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58106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争夺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苹果与谷歌的文化冲突:“外脑外脑”争夺战争夺战苹果与谷歌 的文化冲突导语: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旗下智慧生活(Intelligent Life)杂志印刷版,刊登署名罗伯特雷恩格林(Robert Lane Greene)的文章,对苹果和谷歌在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冲突进行了深入解读。以下为文章概要:苹果主义与谷歌主义苹果主义与谷歌主义当苹果 2006 年在曼哈顿第五大道建起一座新的旗舰店时,它收到了不同寻常的投诉。以往在纽约,新建筑物收到的投诉通常都是因为你遮挡了我花重 金购买的绝佳视野,或是你要升级改造我刚刚发现的地块。然而,这家全新的旗舰店所遭受的批评却来自一家穆斯林网站。这些

2、狂热分子认为,苹果用金属和玻璃搭 建的立方体旗舰店,是有意暗指采用黑色立方体造型的圣城麦加天房(Kaaba),这种行为冒犯了伊斯兰教。这件事情非常荒谬这是一家极端主义者的网站(尽管规模很大),而且运营该网站的那些“聪明的”狂热分子只是看到了盖着黑油布的立方体,但是 要知道,这家苹果旗舰店当时尚未完工。而且,纽约市的很多穆斯林也站出来说,他们喜欢这家新店。但是将苹果的零售店称作圣城麦加并非疯言乱语。这些店面不 仅内部装修考究,外部通常也很时尚,对于苹果的粉丝而言,这里就是他们朝拜苹果华丽产品的圣殿。与多数消费电子厂商不同,苹果不仅销售设计精巧的商品,还 推销一种生活方式,姑且称之为“苹果主义”(

3、Appleism)。严格来说,苹果主义并非宗教,但是它却拥有一位几乎可以与上帝媲美的领导者,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他甚至具备起死回生的神通在1985 年被董事会解雇后,他于 1997 年返回苹果,并且带领苹果重获新生。许多粉丝对苹果满怀虔诚:今年 10 月辞世的美国影星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将他的 iPhone 作为陪葬品,就像是一位法老渴望在身后继续更新Facebook 状态一样。无论是何种信仰,专注于狂热分子都会得到很多乐趣,但启发意义却并不大。如果你最近去过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就会发现,那里的很多面孔并非传 统的苹果信徒:时髦、富有且多为西方年轻人。这里的

4、顾客千差万别:有衣领上佩戴阿联酋国旗的外交官模样的人;有用葡萄牙语嬉闹的巴西少年;还有放下手中的 福音圣经,玩起了网游Combat Arm的红发年轻人;甚至还有一对中年夫妇,正在访问一家名为 Bed, Bath & Beyond 的购物网站。以往,苹果的成功只局限于那些穿不对称牛仔裤、带黑框眼镜的人群,而如今它已经超越了这一范畴,开始迈向大众市场。在店内,多数设备都可以当场使用。这很明智:虽然会耗费很大的空间,但是却能吸引到潜在的买家,而且让每家店都成了人们闲逛的好去处,就像是早年的唱片店一样。只有一个地方被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那就 iPad 展台。iPad,这款苹果今年 4 月发布的平

5、板电脑,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尽管早期遭遇了一些质疑,尽管没有 3G 模块的版本售价仍然高达 500 美元,尽 管并不具备多少其他设备(电子阅读器、游戏机以及苹果自家的 iPhone 手机)所缺乏的功能,但该产品上市 6 个月的销量仍然高达 750 万台。iPad 符合 苹果一贯的大胆作风,它创造出了一类全新的产品,而人们之所以买账,几乎完全是因为它出自苹果。苹果已于 2007 年停用“苹果电脑”这一公司名称,如今的 苹果已经在 Mac 电脑以外,拥有了 3 款主打产品iPod、iPad 和 iPhone。它想随时对地与你同在。这也使得苹果与另外一家企业产生了冲突,这家企业原本并不开发移动设备,

6、但如今却同样希望时时伴你左右。谷歌起家时,专门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的 互联网搜索方式;现在,它的业务范围遍及各种服务,而且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利用谷歌搜索一家好饭店,搜索它在其他网站上的评论,在谷歌 地图上寻找它的位置,搜索列车是否准时,并用 Gmail 告知好友,我们可能会晚 15 分钟。逐渐地,我们可能会通过搭载谷歌 Android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来完成上述所有事情。谷歌自己并不生产手机,但是随着它将 Android 授权 给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这样一家根本不生产任何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却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消费电子企业的最大竞争对手。谷歌下了很大的赌注,希望创造同样 能让

7、我们时刻铭记的“谷歌主义”(Googleism)。但事情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仅仅一两年前,苹果和谷歌还相安无事,而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得以稳坐苹果董事会(2006 年至2009 年)。“史蒂夫和我是非常好的私人朋友,”施密特今年夏天说,“我相信,无论以何种标准评 判,他都是全世界最优秀的 CEO。”这两家公司本应是“天作之合”:苹果的华丽设备运行谷歌神奇的服务。但是智能手机的吸引力令谷歌难以割舍。在 2010 年末的销量超越 iPhone 后,Android 如今已经成为最畅销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乔布斯暗示,谷歌已经违反了双方心照不宣的“互不侵犯条约”。他在

8、 今年 6 月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们不想进军搜索”,而且“我们也不会进军搜索”。乔布斯的自信一如既往,他当时对台下的听众表示,他不会从苹果的设备中移除 谷歌的搜索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产品。”他说。在移动大战中,这两家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苹果的设备只能安装通过苹果认证的应用。而谷歌则通过免费方式,将 Android 安装到了索 尼、摩托罗拉、三星、LG、宏达电等手机厂商的数十款设备上。Android 代码是开源的,手机厂商可以通过修改,使之适应自己的需求(尽管谷歌试图维护 一套基本的标准,以便让针对一款 Android 手机开发的应用也可以兼容其他 Android手机)。任何人开发的

9、 Android 应用都可以进驻 Android Market,这是一个与苹果应用商店对应的服务。苹果的产品很华丽,但是却更为封闭。施密特今年7 月造访经济学人伦敦总部时,曾经谈到了二者之间的 这一差异。“谷歌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模式,”他说,“苹果的观念一贯都很封闭。我们则采取了相反的模式:网络、开放、所有的选择、所有的声音。而且这一实验 还在进行之中。”打造各自文化标志打造各自文化标志把一家公司的老板打造成为该公司的文化标志,这种伎俩似乎已经过时,但是这两家公司的领导人却都拥有令人无法抗拒的诱惑。作为苹果无可争议的导 航灯,乔布斯是一名出众且难于捉摸的人。他一贯蔑视媒体,除非是在指导公关团队“

10、泄露”信息,或是举行规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时。他日复一日地穿着同一套行 头(一件黑色高领衫和一条李维斯 501 牛仔裤),一如网上流传的乔布斯玩偶。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几乎从未推出过没有价值的产品。相比而言,谷歌没有乔布斯,但却拥有古怪的三家马车CEO 施密特以及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赛吉布林(Sergy Brin)。佩奇和布林是斯坦福大学的同学,至今仍在推动谷歌的创新,并将公司的日常运营事务托付给施密特,一位西装革履的 CEO。谷歌可以对用户的电子 邮件、网络搜索和手机进行研究,然后再卖给广告主,借此获取收入。谷歌成立时的信条是“不作恶”,它的员工至今仍在身体力行。但是施密

11、特似乎又有了一条新 的标准:“不令人生厌。”他 2009 年的一番言论令评论人士大跌眼镜:“如果你有什么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当初就不应该干。”显然是为了安抚那些担心谷 歌做事没有底线的人,他 2010 年末又再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谷歌的政策是到达令人生厌的那条底线,但不会逾越。”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对于一家 无处不在的科技公司的老板而言,这恰恰是他所能说出的最令人厌恶的话。与苹果相比,谷歌是一个不讲规则的地方,它倾向于把产品先发布出去,然后再观察外界的反应。Gmail,一款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子邮件系统,以 测试版的形式发布,并且将这个标签保留了多年。Wave,一款极其复杂的电子邮件、

12、信息和协作工具,用户却寥寥无几。Buzz,一款社交网络工具,由于对 外公开了用户的常用联系人而遭遇了一场隐私灾难。这就是谷歌的产品开发过程,这里鼓励员工每周拿出一天来研究个人项目,而相对于设计师那精美的作品而言, 程序员采用的试探性方法更受器重。尽管存在种种差异,但谷歌和苹果却都发源于同一片土壤:加州硅谷。这两家公司的故事表明,一家公司的许多工程师和程序员原本都可以到另外一家公 司工作:上世纪 80 年代在办公室里玩塑胶球的苹果 Mac 创造者,完全可能成为谷歌的创始人,并在 90 年代末利用乐高积木搭建服务器机架。硅谷可能是世界上 最具创意的地方,这里诞生和毁灭过大量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催生

13、出一种“别告诉我从来没人试过”的态度,并同时推动着苹果和谷歌的发展。但这两家公司却都在初期就开始展现他们的发展方向。乔布斯说,他在大学(退学前)上的最重要的课就是书法。在内心深处,他已然成为了一名设计 师,于是他领导了一支团队开发出首款 Macintosh 电脑。当其他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提高性能时,乔布斯却在对外观吹毛求疵,努力改进那些其他人几乎没 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尽管今天看来,当年的第一款 Mac 电脑有些笨重,色彩也不够鲜活,但在 1984 年,它却堪称设计典范。这是全球首款配备屏幕的商用电 脑,外观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别无二致。谷歌的 DNA 也在早期就已经展现。佩奇当年曾经对一名导

14、师说,他想将整个互联网都下载到他的电脑中。谷歌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他们购买了大量的 廉价电脑,并将其连为一体,这也成为谷歌得以成型的关键:但在多数外部人士看来,谷歌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软件上,而非硬件工程。如今,谷歌每天都要处理 10 亿次以上的搜索,可是你上次看到它崩溃是在什么时候?这两家公司都曾经是无名小卒:苹果曾经是希望挑战微软的大卫,而谷歌也曾是希望推翻雅虎王朝的后起之秀。他们都非常优异,并逐渐发展壮大,随后 一路披荆斩棘进军了新的领域,推出了新的产品。现在,苹果和谷歌在浏览器(Safari 和 Chrome)、图片编辑软件(iPhoto 和 Picasa)、 电子邮件(M和 Gmail

15、)以及云计算(MobileMe 和 iGoogle)等领域展开了竞争。谷歌 iTunes是当今全球最大的音乐商店;谷 歌则通过谷歌音乐予以回应。几年前还对图书业务嗤之以鼻的苹果,如今也开始通过 iTunes 出售电子书了;谷歌也在通过谷歌图书项目悄悄对所有能拿到手的 书籍进行数字化。谷歌拥有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 YouTube;苹果也开始(借助 iTunes、iPod、iPad 和 Apple TV)将提供电影作为核心业务。今年 4 月,苹果反戈一击,针对谷歌的核心业务推出了 iAd,一款移动广告平台。“外脑外脑”争夺战争夺战呆伯特(Dilbert)连环画的创造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

16、ms)开设了一个博客,主要针对技术人员发表评论。去年,他曾经将依赖技术的人称作是“电子人”(cyborg):“如果一个电子人能够把电子眼取 下,放在架子上当监视器用,我想我们都认为它的确能做到,那么你的手机就有资格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他将手机视为人的“外脑”:“你将大脑的部分记忆外 包给外脑,并利用外脑来提供其他一些功能,例如 GPS 导航,或者搜索互联网。如果你像我一样,你的外脑就会每天 24 小时伴随着你。”如果智能手机能够成为我们的外脑,至少在未来几年内,苹果或谷歌将会成为多数外脑的幕后主导者。微软 Windows Phone 7 的希望比较渺茫。只有黑莓,一款以工作为中心的、与众不同的设备有可能与他们一较高下。除此之外,其他企业也只能是跟随者谷歌和苹果的步伐而已。当然,苹果和谷歌在构建外脑的过程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外界虽然对苹果系统的封闭颇有微词,但它的确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设备。iPod、 iPad 和 iPhone 都是 Mac 的延伸,可以将图片、视频、音乐和电影融合成一条快乐的河流,无论在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