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6410662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中国园艺文摘 2018 年第 1 期基于田园城乡的长泰花卉产业规划康红涛 (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摘 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梳理西方国家城乡建 设的相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现状,提出 “田园城乡”的规划理念。文章结合长泰 县花卉产业规划实例,以 “田园城乡” 理念为基础,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走廊、生态廊道, 以乡村产业融合乡村生活,逐步构建和谐、美丽、富足的田园城乡。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景观;花卉产业;城乡生态环境;长泰县乡村不仅具有相对原生态和多样性的自然空间体 系,也

2、是为城市提供清洁水源、空气的生态屏障1,具有城市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多种 功能。然而,我国乡村一度侧重于其生产功能而被视 为生产粮食的最主要基地。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 中,不但导致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分离,而且使得乡村 与城市的快速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乡土景观。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下,乡村的发展呈现多功能化趋势。因此, 乡村与城市如何一体化和谐发展也成为当今中国美丽 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1 影响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发展的因素 1.1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对乡村的影响 1995 2016 年的 20 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由 29.04% 提升到 57.35%,每年大约有 1600 万农村人

3、口涌入城市。同时,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1981 年 的 0.7 万 km2增加到 2014 年的 4.9 万 km2,30 余 年间共增长7倍2。 因此,近30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 不仅导致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分离,而且还改变了农业 生产结构和分布,也使乡村景观发生巨大变化。与城 市生活相比,乡村存在收入低、基础设施缺乏以及公 共服务落后等现状,甚至面临着城市强势扩张中的各 种污染、威胁等不利因素。因此,乡村的劳动力、人 才等各种资源不断流向城市,进而导致土地荒芜、乡 村衰败凋零。尤其是各种开发区、工业区对乡村土地 的大量占用、蚕食,使得美丽的乡村景观在自然生 态、传统文化多方面受到极大威胁。同

4、时,富有地域 特色的乡土景观受城市建筑思潮的侵染,钢筋水泥构作者简介:康红涛 (1982-),男,讲师;主要从事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工作。 项目来源:闽南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结合闽南乡土景观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JG201534)。筑的 “方盒子”代替了依附于大地、适应于自然环境 的传统民居。这样不仅使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民居、 乡土聚落不断消失,而且更会使丰富多样的乡土景观 逐步陷入同质化的窘境而步 “千城一面”的后尘。1.2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施行农 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该时期乡村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足

5、够多的粮食,这样不 仅能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而且还要为城市的工业化 建设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些 乡村出现工业化的热潮,乡村工业化本质是乡村的 “拟城化”发展。到本世纪初,以农业支持工业的政 策基本结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以 “城市支持农 村、工业反哺农业” ,逐步实现工农、城乡二元协调 发展的统筹阶段。随之而来的,党中央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提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 政策框架。 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 “中国美丽乡村” 等工程立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了改善农村的生 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 乡村与城市放在整个区域层面进

6、行综合全面的审视, 进而统筹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 2 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模式对中国城 镇建设的启示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的 200 年间 基本完成了城镇化3。在此期间亦出现与中国城镇化相似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弊端进行 持续探讨。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认为城乡各有优 缺点,只有城乡结合才能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 和新的文明。由此,他提出城乡和谐发展的 “田园城 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形态, “田园城市”影响了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二战后,西 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达到 80%,乡村建设也经历了从-132-强调农业生产价值最大化的 “生产主义”到 “后生产主

7、 义” ,再到不仅提供粮食生产,而且更具有提供良好 生态环境、土地保护、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休闲 等功能的 “多功能乡村”的演变。 “多功能乡村”不仅 包含了 “生产”和 “休闲”2 个主要功能,而且揭示出 城乡之间最终走向城市、乡村的一体化发展道路。西 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乡建设具 有重要启示意义。2.1 城乡生态一体化模式 乡村为城市提供了生态功能上的绿色基础设施、 新鲜的水和空气、绿色资源和开放空间等。乡村景观 既彰显乡村的独特性,又在城乡一体化体系中具有不 可或缺的地位。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是以城市带动乡 村、乡村补充城市为基础,城乡之间共享资源、市场 及环境,进而获得

8、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区域空间及 生态结构的协调发展4。在城乡生态一体化的体系中,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廓道三者之间 的联系最为紧密。景观多样性即城市与乡村之间需要 保持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反映城、乡之 间景观融合的复杂程度;景观空间格局则是在城乡绿 地系统中综合协调各类农业和林业用地、环保和游憩 绿地等不同的景观要素,反映城、乡景观之间的异质 性;城乡廊道系统由绿带、水系、道路等线状要素组 成。它既是连接城乡各类能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重要 通道,也是实现人类、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运动的关键。 1969 年,麦克哈格提出 “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 规划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农田保护

9、规划等领域。其 后,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以绿道运动为代表的生态网络 构建及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都成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 安全方面研究的新热点。在整个人居环境演进的进程 中,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直存 在并不断加强。因此,城乡生态一体化模式对城乡人 居系统的整体性及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如 果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侧重于城市建设,那么在 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田园城乡建设,则更侧重于城乡 之间的和谐关系。2.2 田园城乡的和谐发展 田园生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东 晋的陶渊明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乃至南宋的范成大 等诸多文人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美丽画卷,党的十八大 以来更加重视 “

10、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 理念。 我国乡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始终处于注重生 产、不断追赶城市的发展认知中,更多地强调城镇 化、工业化而忽视了乡村的多元价值。当前,快速城镇化导致农村产业和农村人口的发展不断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同时,也带来非农产业趋向集聚的发展态势。小城镇发展各类产业园区成为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并应纳入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的规划成为趋势5。城镇化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和蔓延,不仅会使乡村景观逐渐失去地域特色,而且对乡村景观、生态多方面都会造成重大冲击。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理论侧重于城市结合乡村的城市建设,

11、而 “多功能乡村”是侧重于城镇化高度发达后对乡村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田园城乡”则将城市空间的合理增长与乡村景观生态放在同等重要和良性互动的地位4。乡村景观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改造、适应自然并与土地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蕴含着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项价值,为城市提供相应的生态基础设施、开放空间、清洁的水源和空气等多方面能量5。农业、农民与乡村的现代化是建设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市民休闲游憩为基础的乡村景观秩序6。作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重要载体的乡村景观,在新农村、美丽中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乡村景观首先落实在提升以农业为核心的生产、生态价值上,通过农业升级、围绕多功能的乡村产业增加农

12、民收入;其次,营建和保护乡村景观需要充分发掘地域特色。根据地域自然特色发展农业、旅游、生态、养生等各项相关产业,通过规划、财政政策将原有的乡村景观引导至多产、悦目、自我持续的景观转变。此外,乡村景观的可持续生产需要将农业引向集约化、规模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进而保护乡村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3 产业、景观、城镇一体化的田园城乡规划实践3.1 长泰花卉产业规划的背景长泰县地处厦门、漳州、泉州所组成的闽南金三角的中心结合部,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在县城周围形成多处工业园区。 近年来,长泰县依托 “国家生态县”的环境优势,加快发展以休闲度假、野营探险、近郊旅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并提出

13、建设闽南“金三角”后花园的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厦门旅游经济圈。结合全县经济发展趋势,长泰县通过花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均衡布局,打响长泰生态经济品牌,从而推动长泰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生态服务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133-中国园艺文摘 2018 年第 1 期3.2 花卉产业总体发展规划 长泰县花卉产业规划处于长泰中心腹地,具有得 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泰县花卉产业总体规划思想为 “花为媒城镇生活” 。按照长泰县产业布局和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自然、交通等各种有利 资源突出 “高效、生态、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

14、协调发展,进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建设,促进人文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花卉产 业为媒介,实现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作与休 闲的融合。结合花卉产业规划思想,形成花卉产业区、 花卉展示景观走廊以及沿龙津溪两岸的休闲生态廊道, 共形成 1 轴、 1 带、 2 园及 3 基地的规划布局 ( 见附图 )。附图 花卉产业规划图首先,花卉产业规划为 2 园、3 个示范基地分别为花卉主题观光园、花卉深加工与交易园。花卉主题观光园规划面积 66.67hm2,不仅具有花卉生产和花卉交易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展示、推广特色的园艺产品。同时,结合花卉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式观光及健

15、身、运动等休闲娱乐项目。这样,在花卉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扩大花卉消费,更好地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花卉深加工与交易园规划面积 28hm2,主要开发花卉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天然色素、工艺花等产品,同时作为花卉交易市场;3 个示范基地分别是园林绿化苗木示范基地,规划面积 100hm2;现代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规划面积 186.67hm2;食用、药用与工业用花卉示范基地,规划面积 180hm2。在规划区域内有长泰县的母亲河龙津溪与 207 省道相互交织,两边青山延绵。因此,结合花卉产业园规划处 1 轴 1 带。1 轴即 207 省道为基础,把它既作为物流通道又是展示花卉产品、花卉资源

16、、宣传花卉知识、花卉产业政策,以及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等需要的景观长廊,起点为长泰县城建设路,终点至岩溪镇北部状元故里科山村,全长 19.1km。1 带则为沿龙津溪两岸建设生态休闲带,推动花卉走廊横向发展。根据整个规划构想,最终形成山水相依、花木相间、城镇相融的景观结构,并达到城乡生态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结语乡村景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 地域特征。党中央提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 住乡愁”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建设不是 原封不动的保护乡村景观,而是在城乡一体化趋势下 的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秩序的重建,摒弃单纯追求 整齐划一、千村一面的乡村形象工程。村民是景观的 守护者也是创造者,切实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后, “美 丽乡村”建设才会健康、持续的发展。长泰县花卉产 业规划即是城乡、工业与农业相互协调补充,立足于 乡村产业的整合,建立起城乡经济、生态等综合性的 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田园城乡的美丽图景。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园艺/花卉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