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71275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春秋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及文学影响有学者统计, 左传全书十八万字中记录外交辞令的文字多达两万五千字左右,约占全书总字数的七分之一。1列国之间频繁的外交活动,是春秋时代外交辞令繁荣的温床。王权衰落,迅速崛起的诸侯大国在以武力角逐霸权时,都特别重视外交的手段。一方面是刀光剑影,武力兼并;一方面币帛宴飨,礼乐赋诗。而小国济身于大国之间,要求得生存发展,要反对兼并,外交的途径显得更为重要。诸侯大夫朝聘宴飨,征伐盟会,行人使臣,冠蓋相望。一言不酬,使两国为之暴骨。一言丧邦,一言兴邦,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

2、不为功,慎辞哉!”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的言文思想,正是在对春秋外交辞令经验规律的研摩中产生的,作为儒家早期文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春秋时代的外交行人,在辞令创作中斟酌字句,讨论润色,花费了许多心血,也显示了很高的语言艺术,在中国美文之苑中,形成了一抹独特的风景。刘知几史通言语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22138名卿大夫,往来辞命,其文烂然。纵观春秋外交辞令,其语言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在外交场合,辞令过卑,则有失国格;过亢,则会恶化关系,招致灾祸。要做到不卑不亢,需要很高的辞令艺术。有刚有柔

3、,绵里藏针,最著名的辞令是屈完对齐桓公问。僖公四年,齐桓公帅诸侯之师伐楚,楚成王派屈完出使齐师: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 当齐桓公表现出不可一世、蔑视楚国时,屈完说如果以德安抚诸侯,诸侯归顺,1 武惠华外交辞令探析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2 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3

4、8 页。2如果要以武力相拼,齐国不见得会处上风。既表示了和好的愿望,又显示出不为强力所屈的气节, 古文观止言其“忽而巽顺,忽而诙谐,忽而严厉,节节生峰。真辞令之妙品。 ”1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穆公更是别出心裁,巧为辞令,把刚柔相济之术发挥到了极致。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被押至秦国。晋阴饴甥会秦穆公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 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 以此不和。 ”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

5、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馆晋侯,馈七牢焉。国君被俘,晋国完全处于劣势,一味卑辞退让不一定有什么好处,而态度强硬又会适得其反。对晋使臣来说,是个难题,然而阴饴甥采取话分两家的说法,借“小人”之口表达晋国人的同仇敌忾,又借“君子”之口表示晋国服罪;借“小人”进行了自我批评,又借“君子”对秦穆公感恩戴德,希望能释放晋君。委婉指出秦国把友好变成怨敌,对秦国并没有好处。金圣叹说:“看他劈空吐出不和二字,却便随手分作小人君子。凡我有唐突秦伯语,便都放在小人口中,有哀求秦伯语

6、,便都放在君子口中。于是自己只算述得一遍,既是不曾唐突,又显不曾哀求,真措辞入于甚深三味者也。 ”2虽然自己未曾下一语,归根到底还是借君子小人之口,说我之意,又软又硬,有抑有扬,有求有压,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使秦伯既听到了晋人的忏悔,又感觉到了压力。一家言分两家说,一件事分两面看,是春秋外交场合的惯用策略。展喜犒齐师用“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巧妙地承认了鲁人对齐师的恐惧,又保住了鲁国的尊严, “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3吴蹶由面对死亡,仍然说“吉” ,因为使臣衅鼓,而“吴知所备” ,对国家而

7、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1959 年,第 22 页。2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陆林整理辑校金圣叹全集 (五) ,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91 页。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1959 年,第 34 页。3言,乃大吉。 (左传昭公五年 )故金圣叹谓:“千载忠臣,含笑入地。只是此篇文字烂熟于胸中。 ”认为这段文辞“认得清,咬得定” ,1故能借以死里逃生。饰辞巧说,刚柔并济,乃春秋外交辞令的一条创作经验。二 声东击西,隐晦其说刘知己史通惑经云:“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 ”2这个特点在外交辞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把自己真正的目的隐藏起来,想出另外一番冠

8、冕堂皇的理由打动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烛之武说秦师是这方面最为经典的例子。鲁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郑伯派烛之武夜说秦穆公: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并没有哀求秦穆公,而是尖锐地指出,郑国灭亡被晋国吞并,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晋国强大了,不正显得秦国弱小了吗?一句点醒了秦穆公,接着才说如果放过郑国,郑国可作为秦国的

9、东道主,对秦有利而无害,又历数晋国曾经对不起秦国之史实,引起秦穆公对晋国的不满。 “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3“宜乎秦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 ”4烛之武处处似在为秦国考虑,成功地瓦解了秦晋联盟,一石两鸟,秦、晋皆退兵。这是弱国对付强国的又一个策略。 晋国范宣子士匄执政,诸侯朝贡晋国的币赋很重,郑国不堪其负。襄公二十四年郑简公朝晋时,子产给范宣子一份书信,信中没有一句提到郑国不愿朝贡的话,而句句在为晋国的霸主地位和范宣子的名声着想:“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责备范宣子不能为晋国着想,不能为自己树立美名,用“象有

10、齿以焚其身”的比喻,说明一味聚敛财物的危险。 古文观止评曰:1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陆林整理辑校金圣叹全集 (五) ,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33 页。2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86 页。3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陆林整理辑校金圣叹全集 (五) ,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97 页。4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1959 年,第 36 页。4“劈起将令德令名与重币对较,持论正大。其写德名处,作赞叹语;写重币处,作危激语。回环往复,剀切详明,宜乎宣子之倾心而受谏也。 ”1孔子言语科之高足子贡亦能成功地驾驭此法。鲁

11、哀公十二年,吴人围禁卫侯,子贡说吴太宰嚭: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 子贡抓住吴国急于为霸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拘禁卫君,使朋友寒心,仇人如愿,况且使得诸侯个个自危,不利于称霸。子贡一番话说得太宰嚭大悦,释放了卫侯。如果子贡直接以卫国利益为说的话,效果可就不是这样了。韩非子说难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隐含自己的目的,处处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这就是投其所好,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以取悦对方而达到自己的

12、目的。三 雄辩滔滔,理直气壮小国处于大国之间,动辄得咎,无端被伐,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是小国的上策。要免于征伐,不给强国以口实,就要善于说理。鲁成公十一年秦晋结令孤之盟,不久,秦背盟,鲁成公十三年,晋侯派吕相去秦国告绝。吕相绝秦文辞典雅考究,历代皆认为此文当时即形诸书策,徐师曾说:“意必当时笔而授之。 ”2杨伯峻说:“或由吕相执笔,或由吕相传递。”3“秦国后来竞模仿这篇受辱的文章,写了一篇诅楚文 。由诅楚文足以知道吕相绝秦一定是原始记录,或者原始文献。 ”4谭家健等学者认为“绝交信是先笔于书而后宣之于口的,所以文长而铺排酣畅。 ”5按左传之惯例,吕相应是绝秦的使者,此文由谁执笔,已不可考,但

13、全文以晋厉公的口吻谴责秦国的种种不义,把秦晋关系一再恶化的责任全推到秦人身上,作为伐秦的口实。这篇绝秦书是春秋国书中篇幅最长、也最有文采的佳作,金圣叹评曰:1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1959 年,第 59 页。2 吴讷、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辩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19 页。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861 页。4 同上,第 33 页。5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07 页。5“饰辞驾罪何足道,止道其文字,章法句法字法,真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又其中细条细理,异样密致,读万遍不厌也

14、。 ”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为了报复陈国,举兵伐陈,陈国投降,郑子产戎服向盟主晋国献捷,主要是向晋国解释。晋人问伐陈之由,子产从周初的故实讲起,说陈国在历史上受周天子恩泽很多,郑国多次帮助陈国稳定大局,救陈国于危亡之中,而陈国却恩将仇报,倚仗楚国侵犯郑国,给郑国造成严重的损失: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婚姻,介恃楚众,以冯陵我敝邑,不可億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竞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郑国以前向晋国申请攻打陈国,没有得到允许。陈国一再进犯,郑国害怕给太姬带来耻辱,又受到上天的启示,才动了攻陈的

15、念头。当晋人责问“何故侵小”时,子产反唇相讥,说从前天子的土地方圆一千里,诸侯的土地方圆一百里,而现在大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了,如果没有侵占小国,大国怎能达到目前的规模呢?子产言下之意晋国就是靠侵小发展起来的,怎么有资格指责别国侵小?晋人又责问子产为什么戎服献捷,子产回答说,郑国先君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周桓王时卿士,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与诸侯订立盟约说“各复旧职” ,命令当时的郑文公戎服辅佐周王,向周王献楚捷,自己戎服献捷就是不敢忘记晋文公当年所订盟约。面对晋国的一连串的责问,子产皆能振振有辞予以回击,晋执政卿赵文子不得不承认:“其辞顺,犯顺不祥。 ”接受了郑国的献捷。孔子非常佩服子产的雄辩之才

16、,说:“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子产雄辩滔滔,使对方抓不住一点把柄。金圣叹评:“要先看晋人问辞,气色甚急;然后读下对辞,大悟其全以质胜。 ”2晋人问罪来势汹汹,子产皆理直气壮,以理取胜,并非强辞夺理, “若非文辞,几至不救。 ”3小国的辩解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当时人们认为只要言辞合乎情理,就必须予以承认和尊重。以雄辩取胜,最擅长此术的就是子产。襄公二十二年对晋征朝,襄公二十四年与范宣子论重币,襄公三十1 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五)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11 页。2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五)凤凰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19 页。3 同上,第 121 页。6一年对晋让坏垣、昭公十三年平丘争承,皆据理力争,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维护了郑国的利益。襄公三十一年坏馆垣,乃惊世骇俗之举,显示了子产的胆识和才华。晋侯不接见郑伯,子产很不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