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55079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孙小丽 汉语言文学 摘 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 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 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 响。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当 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 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苏词提高了词 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 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

2、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 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 “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 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 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 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 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

3、现、前人 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嘉祐 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熙宁 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 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 诗案”。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 十五岁了。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 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 使,

4、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 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 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 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由上可知,苏 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 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 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 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

5、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2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 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 “以诗为词”从此却成了词学研究及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实际上,陈师道说苏 轼“以诗为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他的词有不合音律处;一是说他的词不同 于传统的词风,与词的所谓“本色”不合。认为他的词不同于花间、南唐以来的 “正规”的词风,似乎带进了某种诗里才有的东西。刘熙载说得较为具体:“东坡词 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3 现代词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很多学者对“以诗为词

6、”的概念做了很深且有创造性的解释。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认为“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 和用典。4 吴熊和先生认为:“凡可入诗的, 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 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并认为以诗为词是对苏词从内容到风 格,从用调到用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5 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 “以诗为词” 这个概念总与诗歌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 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 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

7、用题序和用典。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词的这一巨大 贡献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也遭到了许多批评。他们认为苏词“不协音律”,而 “音律”又是词的本色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实际是否如此呢?苏词是否真的不协音 律呢?苏轼曾自谦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即“唱曲不如人”,这往往成了别 人攻击其词的口实。其实,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苏轼能唱曲的记载。 东 坡志林卷七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 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正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丈勋 官以事至密,白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婉转凄断不类,乃至唐本三叠盖如此。及至

8、 换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歌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为 劝君更进一杯酒,以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进为第四声,则一句不 叠审矣”。可见苏轼不仅重视音律,且对音律的探究也是不遗余力的。因此他在作 词时也是“协律”的。二自苏词问世以来,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就未曾间断过,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词论家都基本上是肯定“以诗为词” 手法的运用给词坛带来的突破性与贡献性的,认为它丰富了词的写作方法,开拓 了词境,给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下面列举一些对“以诗为词” 所做的肯定性评价,并结合一定的作品来分析“以诗为词”在词中的表

9、现,同时阐 述这一艺术手段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一,苏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达到了意境广阔,格调高远。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苏轼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把词人 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起来,苏轼的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其词内容 空前充实广泛。举凡政务时事、川山景物、城乡风光、人情酬答、纪游怀古,无论 大小、雅俗,都可写入词里。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 奇观”。6 不仅大大突破“艳科”为主的局限,也远远超过前人所吟咏的个人狭隘3生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词中,词人把对自然山水的关 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相结合起来,

10、在雄气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 和人生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既有词人的气质,也有时代的气势, 丰富了词的表达范围。词人由“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 江边故垒这一寻常事物,而贯通历史、功业、人生的价值判定。上片咏赤壁,着重 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 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

11、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而“乱” 、 “穿”、 “惊”、 “拍”、 “卷”等词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代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 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 氛。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而写“小乔”在于 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 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 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首词感慨古今,雄 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 思中,唤起读者

12、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 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与诗一样,也具有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写作功 能。由于苏轼的不懈努力,最终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光明正大地引入文学 的神殿,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二,扩大了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他将传统的只能表现女性化的柔情 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他用词作来证明词同样可以表现个人志向。 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引即说东坡“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具体写打猎的热闹场面;下片表现了 作者希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其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是苏轼的第 一首豪放词,这首词初步表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首先,这首词有一副标 题,而以前的词不用副标题,这首词打破了这一界限。其次,这首词的题材和主 题在词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人有意把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写到词中。 此前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描写过边塞,但其基调是悲壮、苍凉的,不是盛唐边 塞诗的意境。当然,这里是基于宋代而言的。再次,这首词用了很多的典故。如 “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些都是“以诗为词”的

14、表现。这样的表现,使 词的表达范围更加广泛,词境更加深远;使词在表达时不只是轻描淡写的勾勒与 图画,而更是自由洒脱的叙述与议论;不只是意象的简单叠放与排列,而更是情 意的独特比喻与象征;不只是缠绵于男女间的爱恋与欢快,而更是洞见生命的博 大与深沉。 第三,苏轼词发展了词的风格,振兴开拓了豪放词,丰富提高了婉约词派。 词境的扩大必然带来风格的创新与丰富。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 单一。苏轼对这种浮艳柔媚的词风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 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拓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他的念奴4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东坡词的优秀代表之一。此词于怀念

15、古代英雄之中写感叹自身失意之情。上片咏赤壁,即景写实,突出江山之胜;下片 缅怀周郎,因景生情,突出英雄之业,并以此衬托自我,抒发身世之叹。结尾的 “人生如梦”,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与激愤。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重现了历史伟 人雄姿英发的风神。如“三国周郎赤壁”、 “小乔初嫁了”等都是历史典故。而这些典 故的成功运用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 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 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 废。 ” 但苏词不是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

16、之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八 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的清秀, 卜算子有“缺月挂疏桐”的空 录;水龙吟有“似花还似非花”的缠绵。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 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全词构思新巧,感情四溢。写景、 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动,风格清新婉丽。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 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词的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于真挚细腻之中独具凝重深厚之笔。这一做法,丰富了婉约词。 第四,苏轼运用自己创作诗文的艺术手法写词,同时又继承了词作的艺术特 色,把两者和谐融合起来,发展了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诗文大家,有丰富的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