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210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1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实验中学 孙凤兰 基本理念之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一一一一、理念的基本内涵理念的基本内涵理念的基本内涵理念的基本内涵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统一之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能够全面

2、落实。 二二二二、从课例看理念从课例看理念从课例看理念从课例看理念 课例课例课例课例 1 1 1 1:“氢气的可燃性氢气的可燃性氢气的可燃性氢气的可燃性”教学片断教学片断教学片断教学片断 第一个环节:边读教材边记 师:看书 66 页67 页。边读书边回答大屏幕上显示的有关问题: (老师将有关的问题通过微机展示在屏幕上:1、H2的密度和空气比较?2、纯净的 H2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3、H2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个环节:边做边议 (讲台上教师预先准备好 H2的发生装置和肥皂泡。教师随手将氢气流吹起的肥皂泡放飞于空气中。反复做几次。肥皂泡徐徐上升。) 师:这个实验说明氢气具有什么样的物理

3、性质? 生:(齐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学生在自己读书基础上,回答很顺利。) 师:这就是氢气有别于其它气体的最显著的特点,并板书于黑板中。 师:氢气流吹起的肥皂泡能否被点燃呢? 生:(齐答)能!(自学基础上回答很顺利。) 师:为什么氢气流吹起的肥皂泡(以下简称肥皂泡)能被点燃呢? 生 1: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教师给予肯定) 师:哪位同学能协助教师来做一下点燃肥皂泡的实验?(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把肥皂泡放飞于空中,先后有三名同学用长梗火柴追赶着肥皂泡进行点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及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点燃时的现象。 师:肥皂泡点燃后,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 2:发出“噗”的响声

4、。师追问:这个实验说明氢气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 3:氢气具有可燃性。教师补充:纯净的 H2在空气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如同我们家用液化石油气点燃一样,没有任何危险。 师:我们将已经试验过纯的 H2点燃,会有什么现象呢?产物又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能协助教师完成这个实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个个都很高)先后有三名同学协助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并且让每一名同学都接触烧杯的内壁,感受 H2燃烧后产生的热量。 师:(提醒)注意观察氢气燃烧时,火焰的颜色,烧杯内壁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纯净的 H2在空气中燃烧,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呢? 生 4:产生淡蓝色火焰。 生 5:放出热量。教师补

5、充(氢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是相同质量汽油的三倍) 生 6:有水生成。 师:给予肯定,(并通过微机展示于屏幕中),追问:该反应的方程式怎样表示呢? 生 7:氢气与氧气点燃生成水(与此同时,教师将其方程式板书于黑板上) 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各写一遍。并且大家根据方程式和现象一起讨论一下,H2做为燃料有哪些优点?用什么办法把水变成氢气是人类最理想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各组中倾听并指导。 师:各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先谈 H2 做燃料的优点) 生 1:(第一小组)H2燃烧产物是 H2O,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生 2:(第二小组)氢气燃烧发热量高。 生 3:(第三小组)用水制作 H2

6、资源丰富。 师:(若有所思)它和石油、煤相比就没有别的优点了吗?(学生漠然)师进一步引导,“石油、煤开采后,能否再生?”生(齐答):不能。而氢气呢?燃烧生成 H2O,水又可能转化为氢气。无可穷尽。 生 4:用水制作氢气,循环周期短。 师:现在用给水通电获得 H2,得不尝失。用什么办法把水变成 H2才是最理想的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 5:太阳能。 生 6:地热。 生 7:风能。 生 8:潮夕。 师:大家想的非常好,将来在座的某一位同学,如果能研究出用太阳能把水变成氢气,那你将会被人类载入史册,你就是人类的功臣。 点评: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交往和探究,教学中两个环节相互依存,层

7、层深入,使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做到有机的统一。 课例课例课例课例 2 2 2 2:“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现象”片断片断片断片断 讲桌上摆放着纸片、石头、土块、木块。教师随手将土块、石头展示给大家,问:这两种物质是否会燃烧? 生:(齐答)不能。 师:是的,因为它们不具有可燃性。(教师随手将纸片、木块及自己的头发用手掀起问:这些物质点燃能否燃烧呢?) 生:(齐答)能。 师:纸片、木块、头发点燃后,哪个燃烧更剧烈? 生:(七嘴八舌,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纸头发。 师:(补充)是的,头发、纸燃烧剧烈,而木块燃烧缓慢。石头、土块不能燃烧。我们从上述的生活经验中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让学生

8、分组讨论) 生:(有的看书,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彼此议论)。片刻后,各小组争相派代表发言。 生 1: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的性质有关。土块、石块它们本身不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也不燃烧,而纸、头发、木块这些物质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之后会发生燃烧。 师:(高兴的)给予肯定。并把结论通过微机展示于屏幕上。教师话题一转,接着说:物质能否燃烧,首先由它的内在因素决定的。这就和我们人的变化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主观上十分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的学习就会很快进步。否则,进步就缓慢,甚至不进步。那么教师在同学们的进步中起什么作用呢?就象下面实验中纸团和纸片的关系相似。 师:请同学各拿出一张纸。把它团成

9、纸团,团的越小越好。试想,点燃时,能否燃烧? 生:(齐答)能。 师:那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展开之后燃烧的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齐答)不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师:我们从中又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片刻后,各小组争先发言。 生 2: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与 O2的接触面积有关。纸展开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大,而团起和氧气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团起燃烧缓慢,而展开燃烧剧烈。 (师高兴的点头给予肯定,并把结论展示于屏幕上。) 师:(似讲故事般的表情)一袋面粉,我们不能用火柴来点燃,但如果我们把几袋面粉一起用鼓风机将其吹于房间内,然后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扔进该房间中,将可能出现什么后果呢?

10、 生:(齐答)爆炸。 师:非常正确,此时会墙倒屋塌,乃至于出现伤亡。就是因为可燃物和氧气接触面积大,可燃物急速燃烧导致的后果。 (小组讨论)面粉厂、汽油库、煤矿的矿井内为什么有“严禁烟火”的字样? 生 3:因为这些场所的空气中,常散布着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总结很准确。(把结论展示于屏幕上)。教师话题一转接着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既同它的内在因素有关,又和它的外部条件有联系。就和我们人的进步一样,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老师的不懈努力,加之同学们的刻苦,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点评:本课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提出质疑的空间,并有效利用了学生

11、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各抒己见。通过三次的小组讨论,不断把问题引向纵深,体现了课堂是舒展灵性的空间,是放飞自由的思维和想象的摇篮,同时,也体现了课本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广阔的生活空间。 课例课例课例课例 3 3 3 3:“空气空气空气空气”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已知道了空气的成分,那么空气和我们人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书并小组讨论,之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认真看书总结,教师也加入其中) 生 1:空气和人类有直接的关系,人呼吸到被污染的空气就会得病。 师:你能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认识空气的重要性,我觉得很好。 生 2:空

12、气中的 N2 可制造化肥。 生 3:空气中的 N2 充入灯泡可以做保护气。 生 4: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也可做保护气。 生 5: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充入灯泡内可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生 6: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空气中 CO2 。 生 7:对, 没有空气中的 CO2 我们就无法吃到食粮。 生 8:空气中的 O2 是动植物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气体。 生 9:我们人也不例外。 师 :大家说得非常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空气是我们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呢? 生(齐声):可以。 (教师把“空气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电脑展示于屏幕上。) 点评: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样的

13、表现机会。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并且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使自己的观点和学生达成共识。 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 1 1 1 1 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活动活动活动、民主民主民主民主、自由自由自由自由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

14、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 (1)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而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

15、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课例 1 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边谈边记和边做边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活动和主动获取知识。其中边谈边记调动了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主动获取教材中所阐述的知识点。对教材的概况通过自己的学习,大致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进入边做边议的环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各个心中有数。加之实验内容的丰富多彩,并且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验中来。把学生直接带入一个民主、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充分体现了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的

16、中心。教学片断中,两个环节三次实验,一次阅读教材(集中阅读教材),一次小组讨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两种交往活动,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良好氛围。 (2)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 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体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实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

17、、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课例 1 的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扬了民主,学生可以无拘无束,沿着教师所提出的阅读思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从教材中吮吸知识。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在边做边议的环节中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感受不懂时的苦恼与学会时的快乐。在课例 3 中教师的态度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教师没有以权威的面孔出现。直接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虚心的倾听学生的见解。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还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在课例 3 中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 在进行讨

18、论时,教师总是尽可能的让学困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教师及时的给他们以鼓励和赞扬。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的言行都体现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生的信任。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 (3)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课程实施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让主体参与教学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身自由的

19、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自由,所谓精神的自由是心理的自由,是思维与想象的自由。课例 2 中教师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纸片、石头、土块、木块这些物质哪些能够燃烧?哪些不能燃烧?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的做出判断。得出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的性质有关的正确结论。接着教师拿起纸片和轻轻掀起自己的头发问:头发、纸片、木块,点燃后哪一个燃烧更剧烈呢?学生个个不甘示弱,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还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教师趁学生灵性已被启动之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把一张纸团成纸团和展开,问:如若点燃,哪个燃烧更旺?从中又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再一

20、次的争相做出准确判断: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在课例 2 中,学生可以尽情的表现自己,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在争相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学习并理解了知识。课例 2 中以三个问题为主线,进行了三次小组讨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积极交往的课堂就谈不上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和交往提供适宜的有趣的活动内容和机会,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及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同时又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课例 2 中教师恰恰给了学生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才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1、,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既不脱离教材,又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进入广阔的生活世界,真正舒展了学生的灵性。 课例课例课例课例 4 4 4 4:“N N N NaOHaOHaOHaOH 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验证 NaOH 化学性质的实验用品) 师:大家说的很好,正因为 NaOH 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人们为了防止它的腐蚀才给它起了火碱、烧碱、苛性钠,这样的俗名。那么 NaOH 有那些主要的化学性质呢?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讨论: 先独立看书(3 分钟)可边看书边写方程式,归纳它的性质。然后小组实验观察现象验证 NaOH 的

22、化学性质(7 分钟)。 (教师参与其中,10 分钟后各自总结完毕) 生 1:NaOH 跟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教师展示于屏幕) 生 2:NaOH 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NaOH+SO3=Na2SO4+H2O (教师将其展示于屏幕上) 师:为什么固体 NaOH 要密封保存呢? 生 3:固体 NaOH 在空气中易潮解并且和 CO2 反应变质。(教师将其展示于屏幕上) 生 4:NaOH 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Cl=

23、NaCl=H2O (教师展示于屏幕上) 师:NaOH 和盐酸、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两个反应确实发生了呢? 生 5:在 NaOH 溶液里先滴两滴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然后滴盐酸或硫酸,颜色退去证明反应了。 师:你的实验非常好,并且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很有创意。 生 6:NaOH 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CuSO4+2NaOH=Cu(OH)2 +Na2SO4 FeCl3+3NaOH=Fe(OH)3 +3NaCl (教师将其展示于屏幕上)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同学们是否注意观察到 Fe(OH)3 和 Cu(OH)2 各自是什么颜色的么? 生 7:Cu(OH

24、)2 是蓝色絮状沉淀 生 8:Fe(OH)3 是红褐色沉淀 (教师分别将其展示于屏幕上) 点评点评点评点评: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进行小组实验把教师演示实验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课课课例蕴含的理念例蕴含的理念例蕴含的理念例蕴含的理念 2 2 2 2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又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说,积极参与

25、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 1、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学生从情感上愿意不愿意参与教学,可以说是衡量自主学习的标准。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结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积极参与有三种表现: 情绪饱满。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在课例 2 中,学生抢着说、纷纷议论等都显示出了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例 4 中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课堂分组实验,鲜活的实验现象就在学生的亲手实验

26、中出现使学生情绪非常饱满,饱尝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快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交往频繁。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在课例 2 中,三次采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讨论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学生在自己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都能顺利地做出结论,使他们在问题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第二次是合作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学生在小组讨论中

27、,争相举例,列举事实说明问题。有的说木头刨成刨花燃烧比木头剧烈,有的说:柴草堆积过紧不如架空时燃烧旺等。他们借助于生活中原有的经验对问题阐述的条理清楚。最后概括出恰当的结论。第三次是合作探究可燃物遇明火发生爆炸的事故。在课例 4 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切磋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与生之间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频繁,也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参与面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在课例 1 中,从学生

28、借助于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纲独立的阅读教材到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边做边议得出结论。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氢气做为新能源的优点,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 2、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一个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是无穷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离开学生的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因此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29、有效参与有五种表现。 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例 1 中,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阅读教材,从教材的叙述中间接的获取知识。使之进入第二个环节边做边议时,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独立的通过实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得出准确的结论。在课例 4 中教师为学生阅读教材和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安排了 10 分钟的时间。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学习成果。 思维活

30、跃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否则学生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在课例 2 中,通过三次合作学习,并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进入了积极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例 4 中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大胆表述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进入了积极状态 获得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是学会学习。在课例 1 中,围绕着怎样用廉价的方法把水变成氢气的问题,学生提出很多理想的办法。应该在这些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这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1、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如课例 1 中,从肥皂泡的放飞到肥皂泡的点燃及氢气流吹起的肥皂泡能证明氢气具有什么性质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出来的。仅仅一个课堂片断,学生发言近二十人,教师给了每个同学展示自己学习结果的机会。在课例 4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能体验到成功时的乐趣。 创新素质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素质都应得到训练。如在课例 1 中,让学生通过合作

32、学习,讨论用什么办法把水变成氢气是最理想的。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教师趁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懂得,如果将来要使自己有发展,要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我们就应该有创新的意识。 综上所述,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建构知识,不是活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学习方法,不可能会自主学习。 3、真正参与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是解决学生愿不愿意学习。而有效参与是侧重解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

33、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可以偏废,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是不行的,要看学生的思维动的如何,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在课例 2 中,教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看木块、土块、石块、纸张,并提出它们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燃烧,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联系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感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此时的参与是积极的参与,是兴趣、情绪状态的参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亲身实验等,把学生思维的积级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了认识上的冲突,在自己的

34、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是积极参与的结果。不仅如此,学生对每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在课例 4 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把 NaOH 的化学性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亲手实验,得出结论。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培养能力,找到了正确学习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它能使有效参与很快进入状态,是有效参与的良好开端,有效参与是最终目的。有效参与能学会会学知识,培养能力,二者必须和谐统一。 课例课例课例课例 5 5 5 5:“分子教学片段分子教学片段分子教学片段分子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分子的第二种性

35、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打开书快速阅读 30 页第 一自然段。每个人都要列举 1-2 例生活中所看到的分子运动的现象。 (学生看书、有的还在本上记着什么。3 分钟之后,独立学习完毕) 生 1:打开酒瓶闻到酒香味。证明酒精分子在运动。 生 2:湿衣服能干证明水分子在运动。 生 3(补充):凉在太阳的地方比阴凉处易干,说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师:你补充的非常好,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分子运动的事实吗? 生 4:炒菜闻到油香味。说明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生 5:感冒会相互传染,说明感冒的病毒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生 6:春天丁香花开时,会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运动 师:大家举的这些例子都很切合实

36、际,任何物质都有它有利的地方,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分子运动也是一样。我们怎样利用分子运动的有利一面屏弃不利的一面呢? 生 7:将衣服头发洗后凉干,利用的是有利的一面。 生 8:香水洒在身上有香味利用的是有利的一面。 生 9:卫生球放在衣服柜里防蛀也是有利的一面。 师:那不利的地方呢? 生 10:病毒会传播是分子运动不利的一面。 生 11:SO2、CO、NO2 进入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 师:我们怎样避开其不利的一面呢? 生 12:防止病毒分子的传播,医务工作者可戴上口罩阻碍病毒进入体内。 生 13:通过化学反应将 SO2、CO、NO2 等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生 14:戴上防毒面具可以阻止有毒气体吸

37、入体内。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我们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利用它的有利之 处。避开或消除其不利的一面。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得到提高。 点评:此课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课例蕴含的理念 3 3 3 3 参与中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参与中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参与中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参与中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38、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1、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维度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当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化学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化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化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态度情感发生变化。可以说

39、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在课例 1 中,仅短短的课堂片断中就有近二十名同学发言。在课例 2 中,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抢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等都表明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正是在这种积极的参与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培养起来。正是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学生的情感态度才明显发生了变化。如:在谈到可燃性的粉尘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爆炸时,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一个恐怖的情境中,使他们感到化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危,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他们对学习化学的态度情感方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课例 5 中短短的教学片段就有 14 名同学发言,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态度端正。在教师的

40、引导下,学生不断的深入探究问题。先列举了生活中所看到的分子运动现象,接着又列举了分子运动对人类的利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怎样利用其利避开其弊。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化学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应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掌握和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

41、,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在课例 1 中,教师没有像通常情况下,把氢气具有可燃性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用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想,不用借助于自己的经验去探究理解,只要把教师教给的结论记住就算完成任务。而是打破常规,通过让学生做点燃肥皂的实验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于有趣的实验,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头脑的积极思维得出氢气具有可燃性的结论。在课例 5 中教师也没有简单的把分子运动的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实。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分子运动的结论。并深入探究分子运动的利弊。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更觉化学知识的鲜活。并学会

42、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可见,有效参与能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完全是在感受和体验中实现的。教师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3、参与中三维融合的境界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化学能力,在获得化学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例 2 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43、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进行了整合,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出哪些物质能燃烧,哪些不能燃烧,得出了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可燃物的内在因素有关,是由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接着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的同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积极努力。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亲身的经历中实现了知识能

44、力乃至生命活动的同步发展。在课例 5 中三个维度的目标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所看到的分子运动的事实。接着教师提出了分子运动的利弊问题。学生列举充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究如何利用其利,屏弃其敝。把学生带入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学好化学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化学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分开。 三三三三、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可以说,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让学生获得

45、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教学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如在课例 2 中,教师各组查看、检查每个同学在小组内发言情况,并要求和鼓励每个同学都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交流之中。在课例行 4 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亲手实验的机会,都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彼此交流学习成果,最后达成共识。 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机会。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就没了。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调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

46、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以表扬、肯定,不要讽刺、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的不完整,或回答错了,也要鼓励他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例如:在课例 1、2 和课例 4、5 中,教师都十分注重给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并且从表情、眼光、语气等都给他们特殊的鼓励。他们回答完后,教师每次都是及时给予赞扬,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

47、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例 2 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面粉或液化石油气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发生爆炸的情境和场面,使学生在瞬间内进入一个可怕的爆炸场面之中。渲染了爆炸时场面的恐怖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学习中来。深刻理解了面粉厂、汽油库、煤矿的矿井内为什么有“严禁烟火”字样的原因。在课例 5 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分子运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走进了分子运动的微观世界。并从中领略到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玩、好动是孩

48、子们的天性,利用孩子们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化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化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讲到酸、碱指示剂时,教师有目的的提前在教室内花盆里种植了一株紫色的牵牛花。 当讲到酸、碱性质之时,花恰逢绽放。教师让学生采摘下来,让学生在花的一侧滴上盐酸。花的这一侧变成了红色。在花的另一侧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变成了蓝色。游戏之余,学生便知道有些植物的花朵、果食等的颜色也可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伴随着化学知识。接着,教师借学生兴致正浓之机,带领学生做一个“雨落叶出红花开”的实验。让学生用稀 H2SO4在滤纸上画一朵花。用氢氧化纳溶液画出叶

49、。然后用小喷壶喷上石蕊试液。便出现了“雨落叶出红花开”的画面,老师将其挂在黑板上。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并理解了知识。更可贵的是在游戏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走出了教材的束缚,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1)循循善诱,以问引问。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活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例如:

50、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复习课时,教师及时的补充了这样一个题:在盛有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有几个反应发生?学生把所有的能够发生的反应全部总结出来,教师将其展示于黑板上。接着教师又问:如果用横坐标表示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这个图象将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自己动手,将其图象描绘在纸上。并说明这样画的原因。最后找一名最先设计好图像的同学,到黑板上做图,并讲述这样画的理由。当他讲到条理清楚、言简意赅之时,老师带领全体同学给以掌声鼓励。在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并且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例 2 中,教师提出

51、了一系列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的空间。在课例 5 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从分子的运动谈到分子运动的利弊,再谈到怎样利用其利,避开其弊,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进行的。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时,用电脑动画把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水分子被破坏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52、的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问题的情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学的活动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 (1)动手操作活动。如课例 1 中的边做边议。让学生通过点燃肥皂泡,体会到氢气具有可燃性的性质。在课例 2 中,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把纸片团成纸团,并和原纸片相比较,哪个燃烧更剧烈?在讲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加氢氧化钠溶液和生成沉淀量的关系图像等,都是

53、见缝插针的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2)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除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应经常补充一些课堂演示试验和增加一些课外的家庭小实验。如课例 1中,补充了点燃肥皂的实验,在课例 2 中,补充了把纸团成纸团的实验等。在课例行 4中,教师把课堂演示实验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实验总结 NaOH 的化学性质,使学生亲身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又如:讲完乙酸具有酸的通性时,指导学生在家做将白醋倒在紫心萝卜上的家庭小实验。在学完碳酸盐遇酸会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时,指导学生回家后用白醋除去水垢,把洗净的鸡蛋放在足量的白醋中会看到什么现象等。让

54、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绝妙的化学变化的世界中。 (3)化学制作:化学制作可以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广阔的生活空间。学完碳酸钙的性质后,可启发学生用足量的白醋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家人,并向家人解释原因;炎热的夏季可指导学生以白糖、凉开水和白醋为原料自制汽水,并解释其道理。这些家庭小制作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5、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在课例 4 中,实验讲解归纳总结整个教学活动时

55、间几乎全部留给了学生。教师只是这个活动中一个分子。 (2)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在课例 5 中,教师三次提出的问题,起到了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的作用。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如果都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在课例1 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讲述之前,给 67 学生分钟自己阅读教材,并记录教材中有关重点内容的时间。然后进入边做边讲述的环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借助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对知识理解的非常好。在课例 4 中,教师给了学生 10 分钟的自学时间,学生在此自己探

56、究小组讨论。然后个别发言,整个课堂时间全部被学生自主思考与活动占有。 (4)提出研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课例 1 中,教师提出了一个用什么方法把水变成氢气,才是最理想的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热烈。提出了那么多好的办法。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发散。 6、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

57、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例如:在课例 1 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间接获取知识。教师走下讲台,让每个学生都观察烧杯内壁有水生成的现象,触摸烧杯的底部,感受氢气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在课例 2 中,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时让每个学生都把纸片团成紧紧的小纸球。体验纸片和纸球燃烧时的剧烈程度有区别的原因等。都集中体现了教学中注重推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推出结论,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课例 4 中,教师把演示实验的机会留给学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体验到要学习化学就不能离开实验。离开实验,化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例 5 中,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分子运动的实例,体验微观世界中分子运动的情况。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