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5236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爱语文我爱语文http:/http:/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 2009-20102009-2010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 必考题。第卷 1 至 8 页,第卷 9 至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

2、通常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人与动物都有听觉,能够感知外界的声响。不同的是,动物一般不能识别声与音,而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能利用声的特性构成乐音,来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是否懂得乐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所以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 在外物的作用下,人心会跃动而起。因外物作用的强弱不同,人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手舞足蹈再配上歌曲,是心情达到极致时的表现。乐音出自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乐音种类很多,可以是端庄的,也可以是张狂的

3、;可以是细腻的,也可以是粗犷的;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诱导着人的情感的发生与转换。犹如今日的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尽管都属于乐音的范围,但给听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认为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所以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乐音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乐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靡或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是亡国之音。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

4、,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因此,对乐音要有所选择,儒家将最高层次的音称为“乐” 。 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是否懂得音与乐的区别,十分重要,所以乐记又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唯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乐。 春秋时期有古乐与新乐之争。所谓古乐,是自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如黄帝之乐咸池 ,尧之乐大章 ,舜之乐韶 ,禹之乐夏等,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新乐则是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 乐记记载了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魏文侯对子夏说:我端冕而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

5、。请问原因何在?子夏说:古乐进退齐一,没有奸声,弦匏笙簧,相互配合,奏乐始于击鼓,舞毕击金铙而退。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古乐的义理,然后思索修身齐家,均平天下。新乐不然,行伍杂乱,奸声滥溺,舞如猴戏,男女混杂,尊卑不别。乐曲终了,君子不知所云。魏文侯好乐舞,但却是知音而不知乐,子夏讥笑他说“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 。古乐是圣人确立的父子君臣的纪纲之后, “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 ,配以乐器、辅以舞蹈、加以节奏的作品,所以子夏说“德音之谓乐” 。而新乐“淫于色而害于德” ,不能称为乐,所以,有道君王万万不敢将它搬进宗庙祭祀祖先。 1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阐释“对乐音要有所选择”的原因的一

6、项是( ) A乐音出自人心,又能给人以反作用,各种各样的乐音,能使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而诱导着人的情感发生和转换。 B是否懂得音和乐的区别十分重要,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懂得真正的乐。 C低层次的乐音无益于人的教化,而高层次的乐音则能使人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人性。 D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促使社会进步;以小人之道为主导的乐音,以满足个人感官刺激为目的,不利于社会进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君子之道为主导的乐音,新乐就是儒家认为的以满足感官刺激为目的的乐音。 B古乐对人的感官刺激不如新乐那么强烈,所以魏文侯听古乐时总是担心会睡着

7、,而听新乐时却不知疲倦。 C古代有道君主不敢把新乐搬进宗庙祭祀的原因是新乐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 D文中引用乐记中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目的是讥笑魏文侯只知音而不知乐。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有重视乐音对人的教化作用的传统。 B儒家强调乐音对人的道德熏陶作用,这对我们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借鉴作用。 C孔子曾称春秋时期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其原因可能是春秋时期盛行的是新乐,表现的是对声色犬马的狂热。 D如果人人都能欣赏高层次的乐音,而摒弃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那就一定能达到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的。 二古诗文阅读

8、(二古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4-6,每题 3 分,7 题 10 分)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迁参军、领长史,加扶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

9、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

10、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4对下列各句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 雅:向来 B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赞:赞美 C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 推:追究 D道险运艰,竟不能克 克:战胜、攻取 5下列句子分别表现蒋琬“社稷之器”和“宽厚待人”的一项是(3 分) A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

11、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得免重罪。 B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C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D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蒋琬二十岁时就与他的表弟颇有名气。他在任广都县令时曾因不理政事险些被刘备杀掉。 B蒋琬不但有治国之才,而且宽以待人,东曹掾杨戏曾经诽谤蒋琬说他“办事昏庸糊涂,实在不如以前的人。 ”但蒋琬并不在意。 C蒋琬才智出类拔萃,处群臣之首,诸葛亮去世时

12、,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悲戚的容颜,又没有喜悦的声色,神态举止,一如往日。 D蒋琬的个人品格值得称道,他一心为公,胸怀宽大,能体察下情,不计个人恩怨,维护了蜀汉集团内部的团结。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0 分) (1)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4 分)(2)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 (3 分) (3)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唐多令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

13、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8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5 分) 9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三句进行赏析。(6 分) (三)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荀子劝学) (2)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

14、苏轼赤壁赋 )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刘禹锡陋室铭) 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组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

15、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 100 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 “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 ”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 “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以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 ”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 2 万元的支票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