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使用双语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082664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诏国使用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诏国使用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诏国使用双语文(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之美民族经典探薮一些研究南诏历史文化的学 者认为, 南诏国时期通用汉语及汉 文, 这是不科学的。 作为氐羌系统 的乌蛮族群, 有自成体系的语言文 字, 尤其语言, 史书累有记载, 不容 争辩。 南诏系出氐羌, 其语言也不 能不受氐和羌的影响。 如 “诏” 字 本氐羌语。 氐族的苻坚就称作 “苻 诏” 。 又如南诏官制中的 “酋望” , 这一名词也见于 晋书 中的 苻 坚载记 。 有 “新平酋望深以为惨” 之语。 酋望一词可解作 “酋长望 族” 之义, 可能原是氐族的一种尊 称, 后演变为官名。 唐人樊绰在 蛮书 记载: 南 诏人 “大虫谓之波罗, 犀谓之矣 (读如咸) , 带谓之佉苴, 饭

2、谓之 喻, 盐谓之宾, 鹿谓之识, 牛谓之 舍, 川谓之赕, 谷谓之浪, 山谓之 和, 山顶谓之葱路, 舞谓之伽傍。 加, 富也。 阁, 高也。 诺, 深也。 苴, 俊也。 东爨谓城为弄, 谓竹为翦, 谓盐谓 (前月后句) , 谓地为渘, 谓 请为数, 谓酸为制。 言语并与白蛮 不同。 ” 截至今天为止, 我们发现 记载唐代南诏语言的, 见于此处 为最多。 计标明东蛮的有六, 没有 标明出来而可以认为白蛮的有十 六, 共有单字或辞二十二。 此外, 在李京 云南志略 中, 亦有关于 南诏语言的记述。“白人语: 着衣 曰衣衣, 吃饭曰咽羹, 茹樵曰折 薪, 帛曰幕, 酒曰尊, 鞍曰悼泥, 墙曰砖垣

3、, 如此之类。 ” 足见在李京 时代, 白蛮语言已趋汉化。 此外, 南诏称 “田曰双, 汉五亩也。 ” 太平广记 引 玉谿编事 说: 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 游于避风台, 命清平官赋诗。 骠信 曰:“避风善阐台, 极目见藤越, 悲 哉古与今, 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 旦, 翊卫类夔契。 伊昔经皇运, 艰难 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 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 子孙类贻阙。 ” 赵叔达 曰:“法驾避星回, 波罗毘永猜。 河 阔冰难舍, 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 洽, 献賝弄栋来。 愿将不才质, 千载 侍游台。 ” 震旦、 元、 昶、 毘永、 俚柔 五者, 乃南诏语言。 蛮书 六睑 注云:“睑

4、者州之 名号也” 。 睑是南诏语言。 唐宪宗元 和十一年, 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 杀其王劝龙晟立劝利, 因封嵯巅为 大容, 蛮谓兄为容。 容乃南诏语言。 称王为骠信, 王母为信么, 妃为进 武信么。 计单字或辞, 共32个。 如果 再加上 新唐书 南诏传 所记南诏 官制之专名, 单字或辞, 将近70字。 这数十个字, 有的认为是掸泰语 系, 有的认为是藏缅语系。 然所存 大都单辞只义, 并没有文法可寻。 也有认为这些字是民家语, 可是仔 细一检查, 除宾 (指盐) 、 阁 (指高) 二字外, 其余都不可知。 不能由此 来下结论。 南诏语中外来语的因素颇 多。 诏、 睑为泰语; 宾、 阁为民家语

5、。 川谓之赕, 实为藏语。 赕即藏 语than字的对音, 意即川原。 古代 吐蕃地名后带赕字的很多。 再者, 古代云南以赕名之地, 仅就 蛮 书 、 新唐书 南诏传 、 元史 地 理志 及 嘉庆重修一统志 诸书 所载, 已有40余处。 这些带有赕字 的地名, 大都集中在金沙江南北、 澜沧江、 怒江、 伊洛瓦底江上游的 东西两岸以及洱海附近, 不能过 今楚雄以东。 都是古代吐蕃兵力 所到达, 或吐蕃人移居的地方。 就 此, 又可推见古代吐蕃势力在云 南所产生的影响。 至于文字, 窃以为南诏早期是 使用彝文的。 在唐以前的中国古代 彝语支社会中, 被汉文史籍称为 “乌蛮” 的这一支系是拥有本民族

6、语言文字的, 因为彝文的发明时间 基本上与汉文相同, 彝文在彝族古 代社会中虽没有广为普及, 只被 “上流社会” 的少数人掌握, 但它凭 借古老的经典得以完整地保留下 来, 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南诏早期 使用过彝文, 这是有考古证据的, 比如在山龙山于图城考古中, 彝文专家 们就发现了有字瓦上的文字是彝 文, 其中有一块瓦上的文字译作 “是蒙氏城” , 可以释读的文字还有 20余个, 这些证据完全说明南诏初 王室或未建立政权前使用彝文的 可行性。 因为, 刚从哀牢山避难来魏 山的蒙氏一族居住在山区, 要与这里的人们打成一片并取得他们 的信任, 没有使用汉语和汉文的 条件, 他们至少使用乌蛮语,

7、 才可 能被这里的人们所接受; 彝文作 为社会上层统治百姓的利器, 集 神权和君权于一身, 酋望、 酋长之 类的地方民族统治者是绝对不会 放弃的, 应该说, 蒙氏家族在来到 巍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曾经 使用彝文发布各种文书, 因为那 时的蒙氏成员汉文化水平不可能 太高; 彝文典籍作为统治阶层的 精神武器, 不可能让他很快退出 历史舞台, 这还有一个原因, 这种 神圣的武器若退出历史舞台, 等 于抛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是不会被种人拥护的事; 汉文 成为南诏的主流文字, 不会超过 六诏统一之前, 这一段时期一方 面要和中原王朝广泛接触, 一方 面又要和其余五诏周旋, 只可能 同时使用两

8、种文字: 对唐用汉文, 在大理地区使用彝文。 直到六诏 统一后, 汉文才正式走上南诏的 历史舞台, 这也是有证据的, 南诏 王室的汉文作品直到阁罗凤时代 才出现 ( 南诏德化碑 ) , 而阁罗 凤已经是南诏第五王, 这也是南 诏统治者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使他们抢到了 政治和文化的制高点, 让他们的 统治者站在了更高的思想高度和 更广阔的视野角度, 乃至成为唐 帝国的重要抗衡者。从微信朋友圈知道培禹应邀 去东城区图书馆讲课, 他讲的题目 是 散文, 陪伴人生的美好 。 散文在中国, 尊为一切文体 之源泉。 古代文典中, 堪称经典的 好散文比比皆是。 散文家们认为: 首先, 倾诉

9、是人的一种本能, 就像 容器里的水满了要漾出来一样自 然。 而经由文字来将所感所思记 录下来, 又远胜过口头的表达。 与 写作这一外在行为相同步, 是经 验的整理, 思绪的梳理, 从飘忽的 情感烟云中触摸到灵魂的真实状 态, 由零碎断片的感悟里演绎出 完整系统的理念。 梁实秋在 论散 文 里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 式的, 是最自由的, 同时也是最不 容易处置,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 想, 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 提 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 现地表现出来。 ” 好的散文, 无疑 是人生的一束束折光。 在阅读它 时, 我们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 声, 那是受到作家笔下文字的叩 击而发出的。

10、读培禹的这本散文 集 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作家出版社 2017 年 7 月版) , 正 是这种感觉。 我和培禹是多年的好友, 这同 我俩的共同经历有关同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 都是从新闻记者 干起, 进而迈入作家行列。 我在国 家新闻出版署工作时, 他在北京日 报社主办的 新闻与写作 杂志做 主编, 曾登门约稿。 后来报社调他 任日报副刊部主任, 又拉我为副刊 写作。 大凡我的呕心沥血之作, 都 被他搜罗而去, 包括那篇担着一定 “风险” , 后来在社会上造成轰动的 张闻天: 一个尘封垢埋愈见光辉 的灵魂 。 北京日报 竟舍得以一 个整版刊出, 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 位副刊部主任, 想不办

11、好副刊都 难。 后来,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把 首届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 授予 了培禹, 我以为实至名归。 近年来, 他从副刊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 后, 便专心写作, 厚积薄发, 一发而 不可收。 当我有幸第一时间阅读他近 几年的一篇篇新作时, 有如一种 如沐春风的亲近感。 我以为培禹文章最大的特点, 是他骨子里的 那种忧国、 忧民之心, 那种对乡土 的不弃不离之情。 他没有文人易 犯的穷酸之气, 做作之病。 存在决 定意识, 这得力于他的两个出身。 先为知青, 血液里有了土地的基 因; 后当记者, 研究社会, 眼里常 含忧民泪, 心中常怀忧国情。 他不 是一个纯文人。 这也是我们一切 新闻

12、人进而为文的传统, 从范长 江到邓拓都是这样。 这本散文集的第一辑 “小河流 淌” , 是抒写家国情怀的。 开篇 总 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 可看作培 禹的代表作, 最初发表在 人民日 报 上, 并入选了几个年度散文选 本。 我读着, 思绪跟着他翻飞, 真想 随培禹回村去看看一直在他心中 流淌的那条无名小河。“那条小河, 只有谢辛庄有; 那时的青春, 只有 我们确认。 ” 其实, 它在我们每个人 的心中。 让我怦然心动的还有 重返谢 辛庄 我的老师 “流水账” 念想 不沉的湖 等多篇, 尤其是他怀念 亲人的 “清明” 情思 和 天堂应有爱 , 读着读着, 让你难抑泪水。 培禹还是人物散文写作的

13、高 手 。 在雪 落 无 声这 辑 中 , 雪落无声一品红 是写李雪健 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写王 洛宾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是 写乔羽的; 从延安出发的银幕 征程 是写于蓝的。 特别喜欢他 写漫画大师李滨声先生的 九秩 滨老 “书苑栽花” , 还有他写作 家好友凸凹的 把乡愁写进读者 心里 , 堪称人物散文写作的大 手笔。 纵览这本散文集, 通篇少见 华丽的词藻, 而自然、 平实的文 字, 却时常能撩拨起读者心中的 波澜。 八雅村情缘 , 作者自己 开头就说:“这故事太不离奇了。 ” 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八雅村一个 6 岁的小姑娘, 她对人说, 想要一 双36码的鞋 (为妈妈要的) , 故事 由此

14、展开, 层层递进, 波澜起伏, 真是催人泪下。 我知道, 还有些更 好的篇章, 限于各种原因未能收 入但我们美好的阅读就由此 展开吧翻 阅 刘 锡 庆 老 师 的写 作 丛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版), 又想起了当年学员们收看 电大写作课的场景。 改革开放 初期, 教育资源匮乏, 特别是高 等学校招生很少, 很多青年人 为了能接受高等教育, 便选择 电视大学这种教育方式, 写作 课是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目, 所使 用的教材是刘锡庆老师的 写作 基础学 。 他还是部颁统编教材 写作基础知识的作者, 这部 教材发行了几百万。 他教的学生 多, 不是读过写作基础知识 的学生, 而是真正听过他讲课的

15、学生。 全国有数百万电大学员收 看了刘锡庆老师的授课, 还有很 多自学的知识青年也收看他的 课, 当年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求, 真是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现在 这些学员已是各行各业的中坚 力量, 说他的学生遍天下, 你不 会认为此言有虚吧。 一堂万人 大课 回忆了当时听课的情景: 大家都是来听中央电大老师来 上海讲写作课的。 宽敞的万人会 场, 已经坐满了听课的同学, 众 人聚精会神聆听着中央电大老 师的讲课。 我扫了一下会场, 前 排早已没有空位, 后排还有些空位, 赶紧挤过去入座, 摊开了笔 记本。 从乌黑一片的人头间隙中 望去, 我依稀可见讲课人挥动着 有力的手势, 他的模样根本看不 清,

16、我认定这位就是刘锡庆老师, 尽管此时我看不清他的脸, 但是 借助扩音设备传来的声音却异常 清晰, 听者鸦雀无声, 讲者侃侃而 谈, 言辞恳切。 写作丛谈 是刘锡庆老师20 世纪 80 年代教学写作课的记录。 有为高等学校学生讲解阅读与写 作的文章, 有为电大学员解答问 题的学习指要, 有为电大学员们 进行习作评改的文字。 刘锡庆老 师为教好写作课, 为了指导电大 学员学好写作课, 除了编写教材 和讲课外, 还写了这些实用性很 强的文章, 解决了学员们在学习 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再是这 些文字对学员们精神的鼓励, 也 是不容小觑的, 很多学员就是在 读了他的文章后, 从惧怕写作, 到 热爱写作, 鼓足勇气, 迎难而上, 最终完成了学业, 有些学员还在 写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成 了知名的作家, 成了知名的教授, 如毕淑敏、 朱向前等。 刘锡庆老师在这本书里谈了 阅读和写作的一些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