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7844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word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导语设计导语设计 设计 1:(文学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 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

2、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 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设计 2:(激发兴趣)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 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 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第 1 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目标导学一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展示: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 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 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在读书 的过程中结合课 下注释或查字典, 识记掌握。3.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

4、音。 4.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募(m)棹(zho)柿(fi)湮(yn)没 啮(ni)齿 溯(s)流 欤(y) 曳(y) 铁钯(p) 臆(y)断 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石兽并沉焉 ( 并: 一起 ) 阅十余岁( 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副词,本来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 的道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

5、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重点句子翻译。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目标导学二目标导学二 :再读课文,合作研讨: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

6、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 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学生上黑板完成,

7、 老师加以提示和 指导。【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概括事件的基本 方法:先迅速浏 览,获得整体印 象,同时,可边 读边用笔画出文 段中的过渡句、 提纲挈领的句子、 文章或文段的中 心句、总结性的 句子;然后阅读 题干,有针对性 地锁定答题范围, 并迅速提炼出相 关信息。【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就课文不理解的 句子质疑,小组 内讨论解决。师 生共同讨论。老 师归纳总结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 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8、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归纳总结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归纳总结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明确: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 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教学提示教学提示】学生分组完成, 最后汇报归纳总 结,老师明确。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

9、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第 2 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2.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目标导学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 2.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合作探究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 法是怎么样的?作者安排这几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分析一些他们这样 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通过几个人物的描述与老河兵的方法进行对比,从而

10、突出 写作意图。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 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对相关问题进行知 识性复述,并且互 相提问,遇到问题 举手,由教师帮助 解决。【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比:对比是把 对立的意思或事物、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 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 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

11、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 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 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 实践出真知。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 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 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2、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 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 情况作出判断。 目标导学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目标导学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 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或把事物的两个方 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 清好坏、辨别是非。【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要求紧扣故事内容 与人物性格特征, 进行大胆而合情合 理的想象,可以放 在课堂上进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庙 僧 下游 无迹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老河兵 上游 成功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意,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 课堂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