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31569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电介质基本物理知识 电介质(或称绝缘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的物理现象主要有极化、电导、损耗和击穿。 在工程上所用的电介质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目前,对这些电介质物理过程的阐述,以气体介质居多,液体和固体介质仅有一些基本理论,还有不少问题难以给出量的分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试验结果和工作经验来进行解释和判断。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一、 极化的含义电介质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中性、弱极性和极性的,但从宏观来看都是不呈现极性的。当把电介质放在电场中,电介质就要极化,其极化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极化为立即瞬态过程,极化的建立及消失都以热能的形式在介质中消耗而缓慢进行,这种方式称为松弛

2、极化。电子和离子极化属于第一种,为完全弹性方式,其余的属于松弛极化型。(一) 电子极化电子极化存在于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中,形成极化所需的时间极短,约为s。它与频率无关,受湿度影响小,具有弹性,这种极化无能量损失。 (二) 原子或离子的位移极化当无电场作用时,中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作用中心重合,将它放在电场中时,其正负电荷作用中心就分离,形成带有正负极性的偶极子。离子式结构的电介质(如玻璃、云母等),在电场作用下,其正负离子被拉开,从而使正负电荷作用中心分离,使分子呈现极性,形成偶极子,形成正负电荷距离。原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或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彼此都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电场作用下,电

3、子或离子所产生的位移是有限的,且随电场强度增强而增大,电场以清失,它们立即就像弹簧以样很快复原,所以通称弹性极化,其特点是无能量损耗,极化时间约为10s。(三) 偶极子转向极化电介质含有固有的极性分子,它们本来就是带有极性的偶极子,它的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重合。当无电场作用时,它们的分布是混乱的,宏观的看,电介质不呈现极性。在电场作用下,这些偶极子顺电场方向扭转(分子间联系比较紧密的),或顺电场排列(分子间联系比较松散的)。整个电介质也形成了带正电和带负电的两级。这类极化受分子热运动的影响也很大。偶极松弛极化的电介质有胶木、橡胶、纤维素等,极化为非弹性的,极化时间约为10-10s。(四) 空间电

4、荷极化介质内的正负自由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改变其分布状况,在电极附近形成空间电荷,称为空间电荷极化,其极化过程缓慢。(五)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均匀电介质,叫做夹层电介质。由于各层中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不同,在电场作用之下,各层中的电位,最初按介电常数分布(即按电容分布),以后逐渐过滤到电导率分布(即按电阻分布)。此时,在各层电介质的交界面上的电荷必然移动,以适应电位的重新分布,最后在交界面上积累起电荷。这种电荷移动和积累,就是一个极化过程。上述电介质的五种极化形式,从施加电场开始,到极化完成为止,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属于弹性极化的,极化建立所需的世间都很短

5、,不超过10s。属于松弛极化的,极化时间都较长,在10-10s以上。夹层极化则时间更长,在10s以上,甚至以小时计。弹性极化在极化过程中不消耗能量,因此不产生损耗。而松弛极化则要消耗能量,并产生损耗。二、 电介质极化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一) 增大电容器的电容量 当电极中为真空时,在电场的作用下,极板上的电荷量为Q0,极板间的电容C=。其中C:真空中的电容;Q0:真空中极板上的电荷量;0:真空中介电常数,0=8.86*10F/cm;S:极板面积;d:极板距离。 当电极间放入电介质后,在靠近电极的电介质表面形成束缚电荷Q|,它将从电源吸引一部分额外电荷来“中和”,使极板上存储的电荷增加,因此极板间

6、的电容为C=。上两式相除有=,称为介质相对介电常数,通常用来表示介质的介电特性。 因此,在保持电极间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介电常数还代表将介质引入极板间后使电极上储存的电荷量增加的倍数,即极板间电容量比真空时增加的倍数。 所以,在一定的几何尺寸下,为了获得更大的电容量,就要选用相对介电常数()大的电介质。例如,在电力电容器的制造中,以合成液体(约为35)代替由石油制成的电容器油(=2.2),这样就可增大电容量或减小电容器的体积和质量。(二) 绝缘的吸收现象 当在电介质上加直流电压时,初始瞬间电流很大,以后在一定时间内逐渐衰减,最后稳定下来。电流变化的这三个阶段表现了不同的物理现象。初始瞬间电流

7、是由电介质的弹性极化所决定的,东西极化建立的时间很快,电荷移动迅速,所呈现的电流就很大,持续的时间也很短,这一电流称为电容电流()。接着随时间缓慢衰减的电流,是由电介质的夹层极化和松弛极化所引起的,它们建立的时间越长,则这一电流衰减也缓慢,直至松弛极化完成,这一过程称为吸收现象,这个电流称为吸收电流()。最后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电流,是由电介质的电导所决定的,称为电导电流(I),它是电介质直流试验时的泄漏电流的同义语。吸收现象在夹层极化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发电机和油纸电缆都是多层绝缘,属于夹层极化,吸收电流衰减的时间都很长。中小型变压器的吸收现象要弱些。绝缘子是单一的绝缘结构,松弛极化很弱,所以

8、基本上不呈现吸收现象。 由于夹层绝缘的吸收电流随时间变化非常明显,所以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利用这一特性来判断绝缘的状态。吸收电流随时间变化规律,用=UCD式中U:施加电压;C:被试品电容;t:时间;D、n:均为常数。在t等于零及t趋近与零时都不适用,但在工程上应用还是可以的。吸收电流i是随时间按冥函数衰减的,如将此式两端取对数,则得=D-n即吸收电流的对数与时间的对数成一下降直线关系,n为该直线的斜率。 由于吸收电流随时间变化,适用在测试绝缘电阻和泄漏电流时都要规定时间。例如在现行电气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的有关标准中,利用60s及15s时的绝缘电阻比值(即R60/R15),1min或10min的泄

9、漏电流等,作为判断绝缘受潮程度或脏污状况的一个指标。绝缘受潮或脏污后,泄漏电流增加,吸收现象就不明显了。(三) 电介质的电容电流好介质损耗前面所述的是电介质在直流电场中的情况。如把电介质放在交变电场中,电介质也要极化,而且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极化也跟着不断改变它的方向。对于50hz的工频交变电场来说,弹性极化完全能够跟上交变电场变化。当电场从零按正弦规律变到最大值时,极化也从零按正弦规律变到最大,经过半周期后又同样沿负的方向变化。偶极子随电场变化既然电距是按正弦规律变化,则电流一定按余弦规律变化(=)。在0-期间,电距I是增加的,为正;在时为零;在-期间为负。因此,电流超前外施电压u为90,这

10、就是电介质中的电容电流。在0-期间,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场的方向相同,即电场对移动中的电荷做功,或者说电荷获得动能,相当于“加热”。当-期间,电场的方向未变,但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场相反,这时电荷反抗电场做功,丧失自己的动能而“冷却”。在0半周中,“加热”和“冷却”正好相等。,因此电介质中没有损耗。这就是说,在交变电场中,弹性极化只引起纯电容电流,而不产生损耗。松弛极化则要产生损耗,这将在电介质损耗一节中讨论。第二节 电介质的电导与性能一、 电介质的电导从电导机理来看,电介质的电导可分为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 。离子电导时以离子为载流体,而电子电导时以自由电子为载流体。理想的电介质是不含带电质点的,更

11、没有自由电质。但实际工程上所用的电介质或多或少总含有一些带电质点(主要是杂质离子),这些离子与电介质分子联系非常弱,甚至成自由状态;有些电介质在电场或外界因素影响下(如紫外线辐射),本身就会离解成正负离子。它们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移动,形成了电导电流,这就是离子电导。电介质中的自由离子,则主要是在高电场作用下,离子与电介质分子碰撞、游离激发出来的,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移动,形成电子电导电流。当电介质中出现电子电导电流时,就表明电介质已经被击穿,因而不能再作绝缘体使用。因此,一般说电介质的电导都是指离子性电导。二、电介质的性能(一) 电介质的电导率和电阻率 电介质的性能常用电导率 或电阻率来

12、表示,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即=。固体电介质除了通过电介质内部的电导电流I外,还有沿介质表面流过的电导电流I。由电介质内部电导电流所决定的电阻,称为体积电阻R,其电阻率为。由表面电导电流I决定的电阻,称为表面电阻R,其电阻率为。气体和液体电介质只有体积电阻。 体积电阻率,就是在边长1cm的正方型的电介质中,所测得其两相对面之间的电阻。设在正极1和负极2间的电介质的厚度为d(cm),电极截面为S(cm)。3为屏蔽电极,利用它可以排除表面电流,以准确测得内部的电导电流I。如测得电介质的体积电阻为R(),则体积电阻率为()为= R* 体积电导率就是电阻率的倒数=*=G式中G体积电导。 表明电阻率就是

13、在每边长为l的正方形表面积上,其两相对边之间量得的电阻。设电介质表面两级对边之间距离为d(cm),电极的长度为l(cm),测得的表面电阻为R(),则表面电阻率()为= R。 表面电导率(S)为表面电阻率的倒数,即=*=G*式中G:表面电导。三、 气体电介质的电导 正常情况下,气体为极好的电介质,电导非常小。如给气体加以不同的电压,则其电流密度与外施电场强度的关系外施场强低于E2时,气体电介质中的电流仍极小极小。在极小场强时,气体中的电流密度j大致他外施场强成正比,基本上符合欧姆定律,如j=E 式中:电导率;E:电场强度。但场强稍微增大时,电流达到饱和状态,不在随外施场强而上升。这是因为在此阶段

14、电流全取决于外界游离因子(如辐射等)引起的气体电介质电离而出现的带电粒子。只有当外施场强显著提高,电介质进入电子碰撞游离阶段,如大于E2时,则由于碰撞电离,才使带电粒子急剧增多,即气体电介质已接近击穿了。 E1_E2的饱和段比较宽,气体电介质在工程应用上总是处于饱和条件下,电离密度不随电场强度变化,电导率就没有意义。又由于气体的电导很小,故只要气体的工作场强低于游离场强,就不考虑气体的电导。四、 液体电介质中的电导 液体介质中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质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时电介质分子或杂质分子离解而成的离子;另一种是较大的胶体(如绝缘油中的悬浮物)带电质点。前者叫做离子电导,后这叫做电泳电导。二者只是

15、带电质点大小上的差别,其导电性质时一样的。中性和弱极性的液体电介质,其分子的离解度小。介电常数大的极性和强极性液体电介质的离解作用是很强的,液体中的离子数多,电导率就大。因此,极性和强极性(如水、醇类等)的液体,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作绝缘材料。工程上常用的液体电介质,如变压器油、漆和树脂以及它们的溶剂(如四氯化碳、苯等),搜属于中性和弱极性。这些电介质在很纯净的情况下,其电导率是很小的。但工程上通常用的液体电介质难免含有杂质,这样就会增大其电导率。五、 固体电介质的电导 固体电介质的电导分为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两部分。离子电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介质所含的杂质离子,特别对于中性及弱极性电介质,杂质

16、离子起主要作用。离子电导的电流密度j,在电场强度较低时,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符合欧姆定律,即j=E 式中:离子电导率。 当电场强度较高时,离子电导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成指数关系,即 j=e 式中C:常数; E:电场强度。 只有当电场更高时,由于碰撞游离和阴极发射,才大量产生自由离子,电子电导急增。电子电导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也是成指数高校,即 j=e 式中:电子电导率;A:常数。 由于电子电导电流急增,电介质总的电导电流的增长比指数曲线更陡。 曲线分三部分:I部分为欧姆定律阶段;II部分为电场强度高时,电子电流密度成指数曲线上升;III部分为电子电流急增阶段,曲线更陡,开始出现电子电导电流急增的电

17、压,约在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80左右,这就预示绝缘接近击穿的程度,因而固体绝缘电气设备在运行情况下,固体电介质的电导时以离子电导为主的。 固体电介质的表面电导,主要决定于它表面吸附电导杂质(如水分和污染物)的能力及其分布状态只要电介质表面出现很薄的吸附杂质膜,这叫做清水性的电介质。这种电介质表面电导就大,如云母、玻璃、纤维材料等。不含极性分子的电介质表面水珠,不构成连续的水膜,这叫做憎水性电介质。其表面电导就小,如石蜡、聚苯乙烯等。还有一些材料能部分溶于水或胀大(如赛璐珞),其表面电导远大于体积电导,所以在测量绝缘泄漏电流或绝缘电子时,要注意屏蔽和具体分析测试结果。第三节 电介质的损耗及的等值

18、电路 在交流或直流电路中,电介质都要消耗电能,通称电介质的损耗。现将电介质损耗的原因及电路分析叙述如下。一、 电介质的损耗(一) 电导损耗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有电导电流流过,这个电流使电介质发热产生损耗,一般情况下,电介质的电导损耗时很小的。(二) 游离损耗电介质中局部电场集中(如固体电介质中气泡、油隙,气体电介质中电极的尖端等)处,当电场强度高于某一值时,就产生游离放电,又称局部放电。局部放电伴随着很大的能量损耗,这些损耗时因游离和电子注轰击而产生的。游离损耗只在外加电压超过一定值时才会出现,且随电压升高而急剧增加,这在交流和直流电场中都是存在的,但严重程度不同。(三) 极化损耗在本章第一节

19、中,曾提到松弛极要产生损耗,其松弛极化建立的比较慢,跟不上50hz交变电场的变化,当电压比零按正弦规律变到最大值时,极化还来不及完全发展到最大,在电压经过最大值后,极化还在继续增长,并在电压已经越过最大值下降的时候达到最大值,以后极化又开始减小,比电压滞后一段时间极化减小到零,并再往负方向发展。这样,极化的发展,总要滞后电压一个角度,在电压的第一个1/4周期中,极化中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即电场对移动中的电荷做功,相当于“加热”。从电压的最大值到极化的最大值这一段时间内,情况和前面一样,仍相当于“加热”。从极化的最大值到电压为零这一阶段,电场的方向未变,而电荷移动的方向却变成与电场方向相反,这时

20、电荷反抗电场做功,丧失自己的动能而“冷却”。在一个周期内,“冷却”只发生在较短时间内,在其余较长时间内都是“加热”。显然“加热”大于“冷却”,一部分电场能不可逆地变成热能,产生了电介质的损耗,这就是因松弛极化产生的极化损耗,这种损耗只有在交变电场下才会出现。对于偶极子的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偶极子要随电场的变化而来回扭动,在电介质内部发生摩擦损耗,这也是极化损耗的一种形式。 一般所谓的介质损耗,是指在一定电压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损耗。至于哪一种由电导所引起的,哪一种由极化所引起的,在工程实际测试中,目前不能明确区分。为表征某种绝缘材料或结构的介质损耗,一般不用W或J等单位来表示,而是用电介质

21、中流过的电流的有功分量的比值来表示。这是一个无因次的量,它的好处时只有与绝缘材料的性质尺寸有关,而与它的结构、形状、几何尺寸等无关,这样更便于比较判断。 二电介质损耗的等值电路 如果电介质中没有损耗(即没有电导,没有游离,也没有松弛极化),则在交流电场作用下,完全是由弹性极化所引起的纯电容电流i,且i超前电压90。在有损耗的电介质中流过的电流,由于含有有功损耗分量,所以它超前电压一个角度,小于90,图中1是2的余角,称为介质损耗角。1的大小决定于电介质中有功电流与无功电流之比,如将电介质看成由一个电阻R与一个理想的无损耗电容C并联而成的等值电路,则由图b得=*=P=U*=U I=式中S 极板面

22、积; d 极板间距离; P 介质损耗的功率;I 介质中的总电流; 角频率; 绝缘介质的电阻率。 由式可知,电介质的介质损耗与施加电源的频率有关外,它与介质的介电常数及电阻率有关,而与电极的尺寸(S、d)无关。因此,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是一种衡量绝缘介质优劣的较好方法。 此外,也可用电阻r与一个理想的无损耗电容C|串联而成的等值电路来分析可得= I= =将上述的两种等值电路进行比较,得=*=1+只有的当较小时,才能使C|=C,也即/R=/1+ 由此可见,R。 由上面两种等值电路的分析计算可知,介质损耗功率P与外加电压和电源频率成正比。如外加电压和频率不变,则介质损耗与也成正比。对于固体形状和结构的被试品来说,如果其电容C与介电常数成正比,则介质损耗P。但对同类型电介质构造的被试品来说,其是定值,故对同类被试品绝缘的优劣,可直接以的大小来判断。电介质的击穿当施加于电介质上的电压超过某临界值时,则使通过电介质的电流剧增,电介质发生破坏或分解,直至电介质丧失故有的绝缘性能,这种现象叫做电介质击穿。电介质发生击穿时的临界电压值,称为击穿电压U,击穿时的电场强度称为击穿场强E。在均匀电场中E和U的关系为E= U/式中:击穿处电介质的厚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