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6252898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辩证法思想的几个重要特征与现代哲学相比,孔子的辩证法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 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所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就是对纷繁复杂自然界的认识研究,以达到顺应自然的运动发展规律。也就是:“与天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彖词)“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周易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 系辞上传:“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君子之道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参伍以变,错综

2、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地之变化,圣人效之。” (系辞上传)这一系列论述,都是人们现在经常讲的一句话:天人合一。通俗地说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但周易里的天人合一,除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个含义外,还包含有“认识自然规律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含义。人虽然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但首先是大自然的产儿,其次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的生命基础与自然界其它生物没有区别。所以,人的行动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惨重的失败。中庸里对“天人合一”观作了反复且富有

3、文学色彩的阐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里面的“赞天地之化育”、“配地”、“配天”,都是说的天人合一。达到了天人合一,就“可以与天地参矣”(有机融会在一起)!(二) 事物平衡稳定和谐观。现代哲学论述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但“统一”毕竟和“平衡”有区别,“统一”里可能有“平衡”的

4、状态,也可能有不平衡的状态。有的事物,外表看很平衡稳定,但内部矛盾激化,很不稳定。例如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果实就是这样。有的人也是这样,看似没有疾病,可是突然死亡。这也是表面的一种统一和平衡。历史上有的政权组织也是这样,表面看很繁荣,实际上内部已十分糜烂。孔子的平衡稳定和谐是外部与外部的统一。首先是内部平衡稳定和谐。没有事物内部的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有外部的和谐稳定。周易里的符号卦象基本数是两个以上,由此演化无穷。但不论怎么变化,都是偶数相对平衡。只有平衡,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有和谐。“一点”达不到平衡,两点以上才能达到平衡。“理”为太极,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表示的“道”。但这个“理”或

5、“道”并不等于具体物质(或事物)。而是蕴藏在物质(或事物)之中的本质规律。万物统归与理,是指不同的事物自有其生存发展之道,各自寻理而行。这个“理”是客观的。宇宙间有多少个事物,就有多少条道理。用一条道理统一世界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道生一”的观点应当批判。“道”有千千万万,岂止“生一”?有多少条“道“,就可以生成多少个物。”老子的“一点论”、“一元论”显然不符合客观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实际。老子的“一点论”、“一元论”和周易的符号象征哲学相矛盾,也与当代领袖人物毛泽东的“两点论”相矛盾。孔子的“中庸”思想继承了周易里的平衡稳定和谐思想。他在乾文言中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

6、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孔子论“中”与“庸”,这里最早。此处的“中”,指“利见大人之中。”“庸”则有不同的解释,我以为是“恰当”“适当”的意思,也即是说,见“大人”的时候语言和举止都要得当。所以“中”,是认识论,是宇宙观,是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同时,“中”又是决断与决策和行动(方向、路线).。第三,“中”还要求人格中正、刚正、正直,这样才合道;“庸”是方法论、实践论。“庸”的标准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把握了火侯就是“庸”。“庸”里面包含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把“中”与“庸”结合起来,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实践之后出现的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美好状态。孔子的“中庸”观,

7、就是平衡稳定和谐观。所以“中”,并不是走“中间道路”或“折衷”,并不是掩盖矛盾和稀泥。要达到事物的平衡稳定必须注意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孔子在中庸里满怀刚气的论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南方”与“北方”,不过是孔子说明考虑事物各方面因素的一个比喻。注意“弱”,也要注意“强”。“中立不倚”,是把握“平衡稳定”的一种艺术。孔子认为舜就掌握了这种艺术,他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其两端,用其中

8、于民”也是平衡稳定术。孔子等古代哲人的平衡稳定和谐观来源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宇宙间虽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矛盾是极其复杂的,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矛盾的性质也是千差万别的。但矛盾运动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相对平衡稳定。宇宙如果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就会有毁灭的危险。一个人,身体的内部生理矛盾运动亦是为了求得自身平衡稳定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喜怒哀乐”即身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把握好分寸,不大喜大怒、大悲大恐,以不损害身体功能为度,这就是“和”,就是“庸”,就是“中节”。由此可见,

9、平衡稳定和谐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为平衡稳定和谐服务的。在宇宙间和人类社会,事物的消亡是因为失去了平衡稳定。有的是自我消亡,有的则是外部力量加速消亡的过程,后者在人类社会表现非常突出。历史上,新生社会力量推倒原来的行将灭亡的腐败政权就是加速其消亡求得新的平衡稳定。(三) 强调人格修养全面发展。孔子的哲学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主要讨论人的伦理道德建设,这是孔子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社会领域里,把人放在主导、主动的地位与恩格斯的观点不谋而合。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这就是:在自然中(把人对自然界的反影响,暂且撇开不提)彼此发生作用

10、的,只是一些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是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在这里,任何地方,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效仿是偶然的现象中,或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现象内部仍有规律性存在最终结果中,都没有自觉的、预期达到的目的。反之,在社会领域内起作用的,则是人,而人是赋有意识、经过深思熟虑而行动或受因热情驱使而行动、并且抱有一定目的的。在这里,无论什么动作,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37 页)又说:“有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些环境和一种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

11、环境正是被人所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是必须教育成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达到这样的结论: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会之上。”(同上,51 页)中国当代主流哲学正是恩格斯说的“唯物主义”,把人置于物质的奴仆,把人的精神的来源和人在社会中精神的作用混为一谈,即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这种哲学认为,自然界里的客观物质是主动的,而人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表现在意识只能对客观物质起“反作用”。这是多么机械的认识论!在社会领域,毫无疑问,人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宰者、主动者。哲学应当以人为起点,实际上是以自身为起点,研究人自身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哲学承担

12、的根本任物。孔子的哲学就恰恰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孔子在重视人的人格建设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系统的人格修养学说。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仁”是一个人人格修养的总纲。“仁” 就是善良的爱心,慈祥为怀,但“仁”不包含文化知识,所以要“知”;善良是“柔”,但一味“柔”则成“腐”,所以要“勇”。仅有“知、仁、勇”还不太具体,所以要“恭、宽、信、敏、惠。”打个比方,“仁”是“根底,”“知、勇”是主杆,“恭、宽、信、敏、惠”是枝丫。也可以说,“知、仁、勇

13、”是总纲,“仁”是总纲之绳,“恭、宽、信、敏、惠”是分纲。在总纲与分纲下,孔子还针对不同事理,提出了许多具体行为准则。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这是说的一个人不要奢侈而要俭朴;“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周易乾)这是说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决定行为举止;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这是说一个人要信用和做事有始有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子路)这是说工具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这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一起工作、生活或交往,思想观点可以不同;“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14、。”(易经系辞下传这是说行动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君子知微知彰。”这是说既要了解事物的宏观方面,也要注重事物的微观方面;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这是说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分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这是说人的眼光要看远一点才不会办错事;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这是说为了总的利益,只有牺牲局部利益;“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论语里仁)这是说人格修养与谋求职业的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是说怎样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这是说要重视别人对自己正反两方面的反映;“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15、敢不正?” (论语先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这是说一个政治管理者首先要具备正直、正义、公正,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品格。在当今社会极有现实意义。孔子的这些话,极富有辩证意味。孔子讲具体人格修养的语录很多,不一一举例。(四)政治管理辩证法丰富多彩。首先,孔子的政治辩证法是民本主义。他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至也。”(大学)统治管理者如果实行“亲民”政策,何惧之有。但一些统治管理者不是,他们成天只想谋取私利,哪里顾及到“民志”和群众的利益。其实老百姓的“志”不用畏惧,孔子在这里是提醒统治管理者,对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要高度重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

16、畏惧”的理由。统治管理者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先进)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认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处的“政”,应包括法治的内容。从这段话看,孔子并不排斥法治,只是认为德治和法治不可偏废,但强调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他还说:“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乎!”(大学)为什么孔子要这样看问题呢?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政治家贾谊把这个问题论述得非常透彻:“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也就是说,德治会讲明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