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4354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01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讲】人教必修人教必修 3 3 第第 8 8 课课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

2、”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 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情景设计 1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而走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湾(w)池养生丧(sng)死无憾 鸡豚

3、(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 (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 ,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

4、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 2介绍作者、作品。介绍作者、作品。 1 1解题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 子的

5、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 前 372 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 强调“民贵君 轻” ,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 (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 ,但同时却 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 惠王,宣传他的政 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 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 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 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

6、列。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 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 德” ,被诸侯 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 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 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

7、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 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 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3文章梳理问答。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 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

8、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 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3 段5 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分析: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 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 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 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

9、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施仁政 孟子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尽心了,但民

10、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

11、,行王道。诵读二、三、四段。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 “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六、教后记:六、教后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检查背诵:二、导入: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

12、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三、分析:三、分析: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不可胜用也 说明:“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理清本段层次。提示:第一层 第 1、2、3 小句 第二层 第 4 句第三层 第 5 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 “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

13、时” , “以时入山林” , “无失其时” , “勿夺其时” 。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 “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请学生朗读。引导当堂背诵。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五、作业: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

14、、虚词。 六、教后记:六、教后记: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一、检查背诵:二、导人: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

15、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请学生朗读。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板书 施仁政 孟子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二。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其民于河东 到 (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无失其时 无通“毋” ,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 ,道路。四、教师小结: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