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5881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中日教育研究对比中日教育研究对比教育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不同国家对国民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各不相同,因此所呈现的结果也有分别。同为东亚国家,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当今,中国教育被套上了应试教育的头衔,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而相比之下,日本教育更偏西化,注重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赶超列强,日本借鉴西方诸国以法治国的经验,先后学习法国、美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步步西洋化的结果就是最终寻找到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日本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2、,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与行动、妥善处理问题、克己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以及迅速准确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从其教育这目标中可以看出日本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国民独立意识的养成和集体主义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也是从几千年开始,源远流长。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植根于中国人,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发展。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对塑造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儒家思想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

3、“德“型文化,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与儒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儒家思想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它使笔试考试成为制度,并逐步发展畸形,造成选取人才时只注重理论,不考虑实际能力,这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深有体现。同时,儒学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被逐步歪曲,导致读书严重功利化,这在当今的教育现象中达到了极致。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 GDP 的 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也同时提高了中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然而,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相比中国教育,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

4、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正如前面提到,日本孩子上幼儿园时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学校统一的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通过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有条理的分门别类,使孩子孩子形成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京都人可以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日本相比中国

5、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 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资料图: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资料图:日本幼儿园的 400 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比较中日教育,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仍然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

6、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同时日

7、本注重的是课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课堂,比如说学生一起参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生在毕业时都会举行毕业旅行,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意识。而中国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分重视考试,教育充满了功利性。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经受非常功利的考试,而每一次考试都会被劝戒分数与你的前途与你的命运紧密相联,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讽刺的是,中国教育就像“赌博”,每次考试来临,教师与学生就开始猜题估题了,如此教育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远离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条

8、,封闭,走向厌烦,消极,虚浮,不重实际,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钻研以及创新精神,而中国似乎正在不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日本也很重视防灾抗险教育,这与日本多地震火山有着直接关系。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是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

9、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中日文化差异对比中日文化差异对比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首先是中日两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

10、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的假名和汉字便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字。但是中日两国的汉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从中国学汉字,并把汉字带回日本作为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汇是近代从日本返销中国的。如今,汉语热在全球逐渐升温,带着固有的汉语思维去理解日本改造后的汉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猪和豚,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语里却有质的差异。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猪,家猪,其形象总是和肥胖、懒惰、愚蠢、肮脏联系在一起。中文的猪传到日本

11、,变成了野猪,这是日本对汉字的能动改造。二是中日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明白这些,反而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文艺复兴的口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三是中日两

12、国不同的饮食习惯,日本目前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各国营养专家都认为,日本人的长寿与其传统饮食以及烹调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属于岛国。清澈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饭、碧绿的生菜、红色的鱼片、橘色的胡萝卜,无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来的味道。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和田高先生曾经说过,日本传统饮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中心,摄油量少,这样能够防止能量的过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饭,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饭含有糖、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均衡。与面食相比较,吃米饭使胰岛素的分泌要慢很多。这样人的

13、肠胃会相对舒适,情绪也比较稳定。日本人习惯吃和食,和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本质只有三种日常食物:米饭、日本酱汤、时令蔬菜。而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中国人爱食用粗粮,粗粮的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食用植物油,中国人的饭桌上煎炒烹炸的食物较多,所以难免都是经过植物油加工的。中国人饭前饭后多喜欢喝一杯茶,喝茶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以弥补吃油多的误区。中国人做饭时喜欢加入葱、蒜、盐、酱、醋、辣椒等作料,能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虽然两国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但都各有各的好处。现今,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喜欢并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与日俱增。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如果也能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外国的文化,那么,在使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时就多了很多话题。出自西陆军事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