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8765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171 大小: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三套试题试卷(1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20082008 学年越秀区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学年越秀区高三摸底调研测试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2、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一、本大题 4 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驾驭/与会 栅栏/删除 参加/参差不齐B复辟/媲美 嫔妃/濒危 毒蛇/虚与委蛇C. 古刹/诧异 绚烂/殉职 曾

3、祖/曾经沧海D信笺/翩跹 伫立/贮存 呼吁/长吁短叹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武侠小说紫灵有这样一个情节:“他们这些无所不能而存活在世上的残暴强盗,一个个仰面摔倒在地上,嘴里惨叫了几声,蹬了蹬两腿,结束了他们罪不容诛的一生。他们哪一个人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恶贯满盈?今天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罚不当罪,不过也算是他们死得其所。A无所不能 B罪不容诛 C罚不当罪 D死得其所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为此,必须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即消除体制障碍、推进配套机构改革、加强物质载体建设。B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结果得到

4、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国运动员林丹为此获得了此项比赛的冠军。C为了办好 2010 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的理念。D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去年年底离职,在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日内瓦定居并安度晚年,从而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夙愿。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射窗口定在凌晨。_。火箭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_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

5、邃的夜空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喷射的火焰火焰喷射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A B C D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22 分)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

6、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 1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

7、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 ,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 ,有删节)【注释】险诐(b):不正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顾:不过 B. 请备论其效 备:准备 C. 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D. 悟则明,惧则恭 恭:

8、谦逊有礼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 范睢以无王耻秦以机智勇辩济其忠B 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C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游说炽于列国D 自是世有其人以机智勇辩济其诈7、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 (3 分)、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3 分)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9、 断句和翻译(10 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 】 ”部分断句。 (4 分)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

10、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2)翻译下列句子(6 分)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3 分)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3 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采桑子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 分)(2)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 分)11、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1、 (任选 3 题,多选按前 3 题计分) (6 分)(1)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辛弃疾破阵子 (3)_,凝绝不通声渐歇。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 _, 。 (杜甫登高 )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 题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 2 分)西施亡吴之谜金性尧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

12、。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 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先秦载籍中, 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

13、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 ”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 。 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 ”西子之称,自孟老始。 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 , 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中商量后, “乃

14、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 ”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

15、,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曵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 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 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选自 1998 年 9 月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