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4225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物理八下16.3《比热容》WORD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热容比热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一、教材依据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二、设计思想二、设计思想“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

2、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

3、”,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难点:比热容的概念。五、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材料: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

4、200ml)、试管 2 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教 师师 活活 动动学学 生生 活活 动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1、创设情 境提出问题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展示问题:清晨起床后,我想吃完方便 面后再去学校,暧瓶中又无热水,但时 间已经不多了,我是烧开半壶水来煮方 便面呢?还是烧开一壶水煮方便面?再问:若现在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 选择哪种水呢?那么: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 因素有关?(教师对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的学生提出表扬。)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水的质量 越大,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 量就越多,所以烧水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5、学生议论纷纷,都 选择烧开半壶水。生齐答:用温水。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分析:相同条件下,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 半壶水用的时间长; 将一壶凉水烧开比 把温水烧开所用时 间长,所以。从学生熟悉 的日常生活 现象入手进 行教学,使 学生坚信物 理来源于生 活,物理就 在自己身边, 激发学生求 知欲。2、猜想与 假设3、设计实 验二、新课教学二、新课教学1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 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 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 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师选择几种典型的猜想板书到黑板上。 为了弄清这其中的奥秘,可以用

6、实验来 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水和食用油 来模拟这样的环境:实验中是不是直接 让水和食用油吸热或放热就可以呢?要 不要有条件的限制?(学生先讨论,教 师再总结并用课件展示方案,提示: (1)可用两支试管,一支装水,一支装 食用油悬挂在烧杯中的水中用水浴的方 式加热,可使加热条件相同,易于观察 记录实验数据。(2)可用甘油注射器, 根据水和食用油的密度算出当水和食用 油质量相等时的体积比来加入试管中等 质量的水和食用油。)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 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 比较温度的变化。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 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

7、生议论纷纷。提出 各种猜想。学生讨论交流,运 用控制变量法设计 实验。生甲:要取相同的 质量,用相同的加 热装置。生乙:实验中还要 注意记录加热时间 和温度。生丙:实验中各小 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作好配合。生丁:实验前还要 设计好记录数据的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的能 力是物理新 课标的要求, 让学生先经 过自己的独 立思考,充 分发挥自己 的能力,然 后经过同学 间的交流评 估,互助提 高,最终找 到最佳的实 验方案。培 养学生取长 补短,虚心 求教,互助 合作的意识。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表格。生戊:4、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 “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 1:质量

8、相等的水和食用油, 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 的快。实验结论 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 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 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 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 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 温度变化的关系。学生进行实验。其 中一半小组用方案 一。另一半小组用 方案二。学生将总结得到的 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在组长板书的同时, 其它成员继续进行 实验,并记录实验 现象。教师要参与 到学生实验 中去,与学 生一起动手 并适当指导, 使学生的分 工与合作能 达到最合理, 最后选几组 数据投影在 屏幕上,让 实验小组成 员分析,

9、培 养学生严谨 的科学态度, 良好的合作 能力。5、分析论 证总结提炼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 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 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 油的温度变化快(下降的多)。(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 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学生分析数据,归 纳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 数据,归纳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意 识和分析归 纳的能力。让学生参与(放出的热量少)。2 2、比热容、比热容展示问题:请同学们尝试得出探究结论, 并分析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的概念。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降低)1所吸收的热量,叫

10、做这种物 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在国际单位制 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 符号为:J/(),读做:焦每千 克摄氏度。(板书比热容概念和单位)分析一些常见的物质的比热容(见教材 132 页小资料),在表中你有哪些发现?学生给出比热容的 定义。学生自主学习“小 资料”概念的建构 过程,领会 科学研究的 方法:控制 变量法。培养学生从 表格、图片、 实物等方面 获取有用信 息,分析处 理信息,得 出结论的能 力。6、走进社 会拓展升华3 3、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课件展示问题:1、课本 “想想议议”。2、基础: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 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学生逐一讨论分析 解答

11、。(教师点评 总结)新课标要求: “从物理走 向社会”, 只有将所学 的知识加以 运用,才能 使其变成自 己的东西, 所以要让学 生以社会生 活中的问题 为载体,施 展自己的才 华,培养学 生运用所学小结本课2?C,而夏天将降低 2?C?3、深化: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4、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 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 善这一现象的建议。5、升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 我们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环境带来 了负面影响。我们面对环境污染能做些 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结要包括知识上 的收获、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合作交流 上的收获)。学生小结新课知识为人类 服务的意识。7

12、、教学反 馈课后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 3、4 题学生课下做作业检查学生学 习情况,培 养学生解题 能力。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

13、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美丽的大海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纵观本节课的设计,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