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6272474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2120172017 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 2017 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2017 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1】 根据市委工作部署,结合市政协 2017 年委员视察、考察工作计划安排,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同意,由市政协副主席李廷荣为团长,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专家组成视察团,对我市精准扶贫实施情况开展视察活动。5 月 12 日至 15 日,视察团深入平果县海城乡新明村,德保县马隘镇古寿村、都安

2、乡多益村,西林县那劳镇扶贫生态小区、八达镇上龙河村等实地视察调研,并在县里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介绍以及交流和反馈意见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视察了解的基本情况(一)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新民村是平果县海城乡三个纯瑶族村之一,地处偏远大石山区,村部已修通水泥公路,屯级道路水泥硬化 2 条。全村 12 个自然屯 381 户 1561 人,耕地面积 533 亩,绝大部分为旱地。2014 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150 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 6963 元低 4813 元;发展竹子基地 1 个,火龙果种植面积 300 亩。多益村也是德保县都安乡的石山村,村部已修通水泥精品文档2

3、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21公路,到今年底全村可实现通屯、通户水泥路。全村 4 个自然屯 171 户 751 人,耕地面积 808 亩,林地 860 亩。2014 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860 元;已投入 303 万元修建人畜饮水池和水利灌溉渠道,完成村屯农网改造,发展脐橙水果产业,已种植 545 亩。西林县八达镇龙保村是多民族杂居贫困高山村,属国家“十二五”重点帮扶贫困村之一,村部也修通了水泥公路,屯级道路硬化 7 条。全村 7 个自然屯 292 户 1370 人,耕地面积 4980 亩,林地 2901 亩;经济收入以种植板栗、桃果、养殖牺畜和

4、外出务工为主,2014 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187 元。(二)“三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平果县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措施,重点实施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产业扶贫以及扶贫到户贷款贴息、 “连片开发”试点等重点项目;成立扶贫考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责任股室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进行任务细化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到部门、乡镇、村;扶贫领导小组牵头,乡镇、县直部门联动配合,交换意见,出谋献策,通力协作;进村入户调查,采集数据,建立归整扶贫档案。到今年 5 月底,平果县已完成第一批对收入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 2736 元的农户和低保户精准识别

5、扶贫对象并建档立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21卡,完成识别、信息录入工作,识别出精准扶贫村 173 个,其中贫困村 54 个,精准扶贫 20908 户 77854 人;确定第一批扶贫移民搬迁 100 户对象名单,59 户购订了房屋;在海城乡龙翁屯、龙合屯,定提村 3 个自然屯(91 户 393 人)率先启动“三三式整屯脱贫”示范点工程;确定扶贫移民搬迁100 户对象名单,办理了 59 户购订房屋手续。德保县突出抓好精准扶贫,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以产业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这

6、一核心,把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6.19 亿元。2014 年底,全县共实现脱贫 6.1436 万人,年均脱贫 1.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1 年的 54.5%下降到 2014 年的 26.6%;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水果、甘蔗、烤烟、蔬菜、田七和林下养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民计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县 180 个行政村已有 156 个村修通通村水泥路或沥青路,通村率达 86.7%;全县自然屯通电率 100%;全县安全饮水人数达 27.28 万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达 82.67%。西林县从 2014 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

7、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1+4”文件精神,围绕 2017 年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目标,实施“三个精准” 、 “七大工程” ,精准扶贫工作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21有序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 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41 个贫困村,1.2 万贫困户 4.82 万人。2014 年全县共减贫3016 户 1.26 万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 3.56 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4600 元,贫困发生率由 33%下降到 25%。(三)全市贫困分布和致贫原因及脱贫构成根据市扶贫办统计数据,截至 2014 年底,

8、我市 12 个县(区)135 个乡镇(街道),1842 个行政村中,贫困村 895个,贫困户 22.13 万户,贫困人口 85.7 万人。目前识别出来的“十三五”754 个贫困村中,336 个通往乡(镇)道路未硬化,467 个未通客运班车,163 个 20 户口以下自然屯未通生活用电,75 个无村级卫生室,707 个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未实现饮水安全 13.92 万户,存在饮水困难 9.89 万户,危房 5.12 万户。贫困分布:现我市约 65%贫困人口居住在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的大石山区;约 10%居住在 0-20 公里的边境地区;约10%居住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约 15%居住在有资源,但交

9、通不便、商品化率低的土山区。另从贫困户收入阶段统计分析,收入低于 2000 元的贫困户有 85813 户,占 38.77%;收入2000-2500 元的贫困户有 88305 户,占 39.90%;收入 2500-2736 元(2016 年底的贫困标准)的贫困户有 44901 户,占20.29%。致贫原因:缺资金的占 38.36%,缺技术的占 19.48%,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21因病的占 9.19%,因学的占 8.81%,缺劳力的占 7.87%,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占 4.66%,缺土地的占 3.36%,交通条件落后的占 2.77%,因灾

10、的占 2%,因残的占 1.07%,缺水的占0.95%,其他占 1.48%。脱贫构成:2014 年,全市完成减贫 16.7 万人,其中产业扶持脱贫 2.02 万户 7.79 万人,搬迁移民脱贫 1462 户0.61 万人,外出务工脱贫 1.56 万户 6.27 万人,助学脱贫3364 户 1.38 万人,财产性经营收入脱贫 1535 户 0.61 万人。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一)财政较困难造成地方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目前,我市扶持资金需求大,但由于市县两级财政可用财力偏小,导致地方扶贫项目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扶贫投入不足,仅主要靠依赖中央、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和扶贫生

11、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虽然已经下达,但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配套,一些项目资金难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地方资金整合困难,以扶贫生态移民为例,受限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县(区)级各项资金主要分散于各部门自行管理,且资金用途有严格规定,市、县(区)两级政府很难统筹整合资金。2014 年全市涉及可整合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资金共 41 项37.61 亿元,但当年能够整合用于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21金仅为 1.43 亿元,占可整合资金的 3.8%。(二)自然条件较差造成扶贫开发难度大百色是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总数

12、、比例均为全区第一,贫困人口约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1/6。全市有更多的群众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带,一定程度上给扶贫开发增加了难度。百色的贫困人口,从自然地理和分布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交通条件落后、科教文卫等事业发展滞后的区域,造成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较差,抗灾能力低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各项扶贫攻坚项目实施困难,而且难以见效,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如目前全市 238 个行政村未通四级以上道路,1600 多个 20 户以上自然屯未通屯级路,占总数的约 15%,27.6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13、问题需要解决,163 个 20 户以下自然屯未用上电。2014 年仅 148 个“十二五”贫困村可实现脱贫,仍有 358个贫困村继续转入“十三五”扶持。(三)扶贫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和生产组织化不强造成扶贫难度大,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扶贫对象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经济意识、市场意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21识不强,生产组织化和社会组织化发育程度低,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

14、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四)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 1/3,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

15、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识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比如张三家已建有楼房,建房资金均为借款;李四家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21有人外出务工,但要供两个大学在读的孩子,等等。识别难作比较,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五)扶贫政策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模式上不很合理扶贫到户项目少且补助标准低,贫困户难以涉足其中。扶贫到户项目仅有搬迁扶贫、 “雨露计划” ,项目补助标准普遍偏低,农户还要自筹较多的资金才能把项目建成,由于贫困户缺乏配套资金,大多数贫困户无法享受到这些扶贫到户政策,很多扶贫政策就这样被农村有能力的富裕户占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