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水稻技术总结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32813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水稻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水稻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水稻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水稻技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水稻技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水稻技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水稻技术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机插秧生产技术小结一、今年水稻生产形势分析今年我场水稻生产形势喜人,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叶色正常,群体适中,长势平衡。今年水稻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多一轻” ,即高产典型田块多、有效穗多、新品种新技术运用多, “一轻”是病虫草危害轻。全场近 6 万亩水稻,亩成有效穗 23.3 万,每穗实粒数103.2 粒,千粒重 29.3 克,理论单产 704.5 公斤,实际单产达652.4 公斤,实现了丰产丰收。二、机插秧生产情况简介今年我场共推广种植机插稻面积 55000 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1.6%(明年将实现 100%机插秧) ,落谷期从 5 月 12 日开始到 6 月5 日结束,栽插期从

2、6 月 5 日开始到 6 月 25 日结束,每亩密度 1.8-2 万穴,基本苗 7-10 万,整体表现超出预期,有效穗足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平均亩穗数比人工移栽高 1.53 万,每穗实粒数基本与往年持平,经初步测产,机插稻平均亩产高于手插稻 14.6 公斤,其中出现很多 700 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机插秧推广面积比例最大的新星分场,平均亩产达 671.2 公斤,列全场第一位,机插稻的推广,既使产量有了保证,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用工矛盾,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表一 机插秧与人工移栽秧产量结构比较(以泗稻 10 号为例)项目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亩穗数千粒重实产机插126.2118.593.922.

3、826.5627.3人工135.1125.592.821.326.5625.7三、今年水稻生育期间气候特点: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今年我场大小麦成熟期较往年推迟 10 天左右,这也直接导致水稻整体栽插期大幅推迟,导致秧苗超龄现象严重,今年我场水稻是 6 月 5 日开秧门,而去年同期水稻已栽插 20%,大大缩短了有效温光资源量。加之前期一直低温寡照,对早栽田块的秧苗早发十分不利,分蘖发生率大大低于去年同期,水稻分蘖明显滞后于叶龄,群体严重不足。根据苗情分析,今年移栽后半个月之内基本未发生分蘖,是机插稻分蘖较迟的一年。进入 7 月,随着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分蘖急剧增加,尤其是 7 月 2 日到 7

4、月 7 日的 5 天内分蘖增长了 10.5 万,平均日增量达到了 2.1 万,而同比去年 7 月 2 日到 7 月 7 日 5 天内只增长了 6.2 万,日增长量为 1.24 万,从而使今年虽然够苗期比去年迟 2 天,但高峰苗出现的时间早,今年为 7 月 15 日,而去年为 7 月 18 日。水稻生育中期温光条件较好,长势平稳,破口至抽穗扬花期遭遇极端高温,对结实率有一定影响,后期昼夜温差大,对水稻灌浆结实较为有利,使得粒重比去年有了较大提高。四、 机插秧主要生育特点(一)缓苗期长,发苗快。 机插秧移栽叶龄小,栽插时植伤较重,加上田间水层较薄或无水层,因而活棵慢,缓苗期长。定点观察显示,机插稻

5、在栽后均要经过 2 个叶龄左右才开始分蘖,达到预定穗数的够苗期一般均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一个叶位之内。如19 大队 3 号田 6 月 9 日机插,基本苗为 9.5 万的武育粳 3 号(塑盘),到 15 天后的 6 月 25 日,叶龄期从 3.8 增加到 6.5 叶,茎蘖才增加 0.3 万,在定点的其他机插秧田中,茎蘖数基本未变。这表明,机插秧的缓苗期(从栽插-分蘖开始)需 15 天左右,比人工移栽稻延长 7 天左右。掌握机插秧的发苗动态,有利于及早采取控苗措施,建立高光效、高积累群体。(二)够苗期与高峰苗期提前,高峰苗偏高,成穗率较低。机插秧的栽插深度较常规手栽秧浅,正常生长后有利于分蘖的发

6、生,发苗势强劲,要及早采取控苗措施。今年由于前期的连续低温寡照使得我场机插秧的够苗期推迟,但进入 7 月份的高温天气使得高峰苗时间提前,大约在 7 月 15 日左右,叶龄在 11-12 叶之间,高峰苗数35-40 万之间,最终亩成穗数在 23 万左右。(三)成穗叶位与分蘖发生率。据观察,机插秧一般在 6 叶期以后才有分蘖发生,而此时出生的是第 4 节位的分蘖,1-3 叶位分蘖全是空缺。此外,机插秧与第 9 叶同伸的分蘖是最后的成穗分蘖,9 叶以后出生的基本为无效分蘖,与 9 叶同伸的是 7 叶位的分蘖。因此,机插秧的成穗叶位主要集中在 4-7 叶位。(四)基本苗与分蘖发生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和每

7、亩穗数呈正相关。在机插栽培中,确定适宜基本苗是充分利用机插分蘖优势的基础,基本苗过多将显著影响机插稻的分蘖发生。机插栽培中基本苗数合理(7-9 万) ,不仅分蘖发生高,而且分蘖成穗率也高。基本苗过高,二次分蘖的发生和利用明显弱化,而且单株成穗数和粒数也明显减少。反过来,基本苗过少,尽管分蘖能充分发生利用,单株成穗数也较多,但总体穗数不足,也不能实现高产。只有基本苗适宜的既能充分利用分蘖,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又能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大穗型,提高粒重,实现高产。五、主要技术措施(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我省实施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的契机,加大高产创建示范推广力度,加快

8、高产、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推广步伐,发挥品种增产、增效潜力,确保全场水稻全部在国标三级以上,加快全场水稻优质化进程。根据近两年大面积生产和专家考察论证,我场确定以“武育粳 3 号、镇稻 99 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淮稻 5 号、泗稻 10 号等高产优质品种。淮稻 5 号属迟熟中粳稻品种,产量三因素较为协调,产量潜力大,综合性状好,比武育粳 3 号增产约 3-5%,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二)严格控制播量,培育适龄壮秧,打好高产基础。我场机插秧全部采用塑盘流水线育秧,传统的大播量得到控制,充分利用最适分蘖节的一次分蘖成穗,同时还能提高每穗粒数,不但每亩节约用种 1kg 左右,而且秧苗素质好,缺穴率

9、低,我场播量以 150 克/盘为宜,机插临界期为 6 月 20 日,秧龄 18-20 天,苗高控制在 17cm以下。表一 塑盘育秧与双膜育秧秧苗素质比较成秧率秧苗素质处理缓苗期(d)秧苗期(万)大田期(%)株高(cm)叶龄塑盘 16157682.513.54.5双膜171338.57612.24.3(三)很抓整地质量。整地质量对机插秧的最终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栽插质量的好坏与整地质量有直接关系,整地质量好,不仅有利于栽后大田的管理,而且缺穴率低,成苗率也高。机插大田要求田平、底实、地表无残茬,段面内高低差小于 3cm。(四)确保机插秧栽足基本苗。有不少单位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秧盘数量有一定的缺

10、口,于是通过降低基本苗来弥补,这种做法不可取。随着栽插期的大幅度推迟和超秧龄的加剧,为最大限度降低机插秧的产量损失,应切实保证栽足基本苗,6 月 19-21 日之间栽插的亩基本苗不低于 9 万,6 月 22-25 日之间栽插的亩基本苗不低于 10 万。(五)狠抓秧苗化控措施。将秧苗化控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抓,对化控不力单位及时予以批评指正,既控制了秧苗高度,又提高了秧苗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超秧龄带来的不利影响。(六)狠抓栽插质量。今年我场加大了对机插秧栽插质量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那种机插秧无人跟机的现象,发现栽插质量不达标的及时与管理区和大队联系,并及时发布水稻栽插质量专题苗情,尽力减低空穴

11、率。由于我场采用塑盘机械育秧流水线,所育秧苗整齐一致,缺穴率低,栽插后质量好,密度足,亩穴数都在 1.8万穴以上,为足穗奠定了坚实基础。(七)缩株浅插技术。机插稻一般要求株距为 11.7 厘米(株距调整手柄在 90 位置) ,密度在 1.8-2 万穴/亩,每穴约 4-5 苗,亩基本苗 7-9 万左右;浅插是一项不增加成本的增产技术,对于栽后早发稳长十分有利,其措施就是墁田后,沉实 1224 小时,待泥浆水淀清后栽插,保障栽插深度不超过 1 寸。(八)水浆管理。应根据机插秧行距大、中上部分蘖多的特点,采取栽后干湿交替的水浆管理方法,栽后一个叶龄采取间歇灌溉,促进返青发根,栽后第二个叶龄以晾田扎根

12、为主,二个叶龄后以浅水促蘖。另外,由于机插秧中上部蘖位分蘖势猛,中期群体发展快,很多单位往往采取重搁田的方法,从而引起分蘖大上大下,分蘖成穗率低,导致穗数不足,这也是今年我场部分单位前期水稻长势良好而最终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应采取分次适度轻搁的方法,在达到穗数 100%时早脱水,拔节前采取分次适度轻搁的方法,减轻搁田程度,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取得适宜穗数。(九)肥料运筹。要根据机插秧的生育特点,改进施肥技术:3-4 叶小苗,于栽后长第二心叶时施用分蘖肥的 70%,一个叶龄之后再施 30%,使肥效与最适分蘖发生期同步,促进有效分蘖,确保形成适宜穗数。在 N 肥施用量的配比上,基蘖肥占 70%,穗肥

13、应占总肥量的 30%,于倒 4 叶期开始分 2 次施用,同时还要优化肥料配比,N、P、K 相结合,这样既能控制无效分蘖,有利于形成大穗,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十)将搁田防倒这一主线贯穿在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农业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搁田防倒工作,专门发文并对此进行了专项检查,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中后期以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结实期群体光合生产率。核心一是掌握好搁田的时间和方式,在每亩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 100-120 时开始搁田,采用多次轻搁、逐步搁实的办法;核心二是拔节到成熟期实施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保持土壤湿润,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光合生产积累能力。另外在水稻叶枕平至破口期使用“劲丰”进行化控,也大大提高了植株的抗倒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田作物的抗倒性大大增强,倒伏面积远低于其他兄弟农场和周边农村。(十一)狠抓后期叶面喷肥技术。今年我场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狠抓叶面喷肥技术,大力推广磷钾动力等的使用,使得水稻上部三张功能叶寿命延长,大大提高了千粒重。(十二)狠抓病虫草害防治。重点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由于措施得力,今年我场病虫害发生非常轻,基本未造成危害。2010 年 11 月 23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