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8983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年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纵观 2006 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 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 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 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 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 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 2006 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

2、周密的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 “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 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它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 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旅途一 定会很艰难,很疲惫,他一定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一定会归心似箭。这样 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 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

3、,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 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 二、了解作者,挖掘内涵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列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 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 ,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 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 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 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 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

4、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 2006 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移居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 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中学阶段我们 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 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 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 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

5、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 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诗的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 派。 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 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 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

6、者寄 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 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 “月” “亭”等意象,抒愁写 恨诗常用“流水” “春雨” “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 的常用“竹” “梅” “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 匙。 如 2006 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7、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 ,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些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 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 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

8、江天际流”有异曲同 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四、善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 以命题者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检测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 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如 2006 年高考辽宁卷第二题考查了苏轼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 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鉴赏此诗,首先要注意注解,从中可知这首诗是

9、作者贬官时写的,心情是压抑苦闷的。 然后可以疏通文意: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雨后月光皎洁,一 派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 “莫嫌” ,一个“自爱” ,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通过对比都在“铿然”一 词中表现了出来。因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 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 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 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

10、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 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 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山水田园诗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 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如 2006 年全国卷考查了 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 ,如能弄清诗歌题材,鉴赏便轻而易举。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前 四句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田园生活的画面。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它形成于盛唐, 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11、 如 2006 天津卷考到张籍的凉州词(其一) 。边塞诗往往要写到边塞风光,诗一开 始就写边塞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写河边芦笋蓬勃 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 ,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写一列长长的 骆驼队远远地走过,究竟通向哪里去呢?本应是运载到安西。言外之意是,现在的安西都 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这首词用浓厚 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 烈。画面上的空间辽阔,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时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 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

12、中表现出来。 六、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 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 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 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妙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 设问、反问、夸张、互文、反复、双关、借代等。表现手法有比兴、烘托、象征、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如 2006 年高考江西卷考查了杨万里的三

13、江小渡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 旨: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综观全诗,诗歌围绕着“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 “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 “山溪渡” 、 “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等。 如 2006 年高考湖北卷第二题考查了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结合诗歌可知,韩琮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绿暗” “红稀” “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这不是直接抒情,而 属于间接抒情。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例 如,借助注释的说明,借助语言特色或艺术风格的分析等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 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 法的知识。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 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将会事半功倍,你将会拥有制胜的利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