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32756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人的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 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 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由 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 一、认知的因素 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 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的映像,与己有的只是状况相关。例如,具有不同 文化的人内心深处的心里是不同的,文化高的觉得知识是成功动源,而文化低的往往觉得 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空谈

2、,一无是处。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 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例如说我们平时时常谈到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 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就起主导作用了。所以从态度结构来细分,情感产生于认知, 但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认知。 三、意向因素 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比如老师看到某个同学努力学习,表现一向 很好,这时老师会觉得该学生很优秀,从而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甚至愿意和他做朋 友,还交给他很多重要的事情。因此,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精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 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

3、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 人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态度的形成主要由下面几方面影响。 一、欲求的满足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欲求,欲求得到满足,紧张自然消除,从而产生轻松愉快感 以及美感等。由此可见,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 关系。凡能满足个人欲求的对象必使其产生的态度。主体经验的参照作用 我们的态度是对事实的认知的经验积累,然后才会出现各种态度。从态度形成的内在 过程来看,经验的作用首当其冲,此时经验主要起内在参照的作用。经过这种比较,如果 发现新、旧经验大同小异,那么,过去的经验事实会立即浮现出来,影响对当前事实的看 法;如果发现大不相同,经验又

4、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当前看法。 二、群体规范的影响作用 态度的形成,除了要又内部参照以外,还离不开外部的参照,比如,一个小孩可能说 他的理想是当科学家、音乐家等等,但是他真的理解这些工作的含义吗?我觉得不尽然。 但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表达呢?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和周围的人对他的称赞和贬损。因为导 致积极结果的反应能得到加强并趋与反复;产生消极结果的反应得到减弱或压抑。 中国有句老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是说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和周围环境的影 响是分不开的。但一个人态度的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经过服从、 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个体担心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从的行为称为服

5、从。这种情况一般只是行为上的相符, 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接受,而且该行为持续的时间与将发货惩罚存在的时间一样长。例如, 在马路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司机在交警面前表现小心谨慎,生怕罚款,但是民警的身影 一消失,其表现好像是两个人。 二、同化 个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并希望自己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可以满足人满在自 我形象方面的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满意的自我形象,于是产生了态度的改变。例如,一 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某个人在某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 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并且自觉地向该团体靠拢或自觉地向那位有吸引力的人学习。三、内化 当态度与个体的价值系统一致时,个体就容

6、易接受这样的态度,这时的态度的改变过 程就是内化。例如,有些人遵守交通规则,并不是害怕警察的罚款,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限 定车速是正常的,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也相信中速行驶、遵守交通指挥是一种理 智、道德的行为,如果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就觉得失去了自我中的重要部分。 总结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我们无法迫使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态度的转变,起 因于观点的改变;而观点的改变,或者起因干对某种情境有了新见识和新知识,或者起因 于他从以往所待的特定观点中得到的满足或不满足,或者起因于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因此,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持有健康的心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其 中的精华,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