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402034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3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徊”的趣味——关于鲁迅一个文学批评的笺疏与考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 月 刊20 10 年 第 2期( 总 第 5期 ) l r rJ “ 低徊 的趣味 关于鲁迅一个文 学批评的笺疏 与考释 高恒文 (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 内容提要: “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 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 ,2 O 年代鲁迅 、周作人在评论 日 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 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 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 、废名的审美趣 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关键 词 : 低徊 、鲁迅、废名、周作人 、夏 目漱石 鲁迅对废名从 ( ( 竹林的故事 到 桥 、( 莫 须有先生传的小说创作,有一

2、个著名的论断揭 示其 创作 的变化 ,这 就是我 们十分 熟悉的 ( 小说二集序 中的一段话 : 后来以 “ 废名”出名的冯文炳,也是在 浅 草 中略见一斑的作者, 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来。 在一九二五年出版的 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 冲淡为衣,而如著者所说,仍能 “ 从他们当中理 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 惜他有限的 “ 哀愁” ,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 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 意低徊 ,顾影 自怜之 态 了。 态” 。不过鲁迅这里用的是史的笔法,即所谓的 “ 春秋笔法” ,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说 “ 从率 直的读者看来” ,似乎不完全是 自己的意见,语

3、调颇为客观,有效地缓和了比较严厉的批评之 意。其实,这恰恰也是或者说也包括鲁 迅 自己的意见,因为据作者 自注,这篇 ( ( 小说二集序 那样措辞是史论的文体原因之使然。 史论当然有作者的史识 ,但史识必须出诸客观化 的 “ 公意” 而尽量避免过于个人化的 “ 私意” 形式。 鲁迅深于史学, 自然长于此道, 有( ( 中国小说史略) ) 在前, 他对这种文体当然是得心应手。此似小节, 实属大端,历来论述鲁迅文学创作之 “ 艺术”者 众,而于 ( 中国小说史略 等孜孜以求证其 “ 史 识”者亦众,其实领略其史著的 “ 笔法” ,未尝 不是推敲其 “ 史识”的正途,抑或有助于深于认 识其文学作品的

4、“ 艺术” 。 这当然不是本文的论题 , 不贤识小, 敝帚 自珍, 姑且附识于此 , 权当“ 入话” 。 “ 有意低徊,顾影 自怜” ,语意明了;“ 低徊” 可与 “ 顾影 自怜”互训。从具体语境来看,应该 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废名作品的思想内涵 的特征 :“ 哀愁”是内核,却 “ 以冲淡为衣” 。 二 是指废名作品的艺术形式的特征:“ 更加不欲像先 前一般的闪露” ,也就成了所谓的 “ 顾影 自怜的吞 吞吐吐文章” 。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一体的,“ 哀愁” 的思想却艺术地表现为 “ 以冲淡为衣” ,自然是不 直接 “ 闪露 ”其 “ 哀愁”之思想主 旨。只是为 了 分析的方便 ,下文从两个方

5、面进行笺疏和考释。 废名君的小说里的人物也是颇可爱的。这里 边常出现的是老人,少女与小孩。这些人与其说 是本然的,无宁说是 当然的人物;这不是著者所 见闻的实人世的,而是所梦想的幻景的写像,特 别是长篇 无题 中的小儿女,似乎尤其是著者 所心爱,那样慈爱地写出来,仍然充满人情,却 几乎有点神光了。废名君小说中的人物,不 论老的少的, 村的俏的, 都在这一种空气中行动, 好像是在黄 昏天气,这时候朦胧暮色之 中一切生 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近,互相 和解。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很 占了 势 力。0 周作人把 “ 隐逸性”解释为废名创作变化的 重要原因,而所谓的 “ 隐逸性”即

6、他在这篇文章 开头所说的:“ 从意见的异同上说,废名君似很 赞同我所引的说蔼理斯是叛徒与隐逸合一的话” 。 这实际上是含蓄地说明了废名创作的变化与周作 人自己从 “ 叛徒”到 “ 隐士”思想变化的关系。 在 这篇 “ 跋”文写作的同时 ,周作人在给 另外一 个弟子俞平伯的散文集 ( ( 燕知草) )所写 的 “ 跋”中,周作人这样解释了他们师徒们走向 “ 隐士 ”的原 因: 现在中国情形又似乎正是明季的样子, 手拿不动竹竿的丈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去, 这原是无足怪的 。 所以沈从文在 ( ( 论冯文炳) )中说: 一 周先生在文体风格独特以外,还有所注意的 是他那普遍趣味 在路旁小小池沼负手

7、闲行,对 鲁迅所谓的废名创作自 竹林的故事) 之后 萤火出神,为小孩子哭闹感到生命悦乐与纠纷, “ 不久”发生的变化, 自然是指从 ( 桃园 开始的, 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 这个判断是很准确的,符合废名创作的实际。周 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 作人在给废名这第二部作品集( ( 桃园 所写的“ 跋” 感去接近这一切,在中国新兴文学十年来,作者 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所表现的僧侣模样领会世情的人格 ,无一个人有 与 周先生相似处 。 现代 中文学刊 61 并且进一步指出 “ 冯文炳君作品所显现的趣 味 ,是周先生的趣味” : 作者的作品,是充满 了一切农村

8、寂静的美。 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农 民,在一个我们所生长的乡村,如我们 同样生活 过来那样活到那片土地上。不但那农村少女动人 清朗的笑声,那聪明的姿态,小小的一条河,一 株孤零零长在菜园一角的葵树,我们可以从作品 中接近,就是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 乡村空气,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 出的。 也就是说,废名创作的变化,来 自周作人的 思想 “ 趣味”的影响。沈从文还说: 冯文炳君所显的是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 细微雕刻,给农村写照,其基础,其作品显 出的 人格,是在各样题 目下皆建筑到 “ 平静”上面的 有一点忧郁,一点向知与未知的欲望,有对宇宙 光色的眩目,有爱,有

9、憎, 旦目光下或黑夜, 这些灵魂 ,仍然不会骚动 ,一切 与 自然谐和 ,非 常宁静,缺少冲突。作者是诗人 ( 诚如周作人所 说 ) ,在作者笔下,一切皆由最纯粹农村散文诗形 式下出现。作者文章所表现的性格,与作者所表 现的人物性格,皆柔和具母性,作者特点在此。5 这个分析和周作人的说法相近,而 “ 有一点 忧郁”云云,却又可以用来解释鲁迅所谓的 “ 有 限的 哀愁 一 这种 “ 一切与 自然谐和,非 常宁静, 缺 冲突” 、 “ 在各样题 目下皆建筑到 平 静 上面”的那 “ 一点忧郁” ,当然诚如鲁迅所 说的不过是十分 “ 有限”的。 被周作人称为 “ 几乎有点神光了”的 无题 就是出版单

10、行本时的 桥 。朱光潜对 桥 的 分析, 比沈从文更为深入地说明了废名是如何“ 以 冲淡为衣”来表现其 “ 哀愁”的艺术特征 : 桥 ) )颇 易使 人 联 想到梅 特林 的名 剧本 6 2 现代中文学刊 P e l e a s e t M e l i s a n d ) ) ,所写 的好像也是一种三 角恋爱,而氛围气息却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其 中的主角虽都是青年,而每人身上却都像背有百 岁老人的悲哀的重负与老于世故者的彻悟。 在 ( ( 树的那一章里小林赞赏细竹的谈话说 “ 厌 世者做的文章总美丽的” 。 桥的基本情调虽不 是厌世 的而却是很 悲观的 。我们看见它的美丽 而 喜悦,容易忘记它

11、后面的悲观色彩。也许正因为 作者内心悲观,需要这种美丽来掩饰,或者说, 来表现。废名除李义山诗之外,极爱好六朝人的 诗文和莎士比亚的悲剧,而他在这些作品里所见 到的恰是 “ 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 ( ( 桥就这一 点说 ,是与它们通消息的。 这种 “ 没有一点人间烟 火气”的 “ 百 岁老人 的悲哀的重负与老于世故者的彻悟” ,自然要被 鲁迅视为 “ 有限的 哀愁” 并且大不以为然了。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鲁迅批评的意义了。 作为 “ 战士”的鲁迅,坚持的 “ 绝望的反抗” , 自然对这种从 “ 叛徒”到 “ 隐士”思想变化,会 大不以为然。因此,鲁迅对废名的批评,实际上 也是对周作人的含蓄批

12、评。鲁迅显然比沈从文更 清楚地知道废名和周作人的关系。本文开头说 ( ( (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和同时写作的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是互文关系,然而更值 得注意的是,在 (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中,鲁 迅不仅批评了废名的 “ 文学不是宣传”观点,而 且进而以不指名地批评周作人结束文章的: 但 文人 又不愿意做这样 的文人 ,于是他只好 说现在 已经下掉了丈人的招牌。然而, 招牌一下, 文学观也就没有了根据,失去了靠山。 但文人又不愿意没有靠山,于是他只好说要 “ 弃文就武” 了。 这里所谓的 “ 他只好说现在已经下掉了文人 的招牌” 、“ 他只好说要 弃文就武 云云,是 有出处的,是暗用了

13、 “ 今典”的:两个 “ 他”即 周作人。周作人在 1 9 3 4年 1 2月写的( 弃文就武 一文中说:“ 我 自己有过一个时候想弄文学,不 但喜读而且还喜谈 ,差不多开了一间稻香村的文 学小铺,一混几年,不惑之年倏焉已至,忽然觉 得不懂文学,赶快下匾歇业 ,预备弃文就武。 ” 废名的 “ 文学不是宣传”说,显然直接来 自周作 人的 “ 言志”说 ,这也是鲁迅这篇 势所必至, 理有固然最后 归结到对周作人 的不 点名批 评的 原因。 对废名的这种 “ 有限的 哀愁 一 尚且大不 以为然,而这种 “ 有限的 哀愁 却又要 “ 以 冲淡为衣” ,自然更是大不以为然 ,但鲁迅所谓 的 “ 以冲淡为

14、衣” ,恐怕更主要是对周作人的批 评,只是这个批评的意旨比 势所必至,理有固 然) ) 表述的更加隐晦。废名并没有说过 “ 以冲淡 为衣”这样的话 ,这其实是周作人文章中一再出 现的 “ 关键词” 。早在 1 9 2 5年,周作人就说: “ 我 近来作文极慕平淡 自然的境地” ,后来还 自我 解说是 “ 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 知其苦味,废名昔 日文中曾约略说及”l 0 ,等等 而其 3 0年代初一再以 “ 苦”字命名他的散文集 , 如 ( 苦茶随笔 、( 苦竹杂记 , 甚至有斋名日 “ 苦 雨斋” ,等等。这才真正是 “ 以冲淡为衣”文饰 其 “ 苦味” 。而在鲁迅看来,这 “

15、苦味” 自然也 不过是 “ 有限的 哀愁” 而已。这样看来,“ 以 冲淡为衣”一语 ,就是出典于周作人的话语。再 从鲁迅这篇文章写作的具体语境来看,更为直接 的原 因恐怕有 两个 。其一 ,从 1 9 3 3年到 1 9 3 5年 鲁迅写作 小说二集序) ) 这 篇文章为止 , 鲁迅发表了 ( ( 小品文的危机 ( 1 9 3 3 年 l 0月) 、 小品文的生机 ( 1 9 3 4年 4月) 和 “ 京 派”与 “ 海派” ( 1 9 3 4年 2月) 、( ( 隐士 ( 1 9 3 5 年 2月)等著名文章,批评的矛头或直接或间接 地指向周作人,至少都与周作人有关。其二 ,还 与周作人 1

16、 9 3 4年在 人间世 发表 五十 自寿 诗 并引起轰动性事件有关。诗中所谓“ 吃苦茶” 、 “ 玩古董”云云, 诚为反讽 , 真正是 “ 以冲淡为衣” 来表达为鲁迅一语道破的 “ 讽世之意”1 1 。因此, “ 以冲淡为衣”一语,既隐含而又明显表露 了鲁 迅这篇文章在批评废名的同时对周作人的批评。 就 “ 笔法”而言 , 是鲁迅将杂文 “ 笔法”用于 “ 史 笔”的佳例。 换一种角度来看 ,注重 (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 作者的小说家身份,鲁迅对废名的 批评也是意味深长的。作为 ( 呐喊 彷徨的 作者,鲁迅的创作主旨如其自述是:“ 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l 2 ;“ 画出这样沉默的 国民的魂灵来”l 3 。这和废名的那种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