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245057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1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鼓无声响千年 (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衡阳山清水秀 ,古八景处处繁花 似锦 ,而一个地 方占有三景却绝无仅 有 : 草青桥下 , 石鼓 山上 , 朱陵洞边 , 一 面 千年 “ 石鼓 ” 枕着 涓涓湘水、 蒸水和 耒水孤兀在三江交汇的石 山之上。 “ 石 鼓 ” 无声 , 却忠实记录着衡 阳悠久的历 史与神韵 ; “ 石鼓 ” 无声 , 却赋予了这座 古城特 有的文化底蕴和灵气 ; “ 石鼓 ” 无 声 , 却惊涛拍岸 , 如 雷贯耳 , 响彻干 笠 石鼓山看起来不高,占地面积也 不 大 , 山形如鼓 , 其貌 不扬 , 山上风景 秀丽 , 绿阴如盖 : 山下江流环 带 , 碧波 荡漾 , 既有 “ 一 团山影 江边绿 , 几处

2、灯 光树里红”小家碧玉般 的雅致,也有 “ 郁葱青翠护层荫 ,仙洞危楼半 出林 ; 万户晓烟明夹岸 , 两江流水抱孤岑 ” 大 家闺秀的端庄 ,还 有 “ 三道水 口锁大 江 ” 的王家气势。它左有蒸水 , 右有湘 江 , 前有耒水 , 三江汇合后浩浩荡荡直 奔洞庭。登高望远 , 气象万千 , 孤帆远 影碧空尽 , 唯见湘江天际流 。 徐 霞客赞 它“ 兼具滕王 阁、 黄鹤楼名胜 之优越” , 韩愈、 柳宗元等文学家在此赋诗作记 : “ 红亭枕湘江 , 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 阔, 绿净不可唾” 石鼓 山历史悠久 ,中国的书院文 化 曾在此写下浓墨重彩 的一笔 。早在 唐 、宋时期 ,衡阳的书院

3、文化蔚然成 风 。最盛时南岳七十二峰就 有书院数 十 处, 而衡 阳境 内就有近3 0 处, 其中闻 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 石鼓书院 就坐落在这里。曾国藩感叹道 : “ 天下 之书院 , 楚 为盛 : 楚之书院 , 衡 为盛。” 石鼓书院始 建于唐 元和五年 ( 公 元8 1 0 年 ) ,至今 已有 1 1 0 0 多年历史 , 时衡州名 士李宽 在石鼓 山筑屋 山巅 , 读书其 中, 泛舟 观 山, 不亦 乐乎 , 以至 不 少文人 骚客来 此吟诗作对 , 焚香煮 茶 ; 宋至道三 年( 公元9 9 7 年 ) , 邑人李 土真拓展其 院, 作 为衡 州学者讲学 之 所 ; 景祜 二 年 (

4、 公 元 1 0 3 5 年 ) , 朝 廷赐 额 “ 石鼓书院 ” , 与睢 阳、 白鹿洞 、 岳麓 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经唐、 宋、 元、 明、 清 各朝 , 书院屡经扩建修葺 , 韩愈、 周敦颐 、 朱熹 、 张杖 、 范成 大、 辛弃疾、 文天祥 、 徐 霞客 、 王夫之等接踵至此 , 或讲学授徒 ,或赋诗作记 ,或题壁刻 碑 , 或寻 幽揽胜 , 蔚为; I士 观。我国历史 上著名 的“ 朱 ( 熹 ) 、 张 ( 杖 ) 会讲 ” 在岳 麓 山和石鼓 山上碰撞 出思 想的火花 , 极大活跃 了当时的学术气氛。 书院如丛林 ,来此讲学的历代名 人贤哲颇多 , 造就 的栋梁大家无数

5、。 有 诗为证 : “ 道林三百众 ,书院一千徒 ” 。 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 颐自幼研 习于 此, 西湖白莲盛景便是 爱莲说 的萌 芽。 走进重修一新 的石鼓书院 , 仿佛能 听到“ 之乎者也 ” 的朗 朗书声 , 伸手一 摸 , 似乎便是韩愈、 朱熹 、 曾国藩 、 彭玉 麟等名人骚客留下的痕迹。这里是湖 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之无愧地成 一 为“ 蓝墨水的 上游” 。 遗憾的 是, 鼎盛一 f1 时的学术殿堂 自清代康熙年问 日渐衰 落 , 合江亭、 武侯祠、 大观楼 、 忠节祠等 名胜古迹连同那块“ 石鼓书院” 的 御 |H一 5 6 踏进书院 ,左侧有一高达三米左 右的石雕。 其实

6、, 石鼓山以及石鼓书院 并非因此而名 , 而是古人 以为“ 蒸湘二 水夹岩 , 风浪击石 , 声如鼓 ” , 便命名石 鼓。 据 水经注 记载 : “ 县有石鼓 , 高六 尺 ,湘水所经 ,鼓呜则士有兵革 之事 山体纯石无土 , 故以状得名。” 因 有此载 ,故而引来许多文人墨客观鼓 听鸣, 挥 毫长啸。 晋代零陵太守瘐仲初 观石鼓后 , 云 : “ 鸣石含潜响 , 雷骇震九 天。” 衡 州太守崔鸣鹫也在 重修石鼓 书院碑记 中记到 : “ 东湘水 , 北蒸水 , 潆 洄 澎湃于 石岩 之下 ,隐 隐如鼓 声 也 。” 三国时, 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 身份 , 驻兵临蒸 , 督零 陵、 桂 阳

7、、 长沙三 郡 之师。现在 的人们大概 只能站在武 侯祠 的遗迹前 , 凭借 自己的思维 , 遥想 当年诸葛亮扎营石鼓 ,摇着羽扇在合 江亭下操练水军 , 以定 “ 三分天下 ” 的 盛况 ; 清朝 的“ 中兴名 臣” 曾国 藩 , 又于 石鼓山训练 出剽悍的湘军水师 ,挥 师 东下 ,于南京打败 了已占半壁江山的 太平天国 ; 抗战时期 , 国民革命军第 l 0 军将士和守城民众 为抵御倭寇 ,在此 孤军奋战4 7 昼夜 , 以血 肉之躯 , 筑 就了 名垂后世的“ 抗 战名城 ” 。数次兵革之 变 , 致使石鼓这弹丸之地 几度化 为焦 土 , 遥想 当年烽火狼烟 , 战鼓 震天 , 不 禁

8、让人扼腕长叹 拾级攀登而上 ,展现在面前 的是 一组红楼 、 黛瓦 、 白墙 的仿古建筑 群 , 左边是武侯祠 ,右边是 李忠节公祠 , 中间是大观 楼 , 后面 是合江 亭 , 建筑 中间的空坪 内 , 还 铸有我国春秋 末期 著名思 想家、 政治 家、 教育家、 儒 家创 始 人孔子的雕像 。石鼓书院重修面积 8 0 0 0 平 方米 , 完全仿照清朝鼎盛 时期 的建筑风格 , 房屋选用重檐 飞椽 的木 结构 , 木材选用质地坚韧 的来 自赤道 几 内亚热带雨林的菠萝格红 木料 , 选 用琉璃瓦和江南小青瓦 , 与石鼓 山下 的禹碑亭 、 石拱桥 、 桥 亭、 广场等建筑 相映成趣 。 石

9、鼓 书院 内最 为神 秘 的景 观耍 数 山腰那 不过 l 0 立 方米 的朱陵 后洞 了 , 洞壁 上 曾刻 有许 多首诗 词 , 据说 有上 千首 之多 , 如今难 以辨认 , 洞 中 仅 有一尊铜 像。据 介绍 , 此洞 以前极 为深广 , “ 朱陵洞 内诗干首 ” 曾是衡 阳 八 景之一 , 是市 民通往远隔数十 公里 的南岳衡 山的商道 。但不知何时 , 此 洞被废堵 了。 伫立在大观楼上 ,置身于合江亭 中, 凝视于 朱陵洞内, 去搜寻 千年历史 留下的文化遗存 , 闻闻文化的书香、 石 鼓的声响与历史的墨芳 ,昔 日这片超 凡脱俗的净土如今 已是高楼环绕 , 车 水马龙了。 青草

10、桥头 , 不见 “ 酒百家” 的 盛景 ; 青草桥下 , 也不见停泊的数百条 i J # J 。我们未闻到那击石如鼓的江水 声 ,只听到那远 处渡 口传来悠长的轮 渡汽笛声 。 石鼓书院是一本厚 重的书 ,看似 寂静 ,却处处张扬着迷人的风致和特 殊 的文化魅力, 走近它, 犹如走近炽热 浓烈 的湖 湘文化。衡阳人已经把融入 生命 的这种文化视为灵性之根 、民生 之源、 民族之魂 , 视为人类永远 的生存 智慧。 石鼓 山上 的每一座楼台、 亭阁都 与衡阳的文化精神、 性格风骨、 道德品 格息息相关。这座书院的兴衰似乎与 整 个衡 阳城 的命运 紧紧地联 在 一起 了。2 0 0 7 年 ,

11、衡 阳人重修石鼓书院, 工 程总投资1 2 0 7 万元,其中社会各方捐 款达 1 0 6 8 万元。不少市民怀着 内心最 纯洁 、最无私的境界将一笔笔捐款 奉 献给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支柱 ,因为石 鼓书院不仅仅只是文化 的象征 ,它代 表着衡 阳文化的精神与灵魂。 如今 , 石 鼓书院 已恢复 “ 千年学府 ” 之神 韵 , 并 规划借鉴岳麓书院 的模 式与临近的大 学共兴学院 , 通过讲学等形式 , 一代一 代地传承下来 ,让这个精神殿堂重放 异彩。 传统 文化有着历 久弥新 的魅力 , 品牌载体最能产生神奇效应。石鼓书 院是衡阳人 文尚武、耕读传家的品 牌标志 , 也是衡阳市推进学习型 、

12、 服务 型、创 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 。 2 0 1 0 年 以来,衡阳市委充分挖掘 自身 文化特色 ,依托千年石鼓书院创办 了 “ 石鼓书院大讲坛 ” , 分 为“ 名 家讲 坛” “ 书 院寻道 ” “ 荧屏 纵论 ” “ 报 拾人 文” “ 经典 回眸” 五大板块 。先后邀请 了余 秋雨、 于丹 、 纪连海 、 陈晋、 梁文道、 刘 和平 、 罗援等名 家来衡讲课 , 通过对历 史的深度审视 ,引领大家穿行于湖湘 文化的历鬼长河 , 感悟“ 敢为天下先” 的时代 内涵。 讲课场场听众爆满 , 一票 难求。 “ 石鼓书院大讲坛” 被衡 阳人誉为 自己的“ 百家讲坛” 。 它如一池春水 , 激 发衡 阳讲坛论坛风生水起。湖南环境 生物学院、 衡 阳市中医院、 雁峰区地税 局、 末阳市政府、 衡 阳图书馆分别举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