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91899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word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教案教案素质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 形散神聚的特点。2、 散文的一般鉴赏。3、 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 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

2、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 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 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 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 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

3、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 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月离杭赴 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 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 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 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4、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 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 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 的关系。三、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1、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 ,而在文章当中, 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

5、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 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 “润” “淡” 。 (板书: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 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 (板书:味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

6、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 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段主写牵牛花,第段主写槐树,第段主写秋 蝉,第10 段主写秋雨,第 11 段主写果树。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 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 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 面先请两名

7、同学来诵读课文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 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 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 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 、蝉声

8、、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 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 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 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 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 衬静。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 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

9、而不写, 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 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五、总结: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 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 ,有声有色,有动 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第二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11 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

10、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如、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 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 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 “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

11、和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4、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 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 “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 、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 ,也应学会“求异思维” 。大家想 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

12、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 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 、发言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 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 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 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

13、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 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 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板书:形散神聚)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 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 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

14、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 是清、静、悲凉的了。 (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 字” ,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 (3)郁达夫个性忧 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 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明确: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 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

15、逼 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 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 ,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 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 景语皆情语” ,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 “物”与“我”完美交融。 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 一)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 迁移1、过渡: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 ,还应做到“景人合一” 。下面 我们来做

16、一点阅读训练。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 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点拨: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 秋梦中。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文段(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 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点拨: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 也收获着喜悦。文段(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点拨: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 至极, “离人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