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187952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 代农 业2 0 1 4年 2 期 生态建设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任 文 雅 铁岭市环境保护科 学研究院 【 摘 要】 文章以铁岭市凡河流域生态村镇现状为基础, 详细调查了生态村镇现状, 查找了生态村镇存在 的主要环境问题 , 提 出了生态村镇建设的思路 与举措 , 以期为其它流域村镇建设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凡河流域 生态村镇思路与举措 一、凡 河流域概 况 凡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境内, 距离铁岭市 白旗 寨乡东滚马岭 4 0公里 。凡河流域包含铁岭县白旗寨 乡 、 鸡冠 山乡 、 大甸 子镇 、 李千户 乡和凡河镇 5个乡 镇 。 还包括经济开发区和银州区部分地区。 共

2、有居 民 约 6万户 , 人 口约 l 5万人。流域面积为 1 1 8 0 5 公 顷, 河长 1 0 2公里 , 在凡河镇药王庙村汇入辽河 。榛子岭 水库是辽河 中游左侧一级支流凡河 上的一座大型水 库 , 是铁岭市的备用水源地 , 控制流域面积 3 6 9平方 公里。对凡河水文具有重要 的调控功能 是下游工农 业生产的一处保障性水源地。 二、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的形势与现状 1 全力打造铁岭县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 铁岭县历史上是辽北农业大县 。 “ 十二五”期间 , 县委 、 县政府从凡河源头开始规划 , 全力打造铁 岭县 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 。 使其成为集历史 、 观光 、 民俗文 化

3、、 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带 , 带动沿途 5 个乡镇 1 0 0余个村走上生态建设和发展 的轨道。 2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已编制完成 铁岭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建设美 丽乡村总体规划 , 共清理生产生活垃圾 l 2 5万立方 米 。 粪堆 5 5 0 0立方米 , 投入资金 1 0 0 0万元 , 农村路 【 基金项 I g l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项 目; 课题编号 : 2 0 1 2 Z X 0 7 5 0 5 - 0 0 1 良好习惯。 因此 , 强化早宣传 、 早动员 、 早落实工作 , 统 一群众思想认识 。在秋浇中实行统收、 统翻 、 联户 、 联 片抢收办法 ,

4、加快秋收 , 促进早浇 ; 全面 、 长久地推广 群管包浇 、 承包包浇等行之有效的秋浇管理办法 ; “ 水 票供水” 、 “ 群管水费” 、 “ 亩次计费” 、 “ 四公开”等管理 制度要逐步规范和完善 : 群众参与用水管理的积极性 越来越高 、 惜水惜费意识越来越强 , 浪费水 的现象基 本杜绝 。 这些对于秋浇有序 、 高效地运行是非常有利 的 。 2 坚持早浇保墒不动摇 坚持早浇保墒 、 秋浇储墒 、 翌年春灌 “ 两年 三步 走 ” 的秋浇保墒制度不动摇 : 坚持“ 总量控制 、 计划管 理 、 指标到渠 、 科学调度 、 均衡受益 、 供够关 口” 的秋浇 基本原则不动摇 ; 处理

5、好“ 三秋” 矛盾 , 坚持秋收秋翻 必须服从于秋浇的原则不动摇。促使群众早浇保墒 、 调整种植结构 。 3 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区域化种植 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 ,结合灌域土地盐碱化重、 引水不便等实际 , 坚持“ 早浇 、 节水 、 保墒 、 联合调度 、 开源节流” 的原则 推进秋浇保墒 、 倒茬轮作 、 结构优 化 、 区域种植 。2 0 1 0年底 , 乌拉特前旗人 民政府已与 各镇签订了在黄灌区内推行区域化种植责任状 , 要求 各镇至少安排 1万亩成熟期基本一致的夏 田或秋 田 作物为主的区域化连片种植 , 并在长济 、 塔布灌域试 行 1 O万亩节水示范区 。 区域化种植有利于尽早

6、秋浇 、 节约灌水。以后秋浇便可以按 时放 口, 调度调节更具 操作性 。 4 逐步推行联合调度方法 改进以往秋浇调度方法 ,逐步推行联合调度 , 做 到统筹安排和综合考虑 。即: 秋浇与翌年春灌统筹安 排 , 秋浇安排 约 1 0 预 留干地 , 由来年春灌解决。1 1 月 3日前用水与 1 1 月 3日后用水统筹安排 ,计划秋 浇 的面积 。 8 5 安排在 1 1 月 3日前完成 , 1 5 安排在 1 1 月 3日后完成。秋浇充分考虑干渠之间、 直口渠之间 调节以及输水能力不足、 长渠高地多的渠道调节 , 前 山 套 内的调节 。 调度上做到秋浇水量 、 秋浇面积 、 预留干 地 同步

7、进行。这样调度对推动早浇、 淋盐 、 保墒 、 减少 用水定额 、 科学预留干地等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 75 生态建设 现代农业 2 0 1 4年 2期 边 、 河边 、 村边可视范围内已无垃圾 , 全县在建两个大 型标准化垃圾处理厂 , l 5个乡镇成立 了专门环 境卫 生管理机构 , 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处理。 截止 目前 , 铁岭 县共有 1 个省级生态镇 , 2个市级生态镇。懿路村、 江 河泡村 、 南高强村 、 当铺屯村 、 白沙村 、 二台子村 、 熊官 屯村 、 歪石新村等 8 个村为省级生态村 , 上石碑 山村、 岱海寨村等 2 O个村为市级生态村 ,其余各村正在努 力开展市级生

8、态村的创建工作。 规划到 2 0 1 5年 , 铁岭 县 2 1 6个行政村中 8 0 的村屯将达到市级生态村标 准 。 3 大力打造生态产业 白旗寨乡 自身开展森林保护和林下开发 , 如林蛙 养殖 、 山野菜种植等。大甸子镇当铺屯村靠生态环境 改善和特色餐饮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村。 李 千户镇康庄村则引导农民发展草坪种植 , 成为草坪专 业村。 李千户镇 的贡榛 、 大甸子镇的寒富苹果 、 熊官屯 镇的葡萄都成为当地优势特产。 三、 凡河流域生态村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们对生态村镇建设的意识 尚需提高 建设生态村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全面实现 小康社会 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9、 群众是生态村镇建设 的主体 处在生态村镇建设 的第一线 , 他们 的认识程 度 、 主动性 、 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建设生态村镇十分 重要 , 但是 目前 , 在一部分群众中存在对保护生态环 境认 识 不够 的现 象 。 2 凡河上游流域大甸子乡、 鸡冠 山乡、 白旗寨 乡、 李千户乡养殖业 比较发达 , 畜禽粪便和污水不经处理 直排对环境影响较大。 3 创建文明生态村镇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各级政府虽在污水 、 垃圾处理 、 粪便处理 、 水土保 持方面有诸多投入,但与 目前实际需要仍显不足 , 河 流保护 、 乡村道路 、 垃圾处理 、 宣传教育 、 改厕 、 改圈 、 改水等方面仍然需要大

10、量的资金。 对先进生态村镇缺 乏奖励 。 影响了基层建设生态村镇的积极性。 4 生态村镇建设的管理考评机制需要加强 由于没有建立健全长效 的管理机制和考评办法 , 使得基层创建生态村镇 的氛围不浓 , 没有形成齐抓共 管 、 联刨共建的良好态势 , 影响了生态村镇 的建设和 发 展 。 四、 生态村镇建设思路与举措 1 认真 实施 铁岭 县生 态县建 设总 体规 划 ( 2 0 1 1 - 2 0 2 0 ) , 严格按规划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 建设更 多的生态村镇以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 的轨道 。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基层群众创建生态村镇 的 意识 7 6 各级

11、党委和政府要带头提高认识 , 加大宣传教育 力度, 努力转变群众思想 , 进一步加强群众对创建生 态村镇 的认识, 努力做到“ 四个讲清楚” , 即: 把开展生 态村镇创建活动的 目的意义讲清楚,把创建内容 、 途 径 、 方法讲清楚, 把农 民群众创建活动中的责任和义 务讲清楚,把各级各部 门的帮建政策讲清楚 , 引导农 村广大群众逐渐养成讲文明、 讲科学 、 改陋习 、 树新风 的 良好 习惯 3 多方面 、 多层次、 多渠道筹措资金 增加生态村镇投入 ,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 、 多渠道 的创建生态村镇的投资机制。坚持以国家、 集体和个 人投资相结合的原则 , 大力争取 国家扶持资金 、 林

12、业 建设资金 、 生态建设 资金 、 农业开发资金和财政 扶持 等多方面资金的投入。 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督查制度 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人手 , 促进生态村镇管理 规范化 、 制度化。 全面落实生态村镇建设责任 建立健 全生态村镇督查 制度 , 定期督查 , 表彰先进 , 鞭 策后 进 , 实行责任追究 , 并将生态村镇创建纳入政府 目标 绩效考核体系。 5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增加农 民收入是生态村镇建 设 的重要内容 , 关系到每个农 户的切身利益。乡镇政 府应把生态村镇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 、 改善生态环境 紧密 的结合起来 , 推广先进典型, 引导全县

13、农民充分 利用 自然优势 , 发展生态农业 , 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化 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进程。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乡村空间结构 , 创造 良好的农村发展环 境 , 彻底整治“ 脏 、 乱 、 差” 现象。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 , 从治理农村环境 “ 脏 、 乱 、 差” 人手 , 努力做好 农村“ 五改一化二处置” ( 改水、 改厕 、 改路 、 改电 、 改善 乡村集镇居住条件 、 集镇绿化 、 处置生活污水和处置 生活垃圾 ) 工作 , 重点完成农村人 口聚集 区域的污水 管网、 污水处理设施 、 垃圾转运站和主要街道 、 集贸市 场的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 运配套设施 , 形成以“ 户分拣、 村收集 、 镇转运 、 县集 中 处理” 模式为核心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 系 提高农 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参考文献: 【 1 】 倪茜, 师立德 , 论 生态文化与村镇规 划的可持续发 展 , 安徽农业科学, 2 0 0 9年 【 2 】 吕兴娜 , 铁 岭 市农 村 环保 工 作现 状及 应 对 措施 , 现 代 农业 2 0 0 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