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303410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见闻"考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石钟山记 “ 见闻“ 考辨 苏轼 石钟 山记 是 中学语 文教材 的经典 篇 目。末段 “ 郦元之所见闻” 句 , 以人教版高 中 语文教材 为代表 的版本 , 大都译为 : “ 郦道元 见 到的和听到的。 ” 古文观止 也选有该 文 , 常 见各版本注译 对此句翻译主要分为两派: 言文对照 古文观 止 名家精译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译注 , 或 译 为“ 郦元 的所 见所 闻” , 或译 为“ 郦道元所 见 到的和听到的” ( 其实相 同) ; 而 古文观止新 编 译为“ 郦道元所看到的” 。其他各版本的译 法, 多以前者 为主 。 对这两种译法 , 笔者不敢苟 同。根据史料 记载 , 郦道

2、元一生没有到过石钟 山 , 则“ 郦元 之 所见闻” , 就不可能有“ 郦道元见 到的” 意思 。 首先 , 我们看 石钟L l 1 记 原文 : “ 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 , 微风鼓浪 , 水石相搏 , 声 如洪钟。是 说也 , 人常 疑之 。今 以钟磬 置于水 中 , 虽 大风 浪不能鸣也 , 而况石乎 !至庭奎渤始边墓遗 篮 ,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 北音 清越 , 桴 止响腾 , 余 韵徐歇 。 自以为得 知 也 ” 南原文中“ 郦元 以为下临深潭 ” “ 至唐李 渤 始访其遗踪” 句, 可以推断苏轼也认为郦道元 从未到过石钟 山, 直 到唐 代李 渤才开始身临其 境

3、 , 访其遗踪 , 探寻石钟 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 , 辞海 “ 郦道元 ” 条记载 : 郦道元 ( 4 6 6 或 4 7 2 75 2 7 ) , 北魏地 理学家 , 散 文家 。 字善 长 , 范 阳涿 县 ( 今 河 北涿县 ) 人 。好学 博 览, 文笔深峭。 在各地“ 访渎搜渠” , 留心观察水 道等地理现象, 撰 水经注 一书, 为有文学价 值之地理巨著。而游国恩先生主编的 中国文 学史, 关于郦道元 的零星介绍为 : 郦道元 ( ?一 5 2 7 ) , 字善 长 , 范 阳涿 县 ( 今 河 北涿 县 ) 人。他很好学, 历览奇书, 做过州刺史、 御史中 尉等官职。他的 水经

4、注 是为魏晋时代无名 氏所著的 水经 一书所作的注释, 实际是一部 “ 别开生面 的著作。他埴丞工 麴 山川 土风 、 历 史掌故 的文献 。 并 根据 自己随北 渠” 的调查 记录 , 叙述 了大小一 千多条水 道的 马寅何伟 源流经历, 以及沿岸的山J I l 景物和故事传说。 由此时代背景可 知, 此时期正处于南北朝分裂 时期 。郦道元 活动范围主要在 长江以北 , 而石 钟 山位 于长江南 ( 江西) , 在 当时 国家 大分 裂的 南北朝战乱时期, 官任北魏刺史的郦道元是不 会不顾身份 , 以身犯险, 前去千里迢迢外的江 南 , 刺探石钟 山得名的原因的。 再 次 , 还有一条佐证

5、。历史学家周一 良先 生 也撰文考 证 , 郦道元作 为北方 人 , 并未 到过 三 峡 , 而三峡 与石钟 山相 隔很近 , 假 如郦道元 去了i峡 , 不可能不去石钟 山; 反之 , 假如去 了 石钟 山, 不可能不去三峡。 因此 , 据此语境史实 , 此处 “ 见 闻” , 并非一 般汉语词典诸如 现代汉语词典 所注释的【 见 闻】 “ 见到和听到的事。 ” 权威的 汉语大词典 中, “ 见闻” 义项虽有三个 : ( 1 ) 耳闻 目睹。亦指看到 和听到的事物。 ( 2 ) 知识 , 经验。 ( 3 ) 佛教语。谓 目 见佛 , 耳闻法。但意义也不符合本处语境 。 那 么 , 如何解 决

6、 “ 见 闻” 的 翻译 呢? 窃 以 为 : 此处“ 见闻” 实为复词 , 复词通常有两种 , 一 为偏义复词 , “ 偏义复词 , 是 指其 词义偏重构成 复合词 的 两个 词素 之一 , 另一 个词 素 只作 陪 衬。 ” ( 周本 淳 古代汉语 ) 这种偏义复词现象 , 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 , 直 到现 在仍 然保 留其 遗迹, 如“ 安危” 、 “ 好歹” 、 “ 同家” 、 “ 睡觉” 、 “ 缓 急” 、 “ 利 害” 等 等 , 仍 广为使用 。语文教 材中 , 尤以 孔 雀东南 飞 为最 , 如 : 昼夜勤作息 , 伶 俜 萦苦辛。勤心养公姥 , 好 自相扶将 。 我 有亲

7、父兄 , 性行暴如雷。我有亲父母 , 逼迫 兼 弟 兄 。其 日牛 马嘶 , 新 妇人 青庐 。 即使 石钟山记 中, 还有其他偏义复词现象 : 至 莫夜月明, 独 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 “ 莫” 同 “ 暮” ; 偏“ 夜” ) 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 ( 偏 “ 深” ) 因此 此处 “ 见闻” 可看作偏 义复词 , 义偏“ 闻” ( 听到的) 。 其实 , 此处 “ 见 闻” , 还 可看作 同义复 词 。 所谓同义复词 , 指 的是 连用 两个 或两个以 上的 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是并列的, 其意义是相同的 。古人也有称之 为“ 重言” “ 复 语” “ 连言”

8、 “ 连语” 的。简言之, 同义复词即同 义字的重复。清代王引之 经传述闻 云 : “ 古 人行 文 , 不避重 复 , 往往 有平列 二字上 下 同义 者 , 解者 分为二 义 , 反失其 旨。 ” 古人用 同义 复 词 , 一 是 为 了强调 , 二 是为 了协 调句 中音节 。 诸葛亮 出师表 最为典型, 如“ 崩殂” 、 “ 疲敝” 、 “ 危 急” 、 “ 忠善 ” 、 “ 枉屈 ” 、 “ 卑 鄙 ” 、 “ 驱 驰” 、 “ 倾 覆 ” 等。 查阅 汉语大词典 , 【 见 】 ( i i o n ) 义项共十 七 : ( 1 ) 看 见 ; 看 到 。其 ( 7 ) 听说 ; 听

9、 见 ; 听 到 。 同语 周语中 : “ 王见其语 , 召原公而 问之 , 原 公以告。 ” 唐 杜甫 杜鹃行 : “ 君不见昔 日蜀天 子 , 化为杜鹃似老乌。 ” 前蜀 韦庄 村笛 : “ 却 见孤村 明月夜 , 一声 午笛断人肠 。 ” 红楼梦 第 四回 : “ 薛蟠见母亲如此说, 情知扭不过, 只将 吩咐夫人 , 一路奔 荣国府而来 。 ” 解 释字 义最为 全面 的 汉语大字典 ( P 1 5 2 4 ) 也大 同小异 。 【 见】 j i o n , 义项共十七。看见; 看到。听 到 。唐王 维 赠斐曼将 军 : “ 见说 云中擒黠虏 , 始知 天上有将 军 。 ” 唐李 白 梁

10、 父吟 : “ 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 红楼梦 第六十七 回: “ 旺儿 见这话 , 知道刚才的 话已经 走了风了。 ” 可见 , 在古代 , “ 见 ” 的义项 比较复 杂 , 既可 以理 解为 “ 看见 ” , 也 可 以理解 为 “ 听见 ” 。 因 此, 此处“ 见闻” , 可以看作“ 见” “ 闻” 同义, 根据 构建“ 思辨 语境 , 也可以理解 为同义复词。 综上 , 根据语境 、 史料 记载 , “ 郦元 之所见 闻” 中“ 见闻” , 非我们 现在常见 的“ 见 闻” ( “ 所 见 所 闻 ” ) ; 不 论 是 看作 同 义 复 词 连 用 现 象

11、 ( “ 见 ” “ 闻” 同义 ) , 还是看 作偏义 复词 现象 ( 偏 “ 闻” ) , 都应该理解 为“ 听到的” 。 【 参考资料】 宋 晶如注译 本 言 文对照 古 文观 止 北京市 中国书店 , 1 9 8 1 4 9 0 名家精译 古文观止, 中华 书局 , l 99 9 5 3 0 古文观止译注 萧善芗译 上海古籍出 版社 , 1 9 9 9 9 2 3 钱伯城主编 古文观止新编 ( 全二 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 0 0 1 8 6 7 辞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 9 7 9 1 0 2 9 游 国恩主编 中国文学史 第一 册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1 9 9 2

12、3 3 9 汉语大词典 ( 缩 印本 ) 汉语大词典 出 版社 , 1 9 9 7 6 0 4 8 6 0 5 2 汉语大字典 ( 缩印本) 湖 北辞书出版 社 , 四川 辞书出版社 , 1 9 9 5 1 5 2 4 【 马寅: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育才中学】 【 何伟 : 江苏 省扬州市弘扬 中学 】 “ 式 语文 如 何使小 学语 文课 真正促 成儿 童语 文素 养 的形 成 , 是 我们 教师努力探索 的课题 。只有 充 分发挥 儿童 的天性 , 站 在儿童 的视角 , 培养 儿童辨 析和多元思考 的能力 , 才能 营造美 好的 教学 境界 , 激 发学生 活力 , 让他 们在 思辨过 程

13、 中提升语文素养 。 一 、“ 思辨” 教学模式的基本 内涵 据 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 “ 思辨” , 即思考 辨析 。 “ 思 辨” 式教学 是对话 的一种 高级形 式 , 对 于学生来 说具有 一定 的难度 。现代 心理 学 研究表 明: 人们学 习语 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 践。 “ 思辨” 作为一种语文实践的手段 , 在操作 上较 易实行 , 在训 练 中比较有 效。 “ 思辨” 式教 学模式 , 即在一定 的情境之下 , 通过师 生 、 生生 课堂 王小龙 之 间的 自由思 考 、 辩论 , 养 成善于发 现别 人长 处 , 勇 于发 表 自己见解 的习惯 , 从 而实现 知识 的传递 、 能力 的训 练和思 维的拓 展 , 培养学 生 探索和创造 的意识 。 二、“ 恩辨”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 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引导小学 生掌 握语 文学 习规律 , 并运 用 于语 文学 习实 践 , 不断地理解 、 积 累和运用语 文知识 , 这 是语 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该模式充 分体现 了“ 让学 生树立崇高科学精神和求真 、 务实的科学态 度 ” 的理念 , 能有效地调动学 习热情 , 增强参与 意识 , 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 。 2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对 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以提高学 税 鹚 交 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