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27580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第8期银行竞争、 融资约束与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石璋铭谢存旭*本文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2015kyb04)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编号: 13g434) 和湖北理工学院校级项目 (编号: 08yjr14B) 的研究成果。内容提要银行信贷资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研发投资的主要来源, 当非市场竞争机制在信贷资金配置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时, 由此产生的融资约束现象会抑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本文通过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数据, 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 实证检验中国

2、银行业竞争度通过融资约束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国银行竞争度提升能有效地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约束, 进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主体的产权属性与模式来看, 银行业竞争度提升对裂变型的技术创新与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更大。 因此, 推动银行业竞争程度提高是促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关键词银行竞争WW指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一、 引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前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邢红萍和卫平, 2013) 。 当前,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多数是创业型高技术中小企业, 导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所需的研发投资十分依赖

3、外源融资。 由于债权融资相对股权融资而言, 具有能最大限度保护高技术创业者对创新收益索取权的优点, 因而新兴产业在为研发选择外源资金时更青睐于前者 (Brown、 Martinsson 和 Petersen,2012) 。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于是银行信贷成为其研发融资的主要来源。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完成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改革, 成功地构建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 多元化竞争的银行体系。 但随着近年的不断深化发展, 上一阶段改革尚未触及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 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真

4、正厘清, 公司治理构架没有理顺等等。 而这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在银行发展中的折射, 其结果是使信贷融资渠道外生于市场, 当企业面临发展机会时, 难以及时以正常成本获取必要的信贷融资而形成融资约束 (邓可斌和曾海舰, 2014) 。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 自主创新成功带来的巨大潜在发展机遇激励着产业积极投资于研发。 但研发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与研发投资主体主要是创业型高技术中小企业等因素综合在一起, 会进一步加剧11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银行信贷融资渠道外生化而产生的融资约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放开民营资本设立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深层次的改革发展。

5、 从市场结构角度来看, 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味着未来银行业长期发展目标是放松规制、 鼓励竞争, 构建以竞争为主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因此, 本文将银行竞争看作外生变量, 考察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是否有助于缓解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外生化带来的融资约束, 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 文献综述长期以来, 由于银行市场结构被看作金融发展的内生变量, 因而从这一角度考察银行体系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直为学者们所忽视(Black和Strahan, 2002) 。 20世纪末期以来, 随着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放松规制, 日趋激烈的竞争成为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常态。 在此背景下,

6、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不仅只具有内生性影响。 基于熊彼 特 创 新 的 范 式 , Benfratello、 Schiantarelli 和Sembenelli (2008) 以意大利的制造业为样本, 发现规制放松带来的银行竞争有助于提高 “过程创新” , 但是对 “产品创新” 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而 Kerr 和 Nanda (2009) 则指出, 放松规制带来的银行竞争有助于鼓励大量创业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 在大量失败中孕育出少量成功机会来促进 “创造性毁灭” 式技术创新。 对技术创新的企业 主 体 而 言 ,Amore、Schneider 和 Zaldokas(2

7、013) , Chava等 (2013) 发现美国跨州设立银行规制放松带来的银行市场结构变化, 对于公营与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显著促进作用; 但州内设置银行分支机构的规制放松对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则显著为负值。 考虑到上述公营与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受银行竞争影响的研究中, 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技术创新度量指标不统一, Cornaggia 等 (2015) 以专利作为唯一代理变量进行了新的研究。 结果发现银行竞争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对公营企业而言, 银行竞争带来创新动力的下降与技术创新的减少; 而对私营企业尤其是创新型的私营小企业而言, 银行竞争带来极大的技术创新提高。上述研

8、究都具有同一个先验性假定: 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化发展有助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便利地获取信贷资金, 从而缓解技术创新带来的融资约束。 事实上,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银企间信贷关系的影响是近年来金融发展领域颇具争议且极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至今已形成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一是市场力量假说(market power hypothesis) , 该假说认为银行集中度越高, 其市场力量越强, 银行就能提高贷款利率来增加利润, 其结果是高的贷款利率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因此高的银行集中度会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Beck、 Demirguc-Kunt 和 Maksimovic,2004)。其 二 是

9、 信 息 假 说(information-basedhypothesis) , 该假说认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与之相关的较高收益, 会激励银行在监督信贷安全与建立银企长期关系上进行更多的投资, 这样会减少借贷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 促使银行增加对企业的贷款, 因此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融 资 约 束(Dick,2006;Abubakr 和 Esposito,2012) 。除上述两类主要的观点之外,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从企业规模的差异来看, 银行竞争不会对大企业的融资约束产生显著的改善, 但能有效缓解小企

10、业的融资约束(Paravisini, 2008); 从竞争的程度来看, Mudd1182015年第8期(2013) 指出在竞争程度极低时, 竞争程度的边际提升确实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但是在多数竞争水平下, 这种融资约束的缓解效用并不明显。(二) 研究假设综上可见, 银行业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否能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促进技术创新, 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从现有文献来看, 关于银行市场结构对融资约束、 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事实上, 西方现代银行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其内生性的垄断化发展倾向是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银行业采取规制的主要原因。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融资工具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金融市场日益呈现出替代银行体系的特征。 此时, 在一系列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催化下, 西方国家开始转变对银行规模进行控制的做法, 转而以银行市场竞争行为及其风险作为主要监管目标。这种以放开规模管制而促进信贷资源供给竞争化的银行市场结构变化, 与中国银行业当前竞争化发展有较大区别。 作为一种转轨经济,中国金融制度变革滞后于经济增长使银行体系及其信贷资源配置长期以来外生于市场。 这是政府为保证经济转轨发展成功将金融改革发展带来的剩余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必然选择, 但也形成了银行体系垄断性强、

12、 银行经营行为市场化程度低、 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等区别于西方现代银行业的特征。 其结果是银行成为信贷资源的配给者而不是供给者,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足以替代银行体系而使信贷资金成为企业外部融资唯一选择时, 银行信贷资源普遍存在的 “所有制歧视、 规模歧视” 、 配给管理、 交易成本过高等成为中国企业发展无法挣脱的金融枷锁, 银企关系替代银行竞争成为信贷资源获取的条件 (罗正英、 周中胜和王志斌, 2011) 。显然, 近年来在银行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为了减少政府干预形成的银行体系对信贷资金的垄断, 促进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竞争, 使信贷资金配置真正回归市场渠

13、道。在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外生于市场的融资生态环境中, 以创新型高技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借助信贷融资来筹集自主创新的研发资金时, 不仅要面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约束, 更有银行垄断所施加的规模门槛与所有制门槛。 因此, 当银行体系逐渐市场化发展而减少垄断增加竞争时, 信贷资金配置向市场机制回归, 可以从信贷供给主体与信贷供给条件两个方面大大增加社会信贷资金的供给。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第一个理论假设:H1: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提升, 有助于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约束并促进其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与成长期, 进入产业的多数企业都是新进者。这些新进者的来

14、源主要有两种: 创业企业的出现与传统企业的边界扩张。 从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途径来看, 林学军 (2012) 指出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催化下诞生方式主要有嫁接、 裂变与融合三种, 其中通过裂变实现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的主要是创业型的中小企业, 而实施嫁接与融合发展的则主要是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 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是最能体现产业发展新兴性特点的创新方式, 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创新模式。 从这两类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风险来看, 进行裂变式创新的风险要大于嫁接与融合创新; 加之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相对创业型的中小企业在获取信贷资金方面具有的先天规模性优势, 银行竞争程度提升带来的融资

15、条件改善对这两类不同主体从事的技术创新会有不同的边际效应。 因此, 本文提出第二个理论假设:119H2: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提升带来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中小企业从事的裂变式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要大于成熟企业从事的嫁接与融合型技术创新。在中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特征还十分突出的新兴经济体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于国有与民营区分的产权异质性也必然会对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就是产业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低于民营企业 (肖兴志和谢理, 2011) 。 然而, 在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受政府干预影响下, 即便是创新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 因为其政治关联的优势,

16、在获取信贷资金方面相对于民营企业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当银行市场竞争程度因银行市场主体地位强化而得到提升时, 这种产权异质性带来的信贷错配现象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且信贷错配形成的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也会大大缓解。此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将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H3: 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提升带来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要大于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三、 变量、 样本与模型(一) 变量的选取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度量指标一般可以从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两方面来选择。 技术创新投入常用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投入、 研发人员投入等, 技术创新产出则可以选用专利、 全要素生产率等。 考虑到专利指标包含了对技术创新要素投入使用效率的评价, 因此本文选取专利数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度量。2、 银行竞争度的测量文献中常见的银行业竞争度测量指标主要有两个: PR指数和lerner指数。 PR指数是宏观指标, 测量的是一国或地区银行业整体竞争程度;而lerner指数是微观指标, 可以测量出某时刻某个商业银行的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