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38564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6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經【佛觀無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具戒。二者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進勇猛故。阿彌陀如。與觀世音大勢至。無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菩薩。讚歎者。勸進其心。者已。歡喜踊躍。自其身乘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

2、國已。佛色身眾相具足。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演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事佛。遍十方界。於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百千陀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疏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辯。後結。即有其十二。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疏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辯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經【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往生。】 疏三從有眾生下。至即往生已。正明總舉有生之。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 經【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疏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

3、已。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還自答前三心之。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必須真實心中作。得外現賢善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名真實業也。作如此安心起者。縱使苦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菩薩時。乃至一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又真寶有二種。一者自真實。二者他真寶。言自真實者。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及穢國等。住坐臥

4、。想同一菩薩制捨。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之事。亦讚歎一眾生三業所為善。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隨喜也。又 真實心中身業合掌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被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寶。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生死凡夫。曠劫已。常沒常轉。無有出之緣

5、。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此觀經三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佛證勸一凡夫決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者等。一心唯信佛語。顧身命。決定依。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者即。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又一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者。必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佛教意。未能決。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是義如是。印者。即同無記無無之語。佛

6、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佛所有言。即是正教正義正正解正業正智。多少。眾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佛所。即是教。菩薩等。盡名教也。應知。是故今 時仰勸一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可信用菩薩等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也。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自心。順教修。永除疑錯。為一別解別學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逢解同人。多引經相妨難。證云一罪障凡夫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生怯退也。答曰。有人多引經證云生者。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證(上道下口 )生。如我意者。決定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是信。彼經。盡皆仰信。然佛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別。又彼經

7、時。即非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教備機。時亦同。彼即通人天菩薩之解。今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縱使汝等百千萬億(上道下口 )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者向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漢辟支等。一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證言生者。我亦未起一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義。為一所破壞故。又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一多。乃至遍滿十方。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此三界道。勸眾生專心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亦生一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

8、上信心。何以故。 乃由佛語真寶決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為一菩薩解之所破壞。實是菩薩者。眾違佛教也。又置此事。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一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言。釋迦所相讚勸發一凡夫。專心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佛所。畢竟起一疑退之心。畏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佛。所有知解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生十等罪。畢竟犯者。即名十善十隨順之義。有後佛出世。可改前十善十也。以此道推驗。明知佛言相違失。縱釋迦指勸一凡夫。盡此一身專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

9、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佛化。一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證釋迦讚歎極種種莊嚴。又勸一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恆河沙等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時世界眾生煩惱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眾生稱。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信釋迦一佛所。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所讚所證。一凡夫。問罪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即一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信也。次 就信者。然有二種。一者正。二者雜。言正者。專依往生經者。是名正。何者是也。一心專誦此觀

10、經彌陀經無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彼國二報莊嚴。即一心專彼佛。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彌陀名號。住坐臥。問時節久近。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依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已外。自餘善悉名雜。修前正助二。心常親近憶斷。名為無間也。後雜。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也。故名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又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剛

11、。為一學別解別人等之所動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道。即失往生之大也。問曰。有解同。邪雜人等。相惑。或種種疑難。道得往生。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凡聖身上。具造十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道。云何一生修佛。即入彼無無生之國。永得證悟退位也。答曰。佛教。越塵沙。稟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可信者。如明能破闇。 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千差萬別。何況佛法思議之。無種種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各求解脫。汝何

12、以乃將非有緣之要。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而修其者。必疾得解脫也。者當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無礙。皆得學也。欲學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多得也。又白一往生人等。今為者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百千之。忽然中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交過溼道。其火燄亦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無人物。多有群賊獸。此人單獨。競欲。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此大河。即自言。此河

13、南邊畔。中間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今日定死疑。正欲到迴。群賊獸漸漸逼。正欲南避走。獸毒蟲競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可言。即自思。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一死。一種免死者。我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作此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必無死難。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直。我能護汝。眾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生疑怯退心。或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此道陰得過。必死疑。我等眾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迴顧。一心直進道而。須臾即到西岸。永難。善友相。慶無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東岸者

14、。即喻此娑婆之火也。言西岸者。即喻極寶國也。言群賊獸詐親者。即喻眾生根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友。值真善知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溼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燄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人等。妄解迭相惑。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喜者。即喻眾生久生死。曠劫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顧水火二河。無遺。乘彼願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慶喜何極也。又一者。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又言迴向 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三心既具。無成。願既成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經【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疏五從有三種眾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 經【何等為三。一者慈心。具戒。二者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 疏從何等為三下。至已。正明受法同。即有其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