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6448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板块:说教材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 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 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 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 ,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 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

2、的准备、思考时间, 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 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 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 ,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 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

3、首诗歌,学 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 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 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 ;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 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4、(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 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 、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 参与、创造。(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 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设置小组学习活动

5、: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 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 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 12 年北征乌桓 ,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 袁谭,平高

6、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

7、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 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 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8、悬”是怎样 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 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 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 温煦的气息,春

9、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 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 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 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 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 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

10、情 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 ,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 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 ,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 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 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

11、 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 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 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 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

12、因是初春,故 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 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 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 ”、“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 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 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 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

13、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 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 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

14、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 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 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 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 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 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

15、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 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 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 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 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