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1770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平面》word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将在前一章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础上,以长方体为载体,使学生在直 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大量图形的观察、实 验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 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用来解 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本章主要内容:2.1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 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2.1 节的核心是空间中直线

2、和平面间的位置关系. 从知识结构上看,在平面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由易到难顺序研究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本章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公理化的思想、空间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2 和 2.3 节内容的编写是以“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及 其性质为主线展开,依次讨论直线和平面平行、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直线和平 面垂直、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和“垂直”在定义和描述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中起 着重要作用.在本章它集中体现在:空间中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空间中垂直关系之间的转 化以及空间中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3、本章教学时间约需 12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1.1平面约 1 课时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约 1 课时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约 1 课时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约 1 课时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约 1 课时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约 1 课时2.2.2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约 1 课时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约 1 课时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约 1 课时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约 1 课时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约 1 课时本章复习约 1 课时2.1 空间点、直线、平

4、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 平面平面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平面是最基本的几何概念,教科书以课桌面、黑板面、海平面等为例,对它只是加以描述 而不定义.立体几何中的平面又不同于上面的例子,是上面例子的抽象和概括,它的特征是无 限延展性.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平面,教材重点介绍了平面的基本性质,即教科书中的三个公理, 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另外,本节还应充分展现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与翻译,特别注意图形语言 与符号语言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

5、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与翻译,利用三个公理证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安排1 课时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思路思路 1.(情境导入)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如来佛对孙悟空说:“你一个跟头虽有十万八千里, 但不会跑出我的手掌心”.结果孙悟空真没有跑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6、,孙悟空可以看作是一个 点,他的运动成为一条直线,大家说如来佛的手掌像什么?对,像一个平面,今天我们开 始认识数学中的平面. 思路思路 2.(事例导入) 观察长方体(图 1) ,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顶点、棱所在的直线,以及侧面、底面之间的 关系吗?图 1长方体由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围成.有些面是平行的,有些面是相交的;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平行,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相交;每条棱所在的直线都可以看成是 某个面内的直线等等.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本节我们将讨论这 个问题.(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怎样理解平面这一最基本的几何概念;

7、 平面的画法与表示方法; 如何描述点与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有一个公共点,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至少有几个公共点才能 判断直线在平面内?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几个点能确定一个平面?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请画图表示; 描述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常用几种语言? 自己总结三个公理的有关内容. 活动:活动:让学生先思考或讨论,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 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如下: 回忆我们学过的最基本的概念(原始概念) ,如点、直线、集合等. 我们的桌面看起来像什么图形?表示平

8、面和表示点、直线一样,通常用英文字母或 希腊字母表示. 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点在平面内和点在平面外. 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几个点?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门由几个点确定. 两个平面不可能仅有一个公共点,因为平面有无限延展性. 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平面的基本性质小结. 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平面与我们学过的点、直线、集合等概念一样都是最基本的概念(不加 定义的原始概念) ,只能通过对它描述加以理解,可以用它定义其他概念,不能用其他概念 来定义它,因为它是不加定义的.平面的基本特征是无限延展性,很像如来佛的手掌(吴承 恩的立体几何一定不错). 我们的桌面看起来像平行四边形,因此平面通常画成平

9、行四边形,有些时候我们也 可以用圆或三角形等图形来表示平面,如图 2.平行四边形的锐角通常画成 45,且横边长 等于其邻边长的 2 倍.如果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遮挡住,为了增强它的立体感,我们常把 它遮挡的部分用虚线画出来,如图 3.图 2 图 3平面的表示法有如下几种:(1)在一个希腊字母 、 的前面加“平面”二字,如平 面 、平面 、平面 等,且字母通常写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内(图 4);(2)用平行四 边形的四个字母表示,如平面 ABCD(图 5) ;(3)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的 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AC(图 5).图 4 图 5 下面我们总结点与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下表:

10、点 A 在直线 a 上(或直线 a 经过点 A)Aa点 A 在直线 a 外(或直线 a 不经过点 A)Aa点 A 在平面 内(或平面 经过点 A)A点 A 在平面 外(或平面 不经过点 A)A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直线上有一个点在平面内,直线没有全部落在平面内(图 7),直线上有两个点在平面 内,则直线全部落在平面内.例如用直尺紧贴着玻璃黑板,则直尺落在平面内. 公理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 平面内. 这是用文字语言描述,我们也可以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图 6)描述.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平面.从运动的观点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从而 可

11、以把直线、平面看成是点的集合,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用文字和图形表示外,还可 借用集合中的符号语言来表示.规定直线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点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而平面则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公理 1 也可以用符号 语言表示: 若 Aa,Ba,且 A,B,则 a.图 6 图 7 请同学们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相交. 若 Aa,Ba,且 A,B,则 a.如图(图 7).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 的平板仪等等.上述事实和类似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下面的公理. 公理公理 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

12、平面. 如图(图 8).图 8 公理 2 刻画了平面特有的性质,它是确定一个平面位置的依据之一.我们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那么平面是不是只有平行四边形这么个范围呢? 不是,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直线是可以落在平面内的,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如 果平面是有限的,那么无限延伸的直线又怎么能在有限的平面内呢?所以平面具有无 限延展的特征. 现在我们根据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来观察一个现象(课件演示给学生看). 问:两个平面会不会只有一个公共点?不会,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应当有很多公 共点.正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所以有一个公共点,必有无数个公共点.那么这无数个公共 点在什么位置呢?可见,这无数个公共点

13、在一条直线上.这说明,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此时,就说两平面相交,交线就是公共点的集合,这就是公理公理 3.如图(图 9) ,用符号语言 表示为:P,且 P=l,且 Pl.图 9公理 3 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一定相交, 且其交线一定过这个公共点.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必定还有另 外一个公共点,只要找出这两个平面的两个公共点,就找出了它们的交线.由此看出公理 3 不仅给出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还告诉我们所有交点在同一条直线 上,并给出了找这条交线的方法. 描述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常用

14、3 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平面的基本性质”小结: 名称作用公理 1判定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 2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公理 3两平面相交的依据(三)应用示例(三)应用示例 思路思路 1 例 1 如图 10,用符号语言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10 活动:活动: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再写出(最好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写的正确的答案).教师 在学生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评价. 解:解:在(1)中,=l,a=A,a=B. 在(2)中,=l,a,b,al=P,bl=P.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画图表示下列由集合符号给出的关系:(1)A,B,Al,Bl;(2)a,b,

15、ac,bc=P,=c. 解:解:如图 11.图 112.根据下列条件,画出图形. (1)平面 平面 =l,直线 AB,ABl,EAB,直线 EF=F,Fl; (2)平面 平面 =a,ABC 的三个顶点满足条件:Aa,B,Ba,C,Ca. 答案:答案:如图 12.图 12 点评:点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是本节的重点,主要有两种题型: (1)根据图形,先判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然后用符号表示出来. (2)根据符号,想象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然后用图形表示出来.例 2 已知直线 a 和直线 b 相交于点 A.求证:过直线 a 和直线 b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图 13 证明:证明:如图 13,点 A 是直线 a 和直线 b 的交点,在 a 上取一点 B,b 上取一点 C, 根据公理 2 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A、B、C 有一个平面 , 因为 A、B 在平面 内,根据公理 1,直线 a 在平面 内, 同理直线 b 在平面 内,即平面 是经过直线 a 和直线 b 的平面. 又因为 A、B 在 a 上,A、C 在 b 上,所以经过直线 a 和直线 b 的平面一定经过点 A、B、C. 于是根据公理 2,经过不共线的三点 A、B、C 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所以经过直线 a 和直线 b 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