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725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鼓楼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市鼓楼区 20112011 年中考二模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语文试卷2011.6.(满分(满分 120120 分,含书写分,含书写 3 3 分;时间分;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友情提醒:此卷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请将答案写在答将答案写在答题题卷上。卷上。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25 分)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0 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 (3)山回路转不见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4)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5) ,可以为师矣。(论语 ) (6)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 (7)古诗词的哲理名句, 促人联想,启人心扉。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 ”告 诉我们新事物必将会取代旧事物 ;杜甫的“ ,一览众山小 ”启迪我们勇攀高峰才会有 俯看一切的喜悦;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中“ , ”则蕴含新旧事物交 替的自然理趣。 (8)碧、绿、青,这些色彩往往带给人春意,让人心情愉悦。请写出含有这些色彩的诗句:, 。 (所写诗句为上下句,只要含有其中一种颜色即可。初初三三同同学学在在 “读读书书月月”中中开开展展了了丰丰富富多多彩彩的的阅阅读读活活动动,请请

3、你你参参与与。 【与与书书为为伴伴真真情情感感悟悟 】 美国的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说:“没有书,历史会喑哑,文学会晦( )暗,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 zh( ), 生命会荒芜。 ”阅读就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在伟大的对话中,它陶冶( )我们被嘈杂生活麻木了的性情, jio( )正我们因忙碌奔劳而迷失的方向,丰富我们因机械学习而变得粗拙( )的心灵。读书吧,让书 引领我们飞出井底,看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 hn ( )。让阅读完美我们的生命。2以上是同学们撰写的活动开幕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6 分) 晦( )暗 陶冶( ) 粗拙( ) 停 zh( ) ( )jio 正 浩 hn ( )

4、 【经经典典名名著著含含英英咀咀华华 】 文学名著能够陶冶性情修养,增添人生智慧,丰富情感和想象。吴承恩 A 的西游记带领我们领略天马 行空的想象, 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 B 的一个个妙计丰富着我们的智慧,冰心隽永含蓄的繁星 春水给我们人生 的启迪, 朝花夕拾中的寿镜吾 C 让我们感受到爱国青年的正直倔强, 童年中外祖母 D 的人性光辉给予我们宽 容仁爱的熏陶,奥斯特洛夫斯基用钢铁是怎样炼成激励我们成长3.以上是同学撰写的名著阅读感受。划线文字 中 项的人物错误,应修改为 。( 2 分)4.同学为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设计书本封面,如图所示: (1)根据你对原著内容的了解,我们发现此封面设计有缺陷:

5、封面上只有两个名人,漏掉的人物是 (1 分) (2)如果在名人传封套上印一些妙语佳句作为本书的阅读寄语,下面哪一项项中不适合选用( ) (1 分) A.被称为英雄的,并非以强力称雄的人 ,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B.病痛的折磨,悲惨的遭遇,内心的惶惑,都不能阻止他们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 C.与荣誉相比,方程、公式才是永恒的东西。荣誉使人变得卑微,只有科学真理才是尊贵的。 D.激流一般的生命力,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妙妙词词佳佳句句学学以以致致用用】5.同学们积累了许多有关读书的成语。这些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 分)A.很多同学背英语就 像鹦鹉学舌一样, 完全

6、是不求甚解的强记。B.名著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C.这篇文章空话连篇,毫无意义,叫人读来味同嚼蜡。D.他一天到晚地写作,手不释卷,一写就是几万字。 6.有同学收集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古诗佳句,并将它们分类编辑。(1) )编辑完毕后,同学们发现遗漏了一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 ,请问将其归入 甲、乙、丙中哪一篇比较好?(1 分) 答:归入【 】篇 (2)请给丙篇补上适当的标题: (2 分) 二、阅读。二、阅读。 (43 分)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4 分)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

7、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注释:旧游:指故交。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维扬:即扬州。海西头:指扬州。【乙】雅 趣 篇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杜荀鹤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翁森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慎虚【甲】方 法 篇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韩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丙】 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熊伯伊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翁森7.本诗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其中 联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8、夜郎西”有 异曲同工之妙。 (2 分) 8从听觉角度描绘景物,融情于景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2 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2 分)分) 蒲留仙写书 (清)邹弢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 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坐于上,烟茗 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 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

9、故笔法超绝。【注释】蒲留仙:蒲松龄。左史、龙门: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 ,司马迁生于龙门。 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 罂(y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茗:茶。 淡巴菰:烟草。 下陈芦:地下铺上芦席。 蒇(chn):完成。 9.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的意思。 (4 分) (1)置置行人大道旁( ) (2)必强执与语语( ) (3)必令畅谈乃已已( ) (4)故故笔法超绝( ) 10.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坐于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或奉以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归而粉饰之 辍耕之陇上 D归而粉饰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11用现代汉语翻译

10、下面句子。 (2 分)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12最后一节中“如是二十余年”中“是”具体指上文哪些内容?(3 分)(三)阅读记叙文,回答问题。(三)阅读记叙文,回答问题。 (13 分)分)于先生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 “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 “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

11、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 ”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

12、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 “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

13、。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

14、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注释】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13于先生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三个习惯是什么?(3 分)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4 分)(1)赏析句子妙处。 (2 分)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2)理解句子含义。 (2 分)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15.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3 分)16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着重描写了于先生独具特色的教学,引起作者对于先生的好感,体现他对于先生的喜爱之情。B第节“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一句中“凝视”有“观察”的意思。C第节介绍于先生两个学生的不同人生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潘同学最终落第的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