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64691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 内部专业评估探析 周 敏 摘 要随着专业设置 自主权逐渐 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向高校转移 ,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内部专业评估作为自主保障专 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高校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足。构建 “ 分级、分类、长效” 的内部专业评估体系,在评估机制、评估指标、组织方式、改进调控、信息平台、专家队伍等方面细致运作 ,是提高内部 专业评估成效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专业评估 作者周敏,常熟理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评价科科长 ( 常熟2 1 5 5 0 0 ) 专业是高校进行教育活动、开展教学研究、培养高级 专门人才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水平高

2、低直接 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后续发展。在高等教育大发 展的背景下 ,为了支撑大规模扩招 ,高校加快了专业设置 步伐,却普遍存在着专业与社会发展脱节、低效雷同、人 才培养质量下滑等种种弊端,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 2 0 1 2 年教育部颁布新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目录和 专 业设置管理规定 ,规定 “ 除 6 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 未列 入 目录的新专业外,其余专业均 由高校 自主设 置” 。同时,明确指出 “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 机制,开展专业 自评工作。 ”由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中的主 体地位得以确立,专业 自 我

3、评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国专业评估已有 3 O年的发展历程,但依然是高等教 育评估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理论研究 尚处于探索、移 植及创建阶段。从实践看,独立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 至今没有建立 ,全国范围内大规模 的专业评估尚未开展。 2 0 1 1 年 ,教育部发布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 作的意见 , 将专业认证及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中的 重要内容 ;将 自我评估置于首要和基础地位 ,这标志着我 国对教学评估本质认识的深化圆。内部专业评估作为一种 自 觉的主动型质量评价,体现了高校教学质量 自 我保障意 识的真正觉醒,在整个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容 忽视。第一

4、,内部专业评估是对专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的 价值判断,为学校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提供翔实 的依据,对专业建设起到方 向性调控作用。第二 ,评估内 容涵盖了教学基本任务和重点,对于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有 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内部专业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进 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 对完善教学和教学管理起到规范作用。 第四,内部专业评估具有 “ 奖优、促差”作用,有利于推 动弱势专业的改进 ,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带动辐射作 用的优质专业。第五 ,内部专业评估是高校接受外部专业 评估及认证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 ,开展内部专 业评估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和专业竞争 力的必然需求和必要

5、保证。 专业设置权下移后 ,拥有专业 自主调控权的高校应适 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对 内部专业评估机制进行改进和完 善 , 建立新形势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评估体系, 推动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 一)创新机制: 体现分级、分类、长效的评估理念 目前,内部专业评估工作无法深入开展,机制不健全 是很重要的因素。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很多是为应付外部评 估而开展的,专业持续 自主保障远没达到自觉高度,专业 评估带有 “ 运动式”倾 向。有的高校将评估范畴完全指向 新专业 ,对成熟专业、优质专业建设质量保 障思考较少。 构建和创新 内部专业评估机制 ,成为有效开展评估工作的 3 3 首要任

6、务。首先是建立 “ 分级、分类、长效”的内部专业 评估机制。专业 自主调控背景下的专业评估体系,需要不 断拓宽专业评估范围,将所有专业纳入长效评估体系中, 使它成为常态化的教学评估活动, 从而避免突击评估等诸 多弊病。其构建思路如下 : 按不同的建设期进行分级评估, 新专业建设期 ( 1 6 年)可按二年、四年、六年进行时间 节点控制评估 , 成熟专业评估 ( 6 年以上)实行滚动评估; 按不同建设层次进行分类评估,分为合格专业和优质专业 评估;按照专业特点开展个性化的专项评估,如经管类专 业可实施国家会计类专业评估,工科专业可申请外部专业 认证等。 其次是制度层面的建设。专业评估的方案、评估

7、 过程、组织形式、数据统计口径、奖惩措施等,都 以固定 的制度化形式明文发布,使其成为开展专业建设和评估的 依据和准则。再次是评估 中职能分工 的厘清。学校设立专 门的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工作的落实;明晰专业评估 中政府、 社会、高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在专业质量保障中 的职责分工;对现有的各级、各类专业建设文件及评估方 案进行整合和优化 , 避免制度冲突和散点化;及时关注上 级部门的评估动态,实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有机融合, 避免重复评估。 ( 二 )完善指标 :彰显分级、分类、校本化的特色 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 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

8、 估工作达到预期 目 标的首要条件。 当前,国家没有出台统 一的专业评估标准,高校采用一份指标评估不同建设期、 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做法备受质疑。由此,内部评 估指标设计应紧扣专业核心要素,同时结合外部评估或其 他高校的评估指标 ,指标设计彰显校本特色,避免机械模 仿、重复雷同现象。首先 , “ 分级、分类”评估指标设计是 核心所在。一是针对不同建设期的专业评估指标,新专业 的专业定位、办学基础条件、专业教学质量是考核的重点, 成熟专业的评估指标应侧重考评专业产出质量及发展潜力。 二是优质专业评估指标应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 , 有利于 发挥对其他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三是根据学校实际需 求

9、 , 设计各类特色化专业评估指标 ,凸显动态性、过程性 评估理念。笔者认为,不 同建设期和建设层次的专业必须 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有很多共性特 质 ,可以使用通用的评估指标,但指标的内涵及定量要求 应有所区别 ,给专业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其次,内部 专业评估指标应根据学校定位、办学实际、人才培养 目标 等设置, 指标内容兼具全面性和针对性特征。再次,指标 观测点设计应体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准则 , 评估内 容既关注专业建设 中可见、可量化的终结性成果,又体现 隐性和潜在的专业特质和成长价值。 ( 三)优化方法:采用多样灵活的组织形式 在教学评估中,寻找既有普适性又能针对

10、特殊专业的 评估方法,始终是困扰评估者的难题。从高校实践看,校 内评估过多地翻用外部评估的做法 ,组织形式趋于同质化。 繁琐的评估程序使学院过多地将精力用于材料准备、评估 接待等 ,对专业发展规划、特色凝练等核心内容思考较少。 分级分类评估制度实行后,若采用单一的组织形式,极易 催生被评估者的倦怠心理。分级分类的评估制度必定需要 多样灵活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首先,不同建设状况的 专业采用不同的评估组织方式 ,体现 “ 分级分类评估”特 色。如二年建设中期评估以交流把脉为主;四年建设合格 评估根据外部评估要求开展针对性检查;六年建设水平评 估则是对专业建设成效的阶段性总结,评估应详尽而全面。

11、其次,抓住专业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环节,优化评估方案和 精简程序。在方案实施前,可借鉴第 四代评估的协商式评 估理念,广泛听取被评估对象的意见;精心设计专业评估 的各类辅助材料,将专业评估数据收集和专业 自评作为评 估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再次 ,注重评估结果反馈的及时性、 层次性和有效性。第一层次是专家进行现场反馈 ,现场与 被评估专业展开交流和探讨。第二层次是现场评估结束后, 及时进行分析数据,结合定性意见,梳理各专业主要存在 的问题 ,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相关学院和专业。第三层次是 以通报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发布。 ( 四)改进调控:凸显评估本真价值 鉴定功能和调控功能是教育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其

12、 中鉴定功能是一切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直接导致教育评 价的排序和选拔作用;调控功能导致教育评价具有导向、 改进、激励、服务决策等作用。 目前 ,很多高校专业评估 结果的公布透明度不足 ,对存在问题是否得以改进了解甚 少。由于教学评价本身不具有行政执行力 ,对评估结果缺 乏相应的奖惩和激励制度,轰轰烈烈的专业评估对专业调 控的助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长此 以往就沦为 “白娱 自 乐”的评估游戏。在专业 自主设置背景下 ,应将专业评估 与日常专业监控、常规教学管理紧密结合 ,对专业建设情 况进行动态监控、改进和调整。首先,发挥专业评估对专 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学校根据专业评估结果进行专业宏观 调整,对

13、学科支撑条件好、具有发展空间、学生就业前景 广阔的专业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品牌特色专业标准进行建 设。对学科基础薄弱、学生就业前景黯淡的专业,通过控 制招生规模等方式 ,逐步实现更新或淘汰。其次,跟踪专 业改进情况。针对专业评估中呈现的薄弱环节组织后续整 改,在一年后进行专家回访,重点关注专业的改进成效和 专业发展潜质,而不仅仅是终结性结果的评判。再次,建 立激励和滚动淘汰制度。对评估 中获得优秀等级的专业, 应予以表彰奖励或作为重点专业遴选的重要依据,激发专 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应避免专业评估中的 “ 一劳永逸”现 象,校内已验收的优质专业,如果后期建设不力或持续后 退,可限令整改或取消称号。

14、( 五)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管理常态化、动态化 专业评估过程中需要收集 、整理、分析大量的材料和 数据,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耗时、耗力且不便于数据管理, 无疑给本已繁重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工作量。很多高校尝试 自主开发专业评估系统 ,但大多仅局限于 内部专业评估的 工作流程管理 ,评估系统独立于教务、学工等系统之外, 没有实现系统与原有信息的对接,大量基本信息、评估数 据仍然依赖人工录入和统计 ,影 响了评估结果的时效性、 精准性。实施分级分类的专业评估制度,必然会对评价过 程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常态化、动态化 的数据仓储 式专业评估信息系统势在必行。理想的评估系统应 由专职 评估机构、软件研发部

15、门联合开发,包含 日常信息资源收 集、申报、验收、评估等多种功能,信息系统 的设计应遵 循实用性、集成性、安全性 、灵活性、易操作性等原则 , 以实时生成各类专业信息和实现数据自动评价为建设 目标。 数据仓储式信息系统与学校现有教务、学工等系统实现对 接,不额外增加二级学院和受评专业的工作量。同时,系 统独具的数据实时集成功能,使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 转化成为现实,对专业建设具有监控和评估的双重作用。 ( 六)优化 队伍:保证专家 队伍 的多元性、专业性、 稳定性 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 性,评估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者 的素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成为

16、高质量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的基础和保障。结构合理的评估专家队伍应 由学科专家、 管理专家、评价学专家等主体构成。同时,专业评估需要 校内、校外专家共同参与。一般而言,校内专家主要 由学 科专家、督导、教学校长、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等 构成,其优势是熟悉学校发展脉络和本科教育规律 ,可以 从专业内部的学术标准视角寻找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校外专家包括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资深从业人员等, 他们以开阔的视野从专业外部审视教学质量 ,避免人才培 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校专业评估专家队伍结构优势尚 不突出,普遍存在结构单一、后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 等问题。地方高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 ,校内专家队伍相对 不足,而吸纳业界代表参与内部专业评估则更少。高校可 成立评估专家联盟,建立校际、行业评估专家库并保持相 对稳定性。要重视专家队伍的规范管理和业务培训。围绕 评估理念、评审标准、评估操作方式等开展培训和研讨, 通过严谨的评价规范来引导评估行为,通过学习实践来提 高专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