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34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637636 上传时间:2017-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3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3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3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3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3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3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3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可以沿街开市,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 ,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宋代城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 市”界限。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 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二是镇的兴建和发展。镇的设置始于北魏,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北宋以后,因重文轻武,曾一度废除了很多这样的军事据点,从而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镇市完全蜕变为商业城

2、市。这些新兴镇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沿海口岸、商旅舟车集中的地方,如密州板桥镇、江西景德镇等。8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9、明都北京:1417年,明朝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把都城从应天迁到北京。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 、皇城和京城,其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代城市有较大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

3、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

4、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个心城市广州;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明州;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

5、多,城市规模扩大。商品经济一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 ”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三、货币的发展概况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

6、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王莽为掠夺财富发行大钱。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7北宋:大量流行金属货币,主要为铜钱,还有铁钱和白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7、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8明: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其特点是币值大,适应大宗和远途贸易,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汉代: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安息(现伊朗和两河流域) ,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东罗马帝国)

8、,丝绸之路形成。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2、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南亚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番禺是最主要的外贸口岸。官府收入相当可观,以至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3、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它们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

9、、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对外交通有陆路和海路;与朝鲜、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贸易频繁。4、两宋:北宋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 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绍兴末年,广州、泉州两个市舶司岁收税高达200万,超过北宋一倍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联系,并在边境设

10、榷场,互通有无。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同辽、金有贸易关系。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布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我国的植棉、棉纺织和火药技术在此时传人高丽。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

11、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影响: 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为什么从两宋时陆路贸易地位开始下降,而海路贸易地位却上升了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

12、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无法到达。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靠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不管是陆

13、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 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商路,水、陆并进。 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清初,闭关锁国,只准

14、广州一地接待外商。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五、交通运输业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1、概况(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1

15、)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夏: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 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 ,从长安出发,向西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

16、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隋朝时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唐代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 ,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4)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元朝: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由元大都启程往西,经过新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一条往西北宜达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另两条分别经过撒马尔罕和阿富汗通往伊朗。海上交通:元朝还创办了规模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