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83590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教案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度参赛】课题名称:窃读记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于桂芝 设计者单位:通榆县第二小学 一、教学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往事难忘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林 海音的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没钱购买书而到书店里偷偷 地读书的事。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 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 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 挤到里

2、边了”等等。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 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 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通过勾画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能力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 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难

3、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掌握了 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技巧。能够通过读文,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他们有 一定的情感积累,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所以,在学习 本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高,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 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产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尊重学生在学习

4、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 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 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写作风格。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创 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 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活动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方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 “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

5、2、朗读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作者的经历学生难以体会到,所以介绍作者生平 及其写作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件,百度搜索:http:/ 9.htm 图片,百度搜索:http:/ 5.htm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 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

6、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 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2、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能根据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作者林海音吗?(生简介林海音)师出示课件百度搜 索:http:/ 9.htm (二)理清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相关的词 语。(汇报自学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轻声

7、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概括,师出示图片,百度搜索:http:/ 5.htm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得到提升。) (三)感悟窃读的滋味 1、那么,作者在窃读时的滋味是怎样的呢?(学生说出自己初步读后的感受。) 2、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的书店,一起来 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勾画出心理描写和动作描的句子,并把自 己的理解在书上做批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指导。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时,教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师相机点播,并指导朗读。) 重点句子: “啊!它在

8、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 读的惊喜。)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 总算挤到里边了。”勾画动作描写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作者 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 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 识与智慧。)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 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体会作者当时及其难看的表情,感受窃读

9、的 苦。)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侯我的光临。”(体 会作者见到书时的喜悦心情,感受读书的快乐。) “我不想再去书店,但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来到熟悉的街路,我再施惯伎,却因 受了前次的教训,我便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 堪”(体会作者迫切地想读书的心情,感受读书的艰难。) “我偷窃了什么?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体会 作者渴望读书,却读不到书的无奈之情。) 学生品读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些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将作者“窃读”的滋味展现给了 我们,此时此刻,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

10、作者热爱读书、 渴求知识的精神。让学生受到启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 3、当作者走出书店时,想起国文老师说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记住,你是吃饭长大, 也是读书长大的!”学生齐读。师 :但是作者此时却发现这句话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生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课件出示:“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 大的!” (让学生自由读这句话,再体会这个句子的意思。 ) (三)拓展延伸 1、你有过窃读的经历吗?(学生交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 2、阅读名人读书故事,并把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窃读记林海音 惧怕 窃读的滋味” 收获 快乐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量表评价内容A 级B

11、级C 级自我评 价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是否需培养能 力是否能读懂文意,是否对文章的 主旨把握准确能读懂把握 准确不能读懂把握不 准确需培养能 力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能主动解读 文本活跃 主动不活跃 不主动一般对文本是否有创造性的理解有没有需培养能 力是否能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能不能需培养能 力八、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有很多收获。学生在汇报窃读的滋味时,能够抓住相关句子来汇报, 在学生读到重点语句时,我能够适时地点播学生抓住重点词去体会,让学生更深入地去体 会字词的深刻含义,比如在理解句子“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

12、 ”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跨 进” 、 “踮起” 、 “钻” 、 “挤”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小女孩 迫切期待读到书时的兴奋心情,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再比 如:在拓展延伸中,我布置学生阅读名人读书故事,并把感受写在日记本上。课后,我发 现学生们对读书都产生了兴趣,在批改日记时,我发现不仅学生读书的内容广泛了,而且 感悟能力也比以往进步了。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时 常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学校: 通榆县第二小学 姓名:于桂芝 职称:小教高级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二小学 (137200) 于桂芝,女,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二小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在市级电教课比赛中获 一等奖;在通榆县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中,被评为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在 全国小学作文批改大赛中获奖;荣获“县级中小学教师文化业务能力考核语文学科成绩突出” 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