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23613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山东人民版必修4第12单元教案学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六六 国国 论论 情境导学情境导学【情境】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 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

2、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自主天地自主天地文本导读文本导读1.走近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 、 荀子 、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2.了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 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 认为这和

3、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自读设问自读设问1.本文一共 5 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点拨:本文就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模式来行文的,即“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文章第一段的论证层次和大意是什么?点拨:这一段其实可以看作一篇微型议论文。它的内部结构完全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思路。知识整合知识整合1.字音(1)难读字弊在赂(l)秦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2)多音字(bo) 暴露 ( yn) 燕子暴 燕(p) 暴晒 ( yn) 燕国 (y) 参与 ( wi

4、) 为了与 为( y) 给与 (wi) 行为 2.通假字暴霜露 “暴”通“曝”,冒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若,如果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3.一词多义(1)为以荆卿为计(作为)邯郸为郡(成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军事)(3)故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因此)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4)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得到、获得)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诚不得已 (能够)吾得见事之(应当)(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

5、彼与彼年相若也(和)(6)速 而其归书也必速(迅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7)率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遵循,服从)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率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律,全部)子路率而对曰(轻率)4.虚词(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5.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月,每天、每月。名词作动

6、词能守其士,义不赂秦:义,坚守大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以地事秦:事,侍奉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完,完好地存在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大、小,大的受贿、小的受贿动词作名词盖失强援:援,援助秦以攻取之外:攻,攻取的方法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使退却6.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思厥先祖父 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 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

7、;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后秦击赵者再 再 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 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智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能,能够7.特殊句式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用“非”表否定判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用“也”表判断)被动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用“为所”表被动)洎牧以谗诛。 (意义上的被动句)省

8、略句是故燕虽(为)小国而后亡。 (省略谓语)举(之)以予人。 (省略宾语)(诸侯)奉之弥繁, (强秦)侵之愈急。 (省略主语)(燕国的)刺客不行, (赵国的)良将犹在。(省略定语)倒装句其势弱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秦弱”)固定句式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表示结论或结果,用在分句或句子开头,可译为“因此”“所以”)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向使”表示事后假设,可译为“假设”“如果”)8.文学常识(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

9、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探究干线探究干线内容研读内容研读1.第五段作者连用了“呜呼”和“悲夫”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点拨: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及感情来思考。2.第 5 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 “为了讽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联系北宋实际,结出全文主旨”。想一想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结出”的?点拨:苏洵的“封谋士”“礼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设措施

10、,不过是山东诸侯“不爱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翻版,九国之师的惨败已证明“六国之亡的结局不可逆转,秦亡六国的根本原因不在苏氏的弊在赂秦”,其原因可参看历史课本,这里不涉及。但从中我们看到,苏氏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特别是只着眼于“谋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灭亡之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的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精神应予肯定。技巧品鉴技巧品鉴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

11、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 ,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看来,苏轼、苏辙都是就事论事,那么苏洵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呢?点拨: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当然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借古喻今”上,因为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合作空间合作空间六国论的内容是

12、众人所熟知的。苏询,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散文家,在这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他所采用的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历来为世人所乐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苏询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所体现出来的对历史的诸多误解。难道“六国破灭”真的完全如苏询所说“弊在赂秦”吗? 点拨:历史,必须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苏洵对六国灭亡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人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探讨,观点分歧也较大。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得立足于历史,只有了解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再去探讨,进行客观的分析,观点就会具有了说服力。分层训练分层训练基础训练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暴 (bo)霜露 殆(di)

13、尽B、胜负之数(sh) 思厥(ju)先祖父C、弊在赂(l)秦 为(wi)国者D、洎(j)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n)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攻破)灭之道也B、六国互丧,率(大概)赂秦耶C、思厥先祖父,暴(冒着)霜露,崭荆棘D、至于(表示另提一事)颠覆,理固宜然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举以予人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秦之所大欲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不爱珍器重宝肥

14、饶之地C、或曰:“六国” 或未易重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6、从词的活用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理解品味理解品味(一)课内语段阅读(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课文第 2 段,回答 69 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

15、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6.对下面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也不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相同,与也相同 7.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情况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C、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做以后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颠覆:灭亡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之破亡之故事A、 B、C、 D、9.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