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30327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上)165怀念师友编者按:清华大学电机系离休教授杨 津基先生,于 2013 年 11 月 26 日在北京 仙逝,享年 97 岁。杨津基教授 1916 年 9 月18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 (今属上海市) 。 1935 年毕业于南开中学,随即赴德国留 学。1940 年柏林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获 得硕士学位。1941 年回国。1945 年任西 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随清华大学复 员回京。他是我国最早从事高电压技术研 究者之一,倡导并主持在清华大学创建中 国第一个高电压技术专业,并长期主持高 电压技术教研组和气体放电实验室。敬爱的杨津基老师离开我们了。我很 遗憾因在国外没能出席他老人家

2、11 月 30 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通过同学们的电 话,我了解到一些杨老师告别会 的情况,多年来和杨老师接触的 往事也一幕一幕浮现出来,促使 我写下这几段文字。一杨老师是我国高电压界的元 老。 1955年在他的创议和领导下, 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国内第一个成 立了高电压专业,几十年来,桃 李满天下。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 学 1957 年建成了我国高校里第一 座高电压实验室。创业始艰,想当年杨先生率领一批年轻的助教意气风 发、艰苦奋斗的场景好像还历历在目。与 此同时,杨先生开展过电压防护技术的研 究, 为我国高压电网安全运行作出了贡献。 60 年代以后,杨先生转而投入国防技术 和高新技术领域, 创建

3、了气体放电实验室, 在脉冲大电流、等离子焦点、等离子化学 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性重要研究成果, 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杨先生为人处世一直受到公众赞扬。 杨先生尊老爱幼,就我亲眼所见,他对较 他年长的前辈如系主任章名涛老师及俞谦 六老师等一直很尊重。他对年轻人很关爱 和照顾,这也是我多次经历过的。杨先生一生勤勤恳恳, 从来不事张扬, 他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只知努力工作,深深怀念我的老师杨津基先生陈昌渔(1955 电机)2005年9月, 杨津基老师90寿庆, 系主任梁曦东 (右 2)代表师生向杨老师贺寿。左 1 陈昌渔,左 2 杨老师, 右 1 钱家骊,右 3 钱夫人清华校友通讯166怀念师友默默奉

4、献,这种高尚的品格一直影响了几 代人。无论在顺境还是困境中,杨先生一 贯老实做人,老实做事,老实说话,素为 周围的人所称道。二我在大学毕业不久就当了杨先生的助 教, 他当时给电57班讲授 “高电压工程” , 有一次他要到外地去出差,就让我代他讲 两堂课。因为我是新手,为了保证教学质 量同时增强我的信心,他事先不但交代了 讲课内容,并详细教导我如何讲授。1965 年我在清华夜大学讲“高电压工程”课, 有一次系教务科领导安排我去参加学生在 外地的农业劳动两周。杨先生不辞辛劳, 乘公交车到城里西单代我讲课,一次就要 连讲三小节。夜大的学生见到大教授来讲 课,都格外高兴。上世纪 60 年代初,杨先生看

5、到我们 中一些人对学习德语有兴趣,就主动辅导 大家德语, 这占用了杨老师不少休息时间。 记得有一次助教王克超生病了,杨先生到 5 公寓来看望他,看到他住的西北角的房 间太冷了,就回家抱了床毯子回来给王克 超盖上。我 1964 年冬患重感冒发高烧, 杨先生知道后冒着寒风骑车到 17 宿舍来 看望我。 由于住处只有10平方米, 我就说 : “杨先生您不要进来了,屋里空气不好, 会传染的。”但是他坚持进到屋里,并送 给我几颗优质的中药丸。“文化大革命”初期,清华大学两个 造反派由文斗转入武斗。一天有一批造反 派人员到杨先生家要他为派战捐款,被杨 先生当面拒绝,大义凛然说我的钱只会捐 作党费,不会帮助

6、武斗。最后杨老师被这些人带走非法关了起来。工宣队进驻后, 还误以为他是武斗的黑后台,遭受到辱骂 和殴打,他继续被关押一个时期才释放。 但杨先生对此也毫无悔意,表现出一位老 知识分子的气节。1969 年 5 月,我和杨先生同一批下 放到血吸虫重疫区的江西鲤鱼洲劳动改 造,开始时我和他一起在农田劳动。生活 和劳动非常艰苦, 特别是在溽暑的 “双抢” 时节(注:南方是双季稻,抢收并抢种相 继进行)劳动非常繁重,连我们年轻人都 难以承受,更不要说杨先生这样 53 岁的 人了, 但此时领导却说即使是发烧38度, 也要下田劳动。有一天工宣队发动我们早 晨 5 点钟起床,快步行进到一个很远的村 庄去作支援性

7、劳动,午餐后休息时,烈日 当空,当地寸树不生无处遮荫,由于暑热 难忍,杨先生和我不得不冒着得血吸虫病 的风险,一起跳进鄱阳湖里去躲避难捱的 酷暑。1969 年的一天半夜突然紧急集合, 小跑步两公里多地去听林彪的第 1 号命令 的传达。跑步到半程时,我都感到气喘吁 吁,上气不接下气。我低声问年过半百的 杨先生:“你(注:当时教授都是反动学 术权威,不让称呼为您)行吗?”他 坚持说还可以忍受,真是不容易,使我感 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后来杨先生被分配 去养猪,我则去了鲤鱼洲的天子庙进到 “两线一地输电”准备工作组劳动。晚一 些时候他也来到了这个组,在通铺上我们 又睡在邻近。 鲤鱼洲下雨时, 泥路非常

8、滑, 杨先生是我们中间滑倒在地次数最多的一 位。劳动之后要打水清洗,雨后路滑时我 怕他摔跤,请他在屋里等候,帮助他拎水 桶进屋给他使用。就这样,我们在共同的2014年(上)167怀念师友劳动生活中增加了师生间的深厚感情。杨先生是个热心肠, 对同事有求必应。 1966 年初,电子学教研组主任童诗白老师 要求别的教研室派助教支援他们的教学工 作。杨先生找我谈话,他说:“委屈你这 个讲师到电子学去当一年助教可以吗?你 到那儿去可以教学相长,多学习一些电子 学是很有好处的。”我说:“杨先生安排 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上世纪末气体放 电组一位老师搞到了一个课题,有意请我 去参加,就为这件事一天夜晚杨先生

9、步行 到我家,还走错了单元,先到了 3 单元 402 才知道我住在 4 单元 402,于是马上又奔到 我家, 这一趟就上下了6个楼层。 到我家后, 就开始给我介绍这个新课题的内容,我一 时还摸不清他的意图,后来才明白了是要 邀请我加入这个课题组。由于女儿即将生 孩子,我打算不久要去加拿大,就告诉杨 先生,很抱歉参加不了这项工作。此事让 我很过意不去了许久。因为我以前曾说过 “杨先生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三杨先生到了暮年,成为了一位勤劳 而又健康老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 在 80 岁至 85 岁高龄期间,还经常骑车到 学校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笔耕不辍,编写专 著高温度高密度磁化等离子体。白发

10、 苍苍的他在一大堆年轻人中间显得十分突 出。出于对杨先生的爱护,后来他的家属 和弟子们多次劝阻他,不让他骑车,他才 改为步行。85 岁后他经常在 9 公寓门外 打太极拳和做一些体育活动。他年过 90 岁后,还步行到老电机馆东侧的电话局去 交纳电话费,去照澜院买菜,真是老当益壮啊。2009 年春,我打电话通知杨先生, 北京市有党员献爱心捐款活动,我可以到 他家去帮他办理。出乎意外他竟然自己步 行到西主楼去捐了一大笔款。我对他说, 您已经年近 93 岁了,走到西主楼实在是 太远了。他说:“不要紧的,我还经常步 行到圆明园散步呢。”但是就在 2009 年的秋天,有一天杨 先生两腿突然不能走步了,只能

11、坐轮椅。 为了生活方便,杨先生和叶文卿老师夫妇 搬到丰台有电梯的公寓里居住。为了帮助 杨先生早日恢复健康,我曾代他在校医院 挂了专家孙小苍医师的号,但经过多个科 室的检查,还是不能明确是什么病。后来 家人带着他在丰台的几个医院看病,始终 也没有查明病因。于是杨先生就不愿意再 去医院里做检查了。杨先生生病后,他的弟子们都很挂念悼念杨津基先生钱家骊(1953 电机)赞杨津基先生身无愧怍心常坦,接物待人总以诚; 历尽沧桑终不悔,怡然白发老书生。挽杨津基先生奋斗终身首创高压继攻放电育出 桃李满天下 为人一生一不求名二非为利赢得 楷模传后世清华校友通讯168怀念师友他。2010 年的一天,由杨先生上世纪

12、 80 年代的博士生,当时的华北电力大学副校 长李成榕教授驾车带着我和王新新教授一 起去丰台看望了一次杨先生。一年来,他 的情况变化不大。2011 年秋高压的张仁 豫老师在 88 岁高龄时突然去世,我们也 害怕杨先生久病会发生变故,于是由戚庆 成教授驾车,王昌长夫妇、谈克雄老师和 我又去丰台看望了杨先生。我们感觉到他 情况还好了一些,能脱开轮椅,扶着墙壁 慢慢地行走几步,我们感到比较欣慰。杨回忆岳母华宜玉张卫平(1981 级研,水利)先生和夫人叶老师及儿子杨健还邀请我们 去饭店用餐,我们顾虑二老年纪大身体又 不好谢绝了。谁知这一离别,竟是我和杨 先生的永诀!杨先生是 11 月中旬发心脏 病住入

13、北医三院,最终于 11 月 26 日凌晨 去世,享年 97 岁。杨先生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高风 亮节的一生,为人师表的一生!我会永远怀念我的老师杨先生的。杨 津基老师千古! 2013 年 12 月到 2013 年 6 月,和妻子结婚整整 30 年了。初见岳母大人却是 40 年前的 1973 年。当时我和妻子在京郊农村的同一个村 插队,有一次自告奋勇到她家代她取个什 么物件,第一次见到华阿姨。阿姨当时 50 岁上下,言谈举止里透着知识分子妈 妈的风韵。说话带着微笑,口气慢慢、软 软的,和蔼可亲。我自此就没忘了这第一 印象。一先岳母华宜玉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 授,上世纪 40 年代毕业于著名的北

14、平国 立艺专。教过中学,教过师范。50 年代 初来到清华建筑系,教建筑美术 50 年, 桃李满天下。有位行内的邻居如此介绍她: “华宜玉擅长水彩画、建筑美术教育,曾 是水彩画坛享有盛誉的水彩画教授、水彩建筑画的专家,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著名 女水彩画家之一。” 岳母做学问作画一生,典型的职业妇 女。一辈子却也生养了 6 个孩子,女人的 事一点没耽搁。 “文革”初起的 60 年代, 岳母家被迫搬迁,三代人挤在四五十平米 的居所里。到底是艺术家庭,布置仍古色 古香。墙上字画,瓶中插花。岳父好古董, 破财买来的两个镶石面儿的黑硬木圆凳, 永远摆在进门处待恭候来客。说起来岳父 也是学画出身,但当年为了养家,半路出 家教音乐,再没回到本行。曾有父执辈老 朋友评说,当时在清华,她家房间的装饰 和摆设是一景,被人乐道。岳母 2001 年最后一次来美国。当时 她刚做过癌症手术,我们接她来美国,一 是给她换换环境,另外我那段时间恰奉派 在外,也为家里有个照应。来后不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