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64758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素养教育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的反思卜卫1997 年,我在现代传播第 1 期上发表了论述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2000 年,我的同事宋小卫也在 2000 年当代传播的第 2 期和第 3 期上连载了学会解 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的论述。他的另外一篇论文西方学者论媒介素 养教育发表在同年的国际新闻界第 4 期上。这些论述当时并未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 但当媒介素养教育议题在 2004 年前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时,这些论述开始被频繁引用。一 方面,我为传播学界学者在进入一个领域时,能够注重研究规范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 我也发现,在引用以及引进的过程中,这一领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理论和

2、实践存在 着不少误解。我自己也是在十年的经验研究、特别是行动研究的影响下,逐渐地深入理解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行动的知识的性质、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意义、核心理论的建构以及 教育的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这篇论文试图通过反思我十年来对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的 观点和实践,重新讨论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议题,包括:1.反思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 基础;2.对媒介素养教育学及其目标、核心内容的建构以及方法的反思;以及 3.在中国开 展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需要应对的挑战。一、反思的背景:“从家长制到赋权制”媒介素养教育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于我们 1991-1994 年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 题传播媒介在社会主

3、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课题后来以媒介人现代化 的题目正式出版1。其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的大众媒介接触是否对其现代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种受众如市民、农民、干部、妇女、青少年等,不是 被动地进行媒介接触,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大众媒介。这样,从受众研究的角度, 我们开始调查受众的媒介观念、媒介使用动机、媒介功能评价和媒介参与,并分析了不同 年龄、性别、地区、职业和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在上述方面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 果为 1994 年的研究报告“理想的受众1992 年北京受众调查报告”2、 “受众媒介观念”3和 1996 年的论文“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4。这些

4、报告和论文探讨了受众的媒介观念及其与受众媒介接触的关系,并尝试发展一个量表对受众的媒介观念进行测量。其中,以是否 应该开放信息、表达不同声音以及受众的权力三项指标区分了受众媒介媒介观念中的的 “限制性观念”和“开放性观念”等5。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交流报告1989中的“媒介教育与青年”6进入我们的视野,联系以往的受众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受 众有“不够理想”之处,比如:受众使用大众媒介不够积极,对新闻与广告等知识了解不 多,较少能听取不同的观点,对受众权益也知之甚少,于是, “媒介教育”和“媒介扫盲” 被提出来进行讨论。 讨论的过程是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的过程。 世界交流报告 1989提

5、供了关于亚太地1 陈崇山、孙五三主编, 媒介人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2 宋小卫、闵大洪, “理想的受众-1992 年北京受众调查报告” , 新闻研究资料 ,第 61 期,1993 年。3 卜卫, “受众媒介观念” ,陈崇山、孙五三主编, 媒介人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42-175 页。4 卜卫,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第 47-56 页。5 卜卫,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第 49 页。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世界交流报告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外国新闻研

6、究室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第 460-472 页。2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印度、日本和新西兰等) 、欧洲(奥地利、丹麦、芬兰、德国、 法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英国、苏格兰等) 、拉丁美洲(巴西、玻利维亚、 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巴拉圭、秘鲁、乌拉圭、智利等) 、北美(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媒 介教育的情况,包括课程名称、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特点等。由此开始,阅读了一些有关国 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术资料。我特别注意的是拉美的经验,主要来自巴西教育学家 Paulo Freire 的参与式传播的思想7。在他看来,媒介教育不仅被认为是培养如何批判性地观看,也要培养如何进行传播。他将教

7、育重点放在参与媒介过程和地方创办的“小型媒介”上8。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我有愈来愈深刻的影响。1997 年发表第一篇有关媒介教育的文 章时,已提出媒介教育的方法应是“参与式” 。现在读了 Paulo Freire 的被压迫者教育学 , 结合自己十余年来的在基层做参与式培训和教学的经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参与式方法可 以作为一种解放参与者(注:以往被称为“学生9” )的手段。这种解放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这种互动,参与者有可能获得 自我认同、知识发展和行使自己的权利的能力。 除了上述来源,另一个促进我们思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来源是台湾吴翠珍教授的研

8、 究和实践。吴翠珍教授不仅是一个严谨和执著的学者,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动家和推动 者。她的论文“媒体教育中的电视素养”10以及 2002 年出版媒体素养行动派别小看 我九年一贯教学手册11和 2004 年出版的公众近用媒体之完全攻略手册12等,影响了 我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说,1997 年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理念、知识框架和行动模 式大都来自吴翠珍教授的启发。 虽然我在 1997 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从家长制到赋权制” ,但当时的理解非常浅薄和 模糊。主要认为,家长制是将教师的价值观和所谓的正确知识强加给学生,赋权制则是通 过教育使学生从新获得被剥夺的权利,因而可能自主的地对媒介进行思辨。

9、现在看来,这 些认识的局限在于:第一,没有在“赋权”和“解放”的概念框架下反省教育本身。通过 传统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学生建立批判的自主权;第二,没有将知识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以 反省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建构,诸如这些知识是为谁建构的、谁来建构的、对谁更有利等 等;第三,没有将个人的权利与社会参与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从“理想的受众” 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我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家长制”和“赋权制”的相 互交叉的混合体。这些研究与实践主要有两个目标群体,一个是父母,另一个群体是青少 年。 1993 年,我开始为北京的一本杂志父母必读撰写专栏,其主要内容是与父母讨论 他们的孩子的媒体使用的

10、问题13。一开始,基本上自己设计主题来讨论,其实是告诉家长,在这个领域,什么是“真理” ,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家长的经验。到 1997 年以后,我开始 反思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提出以家长来信的方式来讨论儿童媒介使用问题。这一讨 论方式建立在家长经验(卜卫注:其实是家长观察到的儿童的媒介使用经验)和思考上,7 之所以特别注意,主要是因为从 1996 年开始从事 UNDP 的参与式培训项目,对参与式传播比较敏感,但还没有现在这样比较深入的认识。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世界交流报告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外国新闻研究室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第 470-471 页。 9 在这篇论文里,参加培

11、训课程的人被称为“参与者” ,有时有成为“学生” 。10载台湾新闻学研究 ,第 53 集,1996 年,第 39-60 页。11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媒体素养研究室 吴翠珍等编著,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发行,2002 年出版。 12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媒体素养研究室编著,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发行,2004 年出版。13见父母必读杂志,1993 年 7 期、1994 年第 1 期、1994 年第 7、8、9、10、11、12 期、1995 年第1、3、4、5、6、7、9、10 期、1996 年 1、2、3、4、5、6、7、8、9、10 期、1998 年 3、5、6、7、8

12、、9、10、11、12 期和 1999 年第 1 期。3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虽然没有完全抛开“专家讲述真理”的灌输模式,但是已经有肯定 儿童经验的趋向。至 2004 年为父母必读做“亲子关系促进参与式培训”时,在与家长 和孩子们的互动中,看到了儿童青少年的文化如何使他们更具自信以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不是顺从主流文化对他们价值观的要求或以沉默文化相抵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组 织起来,为家长做了一个关于“F4”14的小讲座,讨论什么是 F4 以及为什么喜欢 F4。关键 不在于孩子或家长如何认识 F4, 而在于这个过程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平等交流以及对电视 剧特征的反省。 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媒介素

13、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更能体现从“家长制到赋权制”的探 索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 1.1996 年为青少年读书指南杂志撰写专栏,试图“引导”青少年警惕媒介中的性 别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听不到青少年的声音和反馈。 2.为儿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包括电视 、 广告和新闻三 本,已于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出版,并于 2000 年上传到“中青网”上。这套教材针对 10-15 岁的青少年,讲述电视、广告和新闻“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 “以使青少年 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当时的想法是,先尝试出版一套教材,然后到中小学去做实 验,再发展更好的教材。现在看来,这

14、套教材没有建立在儿童的媒介使用的经验的基础上, 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 3. 2000 年在“中青网”发展“儿童表达中心”试验项目。这一项目深受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推荐项目 Childrens Express15的影响。在这个项目中,我开始采用参与式方法与青少 年讨论有关新闻报道的问题。这一过程包括:儿童权利参与式培训、儿童表达的参与式培 训、儿童记者参与式培训、儿童青少年新闻论坛、儿童记者采访与报告等。在儿童新闻论 坛上,儿童曾自豪地说, “我们是世界上最诚实的记者” 。但是,当他们在采访流动人口子 女学校时,就遇到了“是否诚实”的大难题,即学校采用树立假典型来试图影响媒体,使 学校

15、能够从“非法”变为合法。儿童记者讨论的结果是,不能参与这个“欺骗” ,但也不能 揭露这个“欺骗” ,因为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权利,因此,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个新 闻结果,不少儿童认识到,所发表的新闻其实是记者或媒体选择的结果。以后,在 “倾听农村儿童的声音”项目中,我们还一起讨论了“谁来报告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或农村 儿童” 、 “谁通过采访得到了更多的权力”等问题。也就是通过这个项目,我提出了“通过 媒介参与赋权儿童青少年”的想法。这一想法和相关实践在 2001 年希腊“媒介与儿童世界 峰会”的全体会议上作了介绍。2003 年至 2004 年,受吴翠珍教授别小看我的影响, 我与儿童杂志动动合作,

16、试图尝试制作媒介素养教育系列片,其制作过程期望是一个 儿童参与的过程,比如问题收集的过程应该是儿童采访和讨论的结果等,其成品包装 等也在 2003 年的巴塞罗那国际儿童电视节上展示。但同时也发现,制作系列片比印刷媒体 的儿童参与成本要大得多,当大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参与就消失了。因为还没有找到更好 的方法,现在暂时放弃了这个项目。 对我更具冲击力的项目是发展项目中的参与式培训。从 1996 年至今,我已完成了约 200 场参与式培训。培训的参与者是农村妇女、农村“女能手” 、农村女村官、农村女性 HIV 感染者、农村基层妇联干部、全国妇联干部、党校干部、流浪儿童、受到艾滋病影响14 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四个男主角,简称 F4。15 CE 是英文 Childrens Express 的缩写。简单地说,CE 是由 8 岁至 18 岁的儿童组成的新闻报道组织。1975 年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后发展到美国其它地区和英国、日本等国。CE 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