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6259872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训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自从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从此步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也迈入了市场经济的“淘汰期”。一方面民办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在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历历在目的大批民办学校纷纷倒闭的现状。据统计,在北京仅英语培训机构每年新成立的就有 300 多家,而每年倒闭的也有 300 多家。是什么原因导致民办培训学校的高死亡率和“短命现象”?企业管理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企业文化不解决企业赚钱的问题,但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我们剖析民办培训学校的“短命现象”,认识民办培训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深刻启示。实践证明,目前存活十年以上的民办学校,都

2、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校文化”。民办培训学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摆脱“短命”的魔咒,应该从“学校文化”方面寻找出路和答案。一、学校文化的解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重点一、学校文化的解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重点“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师生所信奉的价值理念,以及这些价值理念在办学实践、学校管理制度、师生行为方式、学校氛围、对外形象上的体现。我们由此理解,学校文化具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它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可能会良莠并存,对学校发展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弊;二是这些价值理念一定通过全体师生的行为以及学校制度、氛围、形象表现出来,可以感知和观

3、察。从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文化由两大块构成:一块是内在理念,一块是外在表现。我们把内在理念部分,称为“理念文化”, 外在表现部分称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理念文化系统主要包括七项命题:使命、愿景、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公众形象(包括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文化氛围。也就是说,一套完整的理念文化应该对 “七项命题”进行阐述。“使命”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愿景”是学校未来的规划与目标;“价值观”是学校评判是非的根本原则;“经营管理理念”是学校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学校文化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以及如何办学。这三个问题回答好了,办学者就不会迷失方向,丧失目标,泯灭理

4、想,学校发展上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物质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对外形象,比如标志、校歌、校服、教材、网站、活动等。理念文化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提供思想基础,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健康的学校文化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具有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全体师生接受共同价值观,把思想、行为引导到实现办学目标上来。二是具有凝聚作用:使全体教职员工产生对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具有激励作用:学校愿景和管理理念能有效地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奋发图强。四是具有约束作用:文化氛围能够

5、以无形的、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我们研究民办培训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重点探讨,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健康的利于学校发展的理念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是否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学校的理念文化?二、民办培训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及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二、民办培训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及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有人质疑,民办培训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文化建设?盘点长沙市的民办培训学校,能够把学校文化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念文化体系的学校真是寥若晨星。有人认为,搞文化建设是公办学校的事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民办培训学

6、校竞争太激烈,市场太残酷,不确定性太大,今天招不到生,明天你就得关门,生存危机如影随形,在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况下,谈学校文化是附庸风雅,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事情,具有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而民办培训学校的师生流动性大,培训是短期行为,搞文化建设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我们绝大部分的民办培训学校在一片竞争的“红海”中浴血奋战,疲于奔命,抢夺生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迷失了方向,办学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正是由于民办培训学校的竞争残酷性、生源不确定性、师生的高流动性以及培训行为的短期性,造成了民办培训学校普遍存在的两大最突出的文化特征:一是办学者急功

7、近利。据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抽样调查, 99%的民办学校举办者都希望从办学中得到经济收益。民办学校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运而生的。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民办学校的运营和管理常常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招生工作重于教学工作,言过其实的宣传、形式主义的包装,概念与花样的翻新,远远多于扎扎实实的教学研究。对于办学者来说,教师是“被雇佣者”,对于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教师是“服务员”。服务稍有不周,就会遭到投诉,轻者扣发工资,重者卷铺盖走人。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学校的很多教师失去了教书育人的荣耀和神圣感,逐渐变得心浮气燥,只把教书当成谋生的手段。二是教职员工缺乏安全感。中华人民共

8、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施行,虽然从法律上规定了民办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同类公办学校教职员工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是目前还仍然处于法律文本的解读阶段,民办学校教职员工的很多合法权益依然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人员没有编制,相对于公办学校教职员工,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民办学校举办者垄断权利,可凭自己的喜好随意开除教职员工。大部分民办学校教职员工工作超负荷、经济待遇低下、压力很大。很大一部分的学校甚至没有依照劳动法规定给教职工缴纳基本的社会保险,以至于医疗保障和养老问题成为很大一部分民办学校教职员工的一块心病。很多民办学校教师认为自己所工作的学校不

9、是久留之地,不是安身立命之所,普遍抱着打短工心态,不敢全心投入,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时刻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根本谈不上对学校的归属感,今天找到工资稍微高一点的去处,明天就可以迫不及待地递上辞职报告。据统计,民办培训学校的教师流动率高达 45%以上。以上文化特征在民办学校中形成了一种浮躁的氛围,构成了民办培训学校有别于公办学校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人称之为“浮躁文化”。一所学校,一旦“浮躁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利益唯上,人人自危,离关门之日也就不远了。如南洋教育集团的惨败,就是民办教育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发现,也正是由于民办培训学校“优胜劣汰”的竞争残酷性和生源不确定

10、性,市场的无形大手又造就了民办培训学校另一些独特的文化品质:一是所有的民办培训学校都具有强烈的业务创新意识。他们不断寻求培训项目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虽然这些创新是建立在教师的高流动率之上,但创新的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二是具有强烈的市场营销意识。他们投入大量广告、举办免费公开课、学生可以先试听再报名。这种浓厚的营销意识在公办学校是根本感受不到的。三是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注重教学质量,注重和学生、家长的互动与沟通,对学生和家长意见特别重视。这些文化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它在公办学校的文化元素中很稀有,而在企业文化元素中却非常普遍,本人称之为“开拓文化”。正是这种“开拓文化”赋予了民

11、办培训学校“企业特质”,以至于很多优秀的民办培训学校都愿意视自己为企业,把学校文化称之为“学校的企业文化”。比如新东方、小新星、诺贝尔等都把自己的学校文化称为企业文化。“开拓文化”的作用在于推动民办培训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办学校的“浮躁文化”和“开拓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大力弘扬了“开拓文化”,“浮躁文化”就会少一些。 “浮躁文化”和“开拓文化”是绝大部分民办培训学校的先天性的共性文化。“浮躁文化”对民办培训学校的健康危害很大。如果说,民办培训学校的学校文化是一块稻田,那么 “浮躁文化”就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杂草。

12、如果任由杂草生长、蔓延,稻田必然会荒芜,甚至导致颗粒无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开展民办培训学校的文化建设,稀释或摒弃“浮躁文化”,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开拓文化”以及其它个性化文化,就显得格外迫切,格外重要。三、民办培训学校如何治疗三、民办培训学校如何治疗“浮躁文化浮躁文化”的先天顽疾的先天顽疾我认为,治疗民办培训学校的“浮躁文化”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从我国民办教育的源头,寻找民办培训学校理念文化的皈依。我国的民办教育源远流长,可回溯到 2500 多年以前。公元前 521 年,孔子在他“而立”之年创办私学,成为我国民办教育的鼻祖。孔子一生教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桃李满天下。孔子如此高质量的

13、办学效果得益于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正是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孔子私学的理念文化的精髓在于“仁德”,表现在:一是确立“有教无类,不分贵贱”的办学方针。他的私学广收学徒,不分贵贱,不分华夷,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教育家宽广的胸怀。二是坚持“德才并重、仁者爱人”的育人理念。孔子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是操行与道德层面的东西。孔子在办学中推行“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对每一位学生都精心培育,倾注心血。作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布道者,孔子一生追求真、善、美,一刻也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为了宣传自己的观念、思想,倾其一生,奔波呼吁,清贫恬淡地度

14、过了一生,他的理想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完全实现,但他从来不悲观、不浮躁,永远积极向上,淡泊名利,在花甲之年仍然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和办学思想彪炳千秋、昭显后世。民办学校的办学者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从孔子的人格魅力与办学思想中吸取养料,那颗浮躁的心灵也许会归于宁静。二是倡导树立“法制文化”,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民办培训学校似乎有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那就是按经济规律运作还是按教育规律运作的矛盾。这对矛盾的调和程度深刻地影响着民办培训学校的文化特质。经济规律运作追求效率、效益和利润,教育规律运作追求公平、公益与责任。这对矛盾如何调和?除了道德层面的约

15、束外,更多的只能从法律和办学章程上来进行调试。不论是办学者还是教职工,都要以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作为言行准则,以法律法规和章程为准绳来给自己的行为定位。这就要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树立一种“学法懂法、依法守法”的文化理念。民办培训学校的办学者无论是按经济规律运作还是按教育规律运作,运作到什么程度,只要是在教育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合理的。另外,学校教职工相对于办学者来说,在劳动关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教职工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只能从教师法、劳动法等法律中寻求力量。办学者只有积极地在遵守教师法、劳动法等法律精神的前提下,处理和教职员工的人际关系、劳动关系,教职员工才会获得安

16、全感、归属感、成就感,从而摆脱“打者仔”的短期行为心理。只有在“法制文化”的氛围下,民办培训学校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健康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合作型关系、团队型关系,也就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只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重要的人文环境。三是倡导建立“责任文化”, 做有灵魂、有精神的民办培训学校。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不但是教师的历史责任,也是任何学校、教育机构的首要责任。“责任文化”是每一所学校,无论民办公办,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质。而我们相当一部分民办培训学校,存在急功近利、赚钱第一的短视行为,这正是“责任文化”的缺失。一所民办培训学校如果没有教育理想,不能承担教育的历史责任,就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品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相反那些成功、出类拔萃的民办学校,无一不是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学校。西安外事学院的成功发展模式被哈佛商学院列为教学案例,开中国民办教育先河。这样一所优秀的民办学校就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前些年西安发生了这样一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