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44373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 2012 届高考预测试卷语文试题第卷第卷题 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 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 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

2、,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 (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 “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 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 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 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

3、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 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 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 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 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 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 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

4、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 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 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 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 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 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 “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 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

5、“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 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 “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 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 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 “中”则 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 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 中庸曾提出了

6、一个重要思想,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 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 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 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 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 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

7、程序, 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 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用即道” ,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 ,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

8、“中道” ,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 “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 ,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 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 同社会

9、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 人白:“报马来。 ”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 ”王乃 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 场毕矣。 ”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 长班在此。 ”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 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

10、。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 ”又久之,长 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 ”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 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 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 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 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

11、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 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 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 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 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 壁,再有以且夫、 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 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 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12、。床头人醒,宁 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 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 (选自聊斋志异)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 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 B C D 6下列

13、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 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 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 ,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 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 “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 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3 分)(2)炬

14、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 (4 分)(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 分)9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孟子鱼我 所欲也 )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

15、王羲之 兰亭集序 ) (3)莫道不销魂, , 。 (李清照醉 花阴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 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 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 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 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