是 怎么说的?用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来说, 就是 “成就万物的道理” 。 好大的口气!万物的道理, 都要去了解。格物是什么?就是你不 能只看外面, 还要看里面, 要把一样东西 “格” 开来。所以, 王阳明 18岁的时候, 每天早上起来, 就在院子里 “格” 竹子,

7、把竹子剖开来 研究里面的结构, 这样才能够符合朱熹“表里精粗无不到”的要 求。结果才三四天就感染风寒了, 因为起得太早, 冻感冒了。他就 跟他的一个姓钱的朋友说:“看样子我们做不了圣贤 了, 格竹子, 格了三四天就感冒, 如果格万物, 那还有命 吗? ” 所以, 王阳明是很有决断力的人, 知道朱熹的路走 不通, 那个话叫空话、 大话。 但是读书人就喜欢说大话, 以表明自己特别有理 想, 能否做到就另当别论了。朱熹的向往太遥远了, 到 最后, 人们评价朱熹就两个字: 支离。学这个, 学那个, 支离破碎, 根本无法统合。王阳明觉悟到朱熹的理论 太支离了, 变成逐物而不返, 追求外物永远 不能回头,

8、 而生命是很短暂、 很可贵的, 所 以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观点有问题, 就转向 另外一个极端陆象山, 他接受了陆象 山的引导。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很简单, 把人的 心搞定就好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 良 知是至善的, 良知里面有善恶的标 准。其实你这一生想过日子的话, 不 要向外追求, 而要向内, 让良知放在 正确的地方。所以, 格物是指把各种 物质欲望设法去掉, 把心放在正确的 地方就够了。不要忘记, 这是 大学 这本书1500多字里面的开头一段。 你要学朱熹, 永远不可能念完 大 学 。你要学王阳明, 根本不需要进 大学, 在家里把心搞定就好了。这是 两个极端。 他们两个之后, 清朝很多学者开

9、 始头脑清晰地批判, 最有名的一个是 颜元颜习斋, 另外一个是戴震戴东 原。把颜元跟戴震的书拿来看一看, 就知道从宋朝一直到明朝的很多学 者说的话都是不负责任的。清朝学 者已经替我们做了辩证, 分得很清 楚, 很有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 当 时科举考试还在, 没有人理他们。 大家只好去背朱熹的著作。王 阳明的思想影响了一批人, 但最后受 到了批评, 被认为接近禅宗。什么书 都不念, 跟禅宗不是一样吗?禅宗最 有名的六祖慧能就是文盲, 何必念书 呢?觉悟就好了, 靠顿悟, 靠慧根。 这些都是走极端的。我们一般人其 实都在这两者中间, 不可能研究万 物, 也不可能什么都不研究, 说靠自 己觉悟,

10、很多人也觉悟不来, 所以一 般人都是走中间路线。朱熹和王阳明是两个极端中国真正的儒家, 走的是中间路线。孔子的 论语 , 开头第一句 “学而时习 之” , 学是第一个字。本来就应该学啊, 但是学的时候要记得真正的好学是什么 意思。真的好学, 不是每天念书, 而是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行就是时间, 所 以儒家的思想, 是一种做人处世活在世界上,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思想, 不是教人念书考科举, 但也不是不用念书、 完全靠觉悟。 司马迁写 史记 , 写到 孔子世家 , 他说, 中国人只要谈六经的, 都 “折中于 夫子” , 即由孔子来决定,“删 诗 ”“定 礼 ”“作 春秋 ” 。孔子认为

11、某句话很 好, 就留下来, 认为某句话有问题, 就删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化经过 了完全由孔子思想主导的一个挑选。 孔子是了不起的天才人物, 根据我们的研究, 他的挑选没有任何问题。但 是, 后代要拿来当作国家教育的材料, 一当教材就有麻烦。就往往需要有标准 答案, 标准答案谁给的?就是当代最有学问的人。但是当代有学问的人跟孔孟 真正的思想往往有落差, 再加上历代帝王专制的要求, 中国学术的发展就不太 理想了。所以, 今日谈国学, 我个人认为很简单, 就是要回到先秦孔孟的思想。 举个例子, 现在的孩子一到进幼儿园的年纪, 家长就让他背 三字经 。但 是 三字经 是宋朝末年的学者编的。第一

12、句 “人之初, 性本善” 是谁说的?是朱 熹说的。第二句 “性相近, 习相远” 是谁说的?是孔子说的。哪有这种编书的方 法呢?想编一本给小孩子看的蒙书, 让他接受教育、 学会儒家的思想, 居然把朱 熹的话放在第一句, 孔子说的话放在第二句。朱熹比孔子晚了1600多年。更 麻烦的是, 朱熹在注解 论语 的时候, 公开说孔子讲 “性相近, 习相远” 讲错了。 朱熹认为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他的想法是有根据的。 我们知道, 朱熹主张人性本善, 如果主张人性本善, 就必须说 “性相同” , 而 不能说 “性相近” 。而孔子明明说的是性相近, 说明孔子不见得支持人性本善。 因为如果真的看 论语 原文, 孔

13、子从来不认为人性本善。很多人说, 孟子有没 有讲人性本善呢?很抱歉, 性善两个字虽然在 孟子 中出现过两次, 但是孟子 本人从来不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老百姓很麻烦, 吃饱了穿暖了, 生活很 “优 哉” , 而没有受过教育就接近禽兽, 所以 “使契为司徒” , 教老百姓五伦。父子、 君 臣、 夫妇、 兄弟、 朋友五种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就叫作善, 所以善是要学的, 要有人教的。在 论语 、孟子 这两本书里, 善是一个行为, 善不是天生的某种 本质或者本体。古代人没有那个观念, 即一样东西还有背后的本体, 所以孟子 说得很清楚, 如果老百姓按照本能去生活, 往往有问题。 孔子也这样认为, 在

14、 论语 季氏 篇中, 孔子明明说得很清楚,“君子有 三戒” 。人要当君子, 对三个方面要小心。年轻时血气未定, 不要好色; 壮年 时血气方刚, 不要好斗; 老年时血气都衰了, 不要贪得无厌。这是孔子的话, 人在不同的阶段, 可能好色、 好斗、 贪得无厌。他怎么会认为人性本善呢?这 太冤枉他了。孔子、 孟子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完全面对人生实际的经验, 不唱高调。所以, 我们今天谈国学, 我一向认为首先要化解两千多年以来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 扭曲。 这个扭曲以朱熹的注解作为代表。朱熹说人性本善, 但孔子、 孟子没有这 个观念。朱熹的书, 问题太多了。我只举两点。第一, 朱熹注解 论语 。孔子 说得很简

15、单,“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 朱熹注解这句话, 迫不及待地就说人性 皆善, 觉有先后。而孔子说的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跟人性没有直接关系, 与 人性的善恶也没有扯在一起, 但是朱熹迫不及待, 一出手就亮出王牌, 人性皆 善, 人性本善, 而觉悟有先有后, 这是朱熹的手法。所以, 朱熹说儒家主张人性 本善是他自己的想法。第二, 朱熹一贯说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这真是天大的冤 枉。孔子公开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 他还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有知的, 而是 非常敏捷地去学习。孔子绝不是天生的圣人, 他公开说:“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 事。 ” 有谁愿意公开说自己 “少也贱” 呢?好汉不

16、怕出身低, 孔子三岁时爸爸过世 了, 他是妈妈带回娘家养大的, 家里面是非常平凡、 穷困的。但是有什么关系 呢?孔子的伟大就在于通过个人修炼, 从平凡走向不平凡, 这个超凡入圣是孔 子伟大的地方。但是朱熹一定要强调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说句实在话, 孔子如果是天生的圣人, 他的成就, 我们还羡慕什么呢?羡慕 也没用, 天生的就是学不到的。这正体现了儒家真正的贡献、 对人类的启发, 孔 子、 孟子就是要让人知道,“人皆可以为尧舜” 。然而朱熹的注解, 让人感到孔子 在天上, 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到。朱熹的这种话是不负责任的。怎么会有人这样 做学问呢?而朱熹的思想居然就这样一路下来, 600多年畅行无阻, 就是为了 科举考试, 以至到后来中国人都接受了朱熹的观念, 以为人性本善。道家思想一向很少被正确理解。我在中国大陆到处上课, 发现两句老子 的话最流行, 第一句是 “上善若水” , 第二句是 “道法自然” 。但是这两句话是什 么意思?上善若水还比较容易, 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