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10179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教育惩罚观?生活中,社会中充满了惩罚,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在学校教育中,到底该不该使用惩罚,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一、惩罚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一)惩罚是教育的必需学校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惩罚。从前看过一则故事:张良经过一棵树下,一个小孩在树上向他撒尿,张良掏出糖果奖励了小孩;另一天,项羽从那棵树下经过,小孩又向他撒尿,结果项羽一拳把他打死。你说,是谁害死了这个孩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

2、去保障。”“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比如:有一次,劳动委员向我汇报,每次到徐争光值日,他都会偷懒,找借口不干。之后我找到他进行过口头教育,可效果并不明显,他觉得老师知道了后,不也就说说嘛!所以继续偷懒。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就应该使用惩罚。有的同学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由此可见,惩罚是教育的必需。(二)让惩罚有效地维系纪律和秩序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首先,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系统,学

3、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必然会使用惩罚来维护规范的严肃性,以有效地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因为通过惩罚可以清晰地向学生传递行为对错的信息,从而有效地维系纪律和秩序的权威。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 E.)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曾深刻地指出:“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罚;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罚,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罚,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为违规行为所侵蚀。”其次,有远见的教育者还会意识到,只要存在利益纷争,社会就不可能没有规则和惩罚。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和管理社会,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惩罚,并以令人信服的进步和健康的惩罚方式,使学生在未来能以积极、健康的心

4、态面对失败、惩罚,并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惩罚,做出良好的范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创建一个健康而进步的未来社会发挥其积极的导引功能。二、惩罚要有效地利用过去称独生子女为“太子”、“公主”,如今竟然改称“小霸王”!过去我们教育中的惩罚很严厉,学校纪律比较好,但学生往往循规蹈矩,缺乏创造性。现在学校几乎没有惩罚或者惩罚太弱,学生比以前活泼了,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现象也大量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多少班主任现在都把类似于“家庭报告书”写成抒情散文,这难道真的是对学生爱护的真实体现?“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力不

5、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的这首诗难道没能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明明学生做得并不对,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直接批评呢,还要拐弯抹角的进行表扬式的教育呢?久经沙场的学生,现在对老师的这种廉价的表扬也不买账了:“把我们当小儿科?”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突破这个怪圈呢?到底什么时候该惩罚呢?我觉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分清群体领域和个人领域。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人结成一定关系的群体领域,包括教室、餐厅、车站、电影院都是这样的领域;另一类是个人领域,包括个人独处、兴趣和爱好的选择、能力倾向等多个方面。例如,不及时清扫自己独居的房间,喜欢跑步而不是跳高,喜欢简洁的装饰而不是繁

6、复的装饰等等。在群体领域坚持群体利益和遵循规则优先的原则,在个人领域坚持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优先的原则。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这种处罚只能定位在群体领域中,即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共同生活、工作中,没有遵循共同制定的规则,其行为已经损害了他人或群体的利益。惩罚不适用于个人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中个人的表现一般并不损害他人或群体的利益。比如一个学生喜欢打乒乓球而不是排球,教师不应该干涉,强迫学生打排球,而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学生的这种兴趣对自己的发展有益,而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在个人领域中,人们可以大胆发挥其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三、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而在于如何制定规则我们

7、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人认为惩罚是对爱的背离,但是在教育中的惩罚并不是无情的和残酷的,更不是对爱的背离。恰恰相反,教育中的惩罚,如果没有了情感基础,既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惩罚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打好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受教育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长期关爱,对教育者产生稳定的信任和以“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我好”为核心的良好预期。任何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时,都必须制定清晰而合理的规定,这样可以使奖励和惩罚都变得可预见,从而为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而在于如何制定规则。如果规则是受教育者自己或与教育者用协

8、商或民主的方式共同制定的,这时的规则就已经不代表教师或家长的强权,而是学生自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受教育者违背的是他自己制定的或他同意制定的规定,那么他就缺失了产生对抗情绪的心理基础。比如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如果不顾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通常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相反,家长如果和孩子商量,什么时间学语文,什么时间学数学,提出一个方案,让孩子来修订,这样往往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许多研究都证实,不成功的惩罚都过分依赖强权,而缺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气氛中的对话、协商和共同参与。西方社会有一句至理名言:“你越是力图通过强权来控制他人,你对他人生活的真实影响力就越小。”因

9、此,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容易理解和可接受的方式共同讨论制定规则的理由和价值,并共同制定规则,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是必要的。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不仅是学生自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平等、民主、协商精神的现代公民的关键。惩罚一般只能阻止或遏制不良行为,但不能消除行为。斯金纳用实验证明,惩罚的结果是抑制行为,而不会消除行为。真正要消除不良行为有待于学生在内心真正认识到不良行为的有害性,并通过积极的训练掌握新的替代性行为方式。最后,并不是每次奖赏或惩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场的气氛和环境、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修养水平、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对教育者意图的主观判断,都会对奖赏和惩罚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