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554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合肥市 3232 中高中语文中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第二单元之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新人教版必修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 物性格。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阅读

2、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 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 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 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 轲的侠士形象。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

3、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 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 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 460-前 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

4、年。当时, 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 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 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 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 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

5、个?(“刺”)2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 文章的脉络。(一) 刺之由: (“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故事开端。(二) 刺之备: (“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故事发展。(三) 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故事高潮。(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二)、刺之由1.字词解析进兵北略地:向北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 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

6、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 “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也表示假设关系。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三)、刺之备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2.字词解析皆为戮没:读 wi,被。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将军岂有意乎:是否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太子迟之:以为迟仆所以留者:的原因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易水送别(一)、易

7、水送别1.朗读文章第 9 段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 h,应读 h,解释应和。2.字词解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既祖:已经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i,作。发尽上指冠:向上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终已不顾:回头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 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 矮,不胖不瘦,不

8、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 貌而写外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 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 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 写送行的宾客?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 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 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

9、和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5.有感情地诵读第 9 段(二)、厚遗蒙嘉(二)、厚遗蒙嘉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 11-13 段内容。厚遗蒙嘉2.字词解析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三)、廷刺秦王(三)、廷刺秦王1.字词解析以次进:按照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群臣怪之:感到奇怪前为谢曰:为,w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

10、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秦王还柱而走:跑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 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第 13 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 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 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11、,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 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3.第 14-16 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学生讨论思考。明确:14、15 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 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 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 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 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16 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 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 速急促

12、,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4.第 17 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 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明确:思想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

13、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 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 慷慨悲歌。才能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 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 道。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教师总

14、结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 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二、人物分析小结二、人物分析小结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战国 策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倚柱 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其次,善于用侧面描写,烘托荆轲的 形象,使之更加鲜明。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嗔目,发尽上指冠”,秦武阳的 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

15、”,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机智、刚毅、镇静、勇敢和 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写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 还要善于描绘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三、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三、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 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 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 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

16、 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 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 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 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 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