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首倡徐州小康社会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143120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4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首倡徐州小康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首倡徐州小康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首倡徐州小康社会(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4HISTORICAL CITY徐 州 地 理文 史 折 枝2017 年 5 月 5 日 星期五 编辑 | 李 璐 校对 | 杨庆宇连线时空 深读徐州 文化 地理每周五出版 电话:15996931006 邮箱:苏轼知徐州,是 “ 改知”,他原来接到的诏令是任 命为河中府的知府,而且已经走在赴任的路上。 熙宁 十年二月十二日,方得知改差徐州。 4 月 21 日到任。 苏轼对改知徐州,是高兴的。 因为苏轼关注徐州的特 殊地理位置。 宋时,徐州属京东东路,为汴京门户。 苏 轼对此自然知晓。 这种知晓决非耳闻而已。 到任徐州 次年,苏轼自己说: “ 及移守徐州,览观山川之形势,察 其风俗之所上,而考

2、之于载籍”,在此基础上,他深感 徐州为襟要之地。 苏轼平日的游山赏水、 与各阶层的人士频频接 触,绝不是什么闲情逸致,而是在实地巡视、体察民 风。游云龙山, “ 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 里,西走梁、宋。”考察百步洪、吕梁洪,知 “ 其城三面阻 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登戏马台,知 “ 若用武之 世,屯干人其上,聚櫑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 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 熙宁十年八月的抗洪中, 在水情严峻的城南,苏 轼修筑了一条长堤, “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堤刚 刚完成,大水袭来,被堤阻挡,全城安定。 这便是最早 的苏堤。有人疑问,修长堤为何首

3、起戏马台?审视徐州 地图可知,从云龙山、土山、延至戏马台,是高埠的山 脊,过了戏马台至南门则是平地。洪水欲来,不可能翻 越高埠的山脊, 而戏马台北的平地最易成为过洪走 廊。 苏轼多次登临戏马台,自然明白。 那么,修筑长堤取土何处? 人所不知。 取南门前, 取城内,皆不可。 苏轼一篇文章透露了这个秘密: 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 者。 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 城里有十五个大坑,可谓取土太多,挖掘过深。形 成许多遗患,小小彭城不能再挖了,须到城外寻地。于 是经过勘察,选定亚父冢之东,即土山东取土,在那儿 取土,一则就近,亦可以加深地势以便蓄水,一举两 得。

4、由此我们可知,现在沙家汪、莲花井一带,地方低 洼,有大片水坑,其历史原因,当与当年苏轼取土抗洪 有关,这处地方应当属于新发现的苏轼抗洪遗迹。 抗洪次年,苏轼修建一座黄楼,来纪念抗洪的胜 利。确实是需要纪念,史料记载,徐州人也是齐心支持 的, “ 相劝成之”。 对苏轼来说,徐州抗洪斗争胜利,是 他生命中与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最惊心动魄、刻骨 铭心的一次。 查阅苏轼年谱,前也没有,后也没有。 有 史家评论,当世苏轼,在徐州之前,是以文闻世,诗文 之名冠京城,人多慕而求之,而徐州抗洪的胜利,则是 苏轼以事闻世。 洪水面前,指挥若定,明劝禁盗,拯溺 疗疾,大灾而病疫不行, “ 水至而民不恐,水大至而民

5、 不溃,水既去而民益亲”,苏轼以自己的政绩,刷新了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起勤政爱民、誓死成就的 一尊雕像。神宗皇帝且欣然嘉奖,所以筑楼属于必然。 斯楼为何称为黄楼? 人们说这来自五行之说。 其 实不知,这是苏轼受徐州风俗的启发。 大水围城的日 子里,苏轼给吕梁仲伯达的诗里说,本来邀请你来对 饮,可现在不行了: “ 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 花。”意思说徐州城正在被洪水包围,船家戴着黄帽驾 驶船只正忙碌来往抗洪,哪有时间端酒杯啊。 在 “ 黄 帽”一词下,苏轼特意自注: “ 舟人黄帽,土胜水也。”这 些船家头戴黄帽出没风浪里,必是黄河岸边徐州人特 有的风俗。 现在这些风俗早已消失了,是苏

6、轼给我们 留下了记载。 苏轼目睹这情形,立即悟道:黄代表土, 土可以扛水,船家戴黄帽驶船,徐州这风俗太好了。我 修的这座楼,定要取名黄楼,永远镇住水患。 是啊,徐 州的风俗启发了苏轼、造就了黄楼的诞生。 苏轼果真要修建黄楼了,但他先拆除了项羽的霸 王厅。 人们根据苏轼在一首诗的自注,对此猜测评说 纷纭,不知苏轼另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清楚,是苏轼书 写在苏辙 黄楼赋后的,可以帮助我们释疑: 子城之东门,当水之冲,府库在焉,而地狭不可以 为瓮城。 乃大筑其门,护以砖石。 府有废厅事,俗传项 籍所作,而非也。 恶其淫名无实,毁之,取其材为黄楼 东门之上。 苏轼认为这 “ 废厅事”属项羽所修,是 “ 俗

7、传”、是 “ 淫名”,假的,不符合实际,即不是项羽所建,而且已 经败废,不能使用,所以拆除,材料用来修建黄楼。 至 于苏轼的判断依据,不得而知。 而这 “ 废厅事”究竟是 否为项羽所建, “ 俗传”是否为实, “ 废厅事”废得状况如何,也不得而知。 我们藉此只是明白苏轼拆除霸王 厅的真正原因罢了。 徐州还有几处文物古迹, 苏轼当年因“ 百役毛 起”,差务繁杂,没有来得及处置。 如王陵母墓、亚父 冢、刘向墓、开元寺、楚王陵、百步洪等。这些古迹苏轼 皆一一考察,留下他的足迹。 王陵母墓在徐州城南,刘向墓在城北,苏轼特地 去察看;只见荒草萋萋,没有碑碣,更没有祠堂。 此事 许多年后,苏轼仍不忘记,他

8、托人转告徐州知州孙莘 老: “ 徐州城外有王陵母、刘子政二坟,向欲为作祠堂, 竟不暇,此为遗恨。 近以告莘老不知有意作否? 若果 作,当有记文。莘老若不自作者,足下当为作也。”要立 祠堂,还须有记文,记文还落实好作者。 何等关注、何 等深情!后杨绘知徐州,苏轼再次催促这件事情,并说 这是件好事啊。 开元寺即铁佛寺,在徐州城外东南泗水边,唐时 所建,为徐州著名古寺庙。寺前河上有座石桥,为僧人 香客进出必经之路。苏轼知徐州时,曾去寻访。发现石 桥已经损坏,颇是危险,于是拨款重修石桥、整饰寺 庙,工程由开元寺主持法明负责。 石桥的重修是件善 举。但工程未竣,苏轼即被调任湖州。此处经常遭遇洪 水,苏轼

9、离开徐州数年后,石桥果又被水冲坏,但此时 他已被贬绌黄州,既无财力更无权力了,个中疚愧。连 连给主持法明写几封信, 赞扬法明主持开元寺的功 绩,也流露出 “ 何时复相会”的期盼。又过两年,元丰八 年正月,苏轼奉命赴汝州,途经宿州,进入徐州境地, 徐州之情油然而生,再次提笔给法明主持写信,诉说 离别徐州多年,但对徐州父老一直是 “ 怀想不忘”: 奉别累年,舟过境上,怀想不忘。 远蒙遣人致书, 且知法体安稳,感慰兼至。 咫尺无由往见,惟万万自 爱,慰此驰系。 苏轼顿首。 尺素虽短,情谊绵长。 路经徐州,近在咫尺,却不 能相见,苏轼在顿首啊,不只是面对法明,不只是面对 开元寺,而是对彭城大邦!法明信

10、的内容我们不知道, 但可以推测,必定是在叙及开元寺状况后,恳请苏轼 北上途中再访徐州,以增佛光。 苏轼以罪臣之身不得 成行, “ 咫尺无由相见” 的情愫与怅然充溢在字里行 间。 也就是这次,苏轼途径宿州时,长子苏迈,与宿州 故友石氏之女结亲,并择地而居,于泗水之阴,田林佳 饶,高阜之地,置田立业,形成了苏家湖这一支苏氏后 裔,繁衍至今。 苏轼后来也曾到过此地。 苏轼曾在 上皇帝书中说徐州: “ 地宜宿麦,一熟 而饱数岁”, “ 彭城佳山水,鱼蟹佯江湖”。 彭城地处黄 淮平原,物产丰饶,这又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何况 又有利国之铁、白土之煤,徐州实为不可等闲之地。他 进一步不庸置疑地指出: “

11、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 诸郡安危所寄也。”加之徐州又改属京东西路,两路合 一, “ 足以为徐之重”,地位倍加紧要。如果 “ 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 ”徐州安定,则京师没有后顾之忧啊。 于 是这是他亲历、亲闻所得的结论。 这又点明了徐州对 于京师在政治上的休戚相关的作用。 苏轼对徐州地理位置的这种认识和结论,不是什 么一时之论,而已经在头脑里积淀形成了一种鲜明的 理念。当他在徐州任上时,好友宋寺丞来函慰问,苏轼 回信中说: “ 彭城自汉以来,号为重地”,我不敢有片刻 的闲暇; 给宰相副使章子厚信里强调: “ 徐州南北襟 要,自昔用武之地”;许多年后,苏轼在京师,杨绘要做 徐州知府,他奉命制敕时

12、,特地交代杨绘: “ 彭城大邦,吾股肱郡。 政成民悦,朕不汝忘。 ” 彭城大邦! 这是苏轼给予徐州的推崇与嘉誉! 是 前人所未言及的评论。 这无疑说明,已经离开徐州的 苏轼,心中依然挂念徐州的发展与安定。 大邦者,大的重要的州郡或都会。股肱者,指拱卫 京师的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要地。这是苏轼代朝廷谕示 杨绘:徐州属于大邦之郡,国家的股肱之地,地位十分 显要,你去做知府,不可以掉以轻心。 必须勤政爱民, 做出政绩,百业兴旺,百姓欢悦,如此皇帝不会忘记你 的。 这是出自苏轼之笔下,颁自朝廷之诏令的评论! 苏轼在徐州经常唠叨说, “ 河失故道, 遗患于东 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之所以如此,正因为

13、徐 州是南北襟要的大邦,大邦之水患,决非一郡之患,因 此,苏轼一再呼吁警惕水灾,一再乞秉皇上拨款兴修 石岸,一再祈愿神灵庇护彭城风调雨顺,如此,徐州则 免于灾乱,年年丰稔,人民 “ 安集流亡,尽复平时之 业”,即家家不再逃荒流徙,人人有工作可做,那么徐 州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对这种好日子,苏轼提出 了一个规划: “ 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 “ 民犹小康”,这是徐州历史上小康生活的最初的 憧憬、最早的描述。 没有水患战争,没有流离失所,有 的是丰衣足食,有的是安居乐业,这两无两有,就是苏 轼心目中心的小康,也是他给徐州人描绘、希望实现 的小康美景。 有人说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 诗经里,

14、“ 民亦劳 止,汔可小康”,那是说终日辛劳,希望过上小康日子。 小康出现在西汉 礼记中,那也只是论述一种社会模 式。首次把小康与徐州百姓生存联系起来的,是苏轼, 是约千年前的 “ 市长”苏轼。 我们感谢苏轼,尽管他仅 仅做了 23 个月的知州, 没有能够实现美好的小康目 标,但他付出了辛劳,他的描述给徐州人带来了鼓舞 和梦想。 苏轼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徐州。 苏轼最大的遗 憾,则是卜居徐州的意愿没有实现。 有人说苏轼打算 卜居的地方不止一处,是的,但卜居徐州是与其他不 同的。 离开徐州后苏轼所要卜居的一些地方,其时或 是流徙之中,或是穷困之中。而在徐州则是初展宏图、 得到皇帝嘉奖、政名远播的时候

15、,他认为徐州是京东 襟要、国之大邦,正是履行给皇帝的 谢上书中说的 “ 信道直前,曾无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谁为先后之容” 的誓言,处在 “ 奋厉有当世志”的盛年。 苏轼没有如愿,苏轼走了,但是,我们可以告慰这 位老市长:今天,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变成现实。近几 年来,徐州经济总量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主要 经济指标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那样,徐州 市就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徐州地区在江苏实现小 康,意义非凡,不仅成为苏北的领头羊,成为苏北地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而且对全省实现小康也 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点,苏轼亦曾经预见到。他用宋人 的语言说:神灵 “ 非独永庇彭城一方之民,殆将追

16、继普 光千劫之化”。 普光者,是唐玄奘的上首弟子,佛坛大 师。彭城大邦实现祥瑞无灾,即可以使佛光泽被天下, 国家强盛,黎民幸福。 然而,徐州人说苏轼并没有离开徐州,苏轼的行 迹、政绩、诗韵,永远留驻徐州、泽被彭城。 今日,诸多 胜迹修葺一新,吟诵苏轼之声弥山漫水,人们赞叹:彭 城大邦,历难弥刚。伟哉斯民,礼义文章。崛起淮海,横 贯连疆。 欲飞欲振,华夏荣光。 人们思念苏轼, 常常在黄楼上呼唤: “ 登楼一长 啸,使君永在哉! ”苏轼首倡徐州小康社会文 + 图 | 李世明今年是苏轼诞辰 980 周年, 我们一直 在纪念苏轼, 朗诵他 的诗词, 寻访他的行 迹,怀念他的政绩。苏 轼尽管在徐州任知州 时间仅两年,但是,他 给徐州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 他离开徐 州后, 在京城、 在外 地,多次提及到徐州, 尤其是他首次提及徐 州是 “ 彭城大邦,吾股 肱郡”,表达了对徐州 深深的怀念。 谨以此 文,献给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