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212645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三首》学案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咏月诗三首咏月诗三首教学案教学案 学习目标: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 学习对月光的 写法。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学习内容: 把酒问月导入:历代写月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2、 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 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 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 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 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

3、无意于 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 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 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 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 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 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 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

4、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 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 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 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 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 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 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 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

5、读来意味 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 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 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 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 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 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

6、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 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 选)。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 “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 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 “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

7、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 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 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 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 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 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

8、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 “破”。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 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 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 有情,“永结无情游”

9、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 最后的结论。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 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 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 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 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 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 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

10、再见。结尾两句, 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作业:背诵课文月夜杜甫学习内容:月夜一、 导入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 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 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 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 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 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 地。后入长安,困顿十

11、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 痛缠身,于 770 年冬死于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 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 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三、品读诗文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

12、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 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 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月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理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理解首联:今

13、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问: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抓住“鄜州、闺中”)引导: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 妻子思自己呢?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问: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明确:借人映己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我们来看颔联,就可理解: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 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 月而“共忆”的往事吗?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

14、久,其中很长一段时间,是与妻子 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 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 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 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 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 子“独看”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 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理解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15、寒。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 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许也感到寒意了吧。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 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理解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诗人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 在什么时候, 战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她 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小结: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 “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

16、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诗 眼:独看 双照“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 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 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 想。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四、 背诵诗文,探究特点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正解: 1.炼字精准。2.艺术构思巧妙。(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 意 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 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 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 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