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975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在高考的阅测读试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指文学散文的阅读。这是根据下列事实作 出的判断:2000 年全国卷长城 ,2001 年门 ,2002 年话说知音 ,2003 年乡土情 结 ,都是文学散文。上个世纪 90 年代选用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 青菜 、 报秋 ,也是 文学散文。春季高考和北京卷也大致如此。所以,这里主要说文学散文的阅读。一、文学散文阅读的要领一、文学散文阅读的要领 1关注作品中的“自我” 有专家说,散文是一种“自我”文学, “个性”的文学。散文中的“我” ,是真实而独立 的写作的主体。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

2、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 。读这样的作品,首先要把握住“我” 。如奥地利作家茨威 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们阅读它,首先要关注作者在“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 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对“远离尘嚣,孤零地躺在树荫里”的托尔斯泰墓的赞扬之意,以 及作者的审美倾向;读长城 ,你首先得关注“我”对历史上的“长城”有何评价,对现 实的“长城”又是如何看待的,对未来的“长城”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又持何种态度; 读乡土情结 ,你首先得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赞美之情,关注作者对乡土情结的形成、 发展、表现和升华的看法,关注作者是怎样把写个人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眷

3、 恋融为一体的。这些,其实就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关注作品中的“自我” ,就是关注作品的 主要内容,关注作品内容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所以作品中的“自我”往往就是命题的重点 所在。2000 年的长城是这样,2003 年的乡土情结也是这样。 2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 所谓重点段,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独到见解、独到感受的段落。如话说知音 (参见本 讲“典型试题分析” )的第三、四两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由“知音”故事而引发的独到见解; 知音越多越好,应该求得更多的知音;艺术的追求应坚持不懈,经历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 应轻易放弃。又如乡土情结的第四段,作者将“乡土情结”上升到对民族向心力的高度 来认识。这些都是作

4、者的独到之处,自然也是文章表达的重点。我们说不少考生没有真正读 懂文章,主要是指没有真正读懂这样一些重点段。耐人寻味的是,新世纪以来,凡在重点段 落上出的题,往往是答得比较差的。2000 年如此,2002 年、2003 年也如此。怎样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呢?一是在上下文段的比较中,看作者在该段中抒发了怎样独到的感受,表达了什么新的见解;二是作段内层次分析(有时还要作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分析) ,归纳层意,概括全段的内容要眯。拿乡土情结的第四段来说,作者先花不少笔墨写百余年来许多人离井别乡、谋生异域的情景,这是写一代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写这些干什么?是为了写他们、赞扬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

5、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精神。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那是为了把乡土情结上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解理解到这一步,自然可以认为读懂了,回答相关的试题不会出现大的失误。3注意提高鉴赏能力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测试的重点之一。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固然考鉴赏能力,其他试题也往往兼顾鉴赏。从鉴赏的重点来说,一般包括谋篇布局的技巧全文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所谓“提高” ,就是提高结合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而读的所谓能力。如 2003 年第 22 题的 D 项说:“鸟恋旧林,鱼思

6、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许多考生被“旧典活用” 、 “极富新意”等“动人”词语所迷惑而看不出其错。其实“鸟恋旧林”的比喻,几乎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新意。只要把这一比喻与上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联系起来看,就能发现这个比喻“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 。2000 年长城第 2 题第 2 问:“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 ,原因是什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第六段的结尾是从“由是人们发现”引出来的,转述的是“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就可以作答。可惜我们的许多考生徒知“结合

7、语境”的说法,而不会作“结合”的分析。这一点上确实要“提高” 。二、典型试题分析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话说话说知音知音林 非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

8、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9、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

10、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真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少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主血,

11、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答: 20知音的似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答:(1) (2)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的知音传说进行评论,表现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智音和艰辛

12、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C “我们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写艺的切身体会。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述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形象地表达了知音 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第 1 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 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这是就“知音”的由来出的一道题。题目出在第二段“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 和感激?”一句上。

13、解答本题,先要认准“这”指代的内容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 琴声,怎么解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但关键是对这两句话作出概括。第一句是 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时 这两层意思都要有。自然也不能空泛作答。 第 20 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是:(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 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所谓文化,特指精神财富。知音传说一直在传诵,首段末句说 神往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这是一种精神财富。从吕氏春秋 、 列子 、 乐 府题解到唐代诗歌,诸多“典籍”中

14、都把它们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这也是一笔精 神财富。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整合,就有了答案。 第 21 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是:(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乐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对“知音”的独到感悟为主旨。作者崇敬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尚友 谊,但对俞伯牙因钟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弹 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 、 “美丽动人的乐曲” ,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 “知音” 。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来之不易,怎么解因

15、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至 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话说知音” ,并不是像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 谊,而是借是题发挥,表达自己感情至深的生活经验。读懂这些才能算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从答题来说应关注三、四两段。题目出在第三段“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这一句上,接下去从“依旧要不断地奏出”到“值得怀念和尊重”是“劝慰”的宾语,也就是“劝慰”的内容,而不是“劝慰”的原因。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知音总是越多越好” ,才是说明“劝慰”的一个原因。第四段开头是一个表达递进关系的过渡句,以引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语言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与上一段的倒数第 2 句也是对应的。本文第三、四两段就是前文所说的“重点段” 。为什么要加强对重点段的分析概括,以及怎样分析概括,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第 22 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答案是 A、E。 A 项正确没有疑问。B 项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对“主要内容”的判断,虽然文中用较多 的笔墨叙写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