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83489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学设计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们怎样传递信息人们怎样传递信息教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乐节课文内容,了解现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能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的方式。3. 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2. 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是世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 个烽火台,它在当时有什么作用?2. 在古代,人们还用什

2、么方法传递信息?那么现代人们又是靠什么来传递信 息的呢?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1)互相检查预习时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2)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3)想一想: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部分讲了什么?2. 教师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3. 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4.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几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邮电、电报、电话、广播、 计算机网络)5. 指名反馈分段情况:6. 教师:同学们,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都在改进传递信息的方

3、法。直到现 在人们还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身在世界角落的人们随时都可以得到远方亲友的 消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两千多年来,古代的人们怎么传递信息?如何不断改建传递信息的方法 的?(2)新的交通工具是什么?(3)你写过信吗?结合实际说说你怎么用书信与别人传递信息的?人们怎么 用邮政系统来传递信息的?2. 指名反馈。3. 齐读第一自然段。4. 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新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世界上才形成了庞大的邮政系统,人们通过这个系 统可以更加便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但是,人们并不满足这种方式,因为这还 不够迅速,及时地传递

4、信息,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的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 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五、作业:1. 把本课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2. 读一读古诗杜少府之任蜀川 ,理解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意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杜少府之任蜀川:同学们,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为了劝慰杜 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写了一首诗杜少府之任蜀川 。2. 齐读古诗。3. 师:诗的第三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谁能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4. 师导入新课。 二、二、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1)翻天覆

5、地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人们通过电磁波发送和接收信息,是通信史上翻天覆地的革命?(3)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2. 指名反馈,互相补充。教师适当地引导。3. 体会语句,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电报、电话日益普及,输送信息的缆线像狭窄拥挤的公路一样,经常 “堵车”不是占线就是串线。(2)科学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办法:一束光纤的通信容量是一条铜线的 25 万倍,一条光缆可以通一亿条线路。4. 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部分三、学习第三部分1. 师:信息变成了电磁波发送与接送信息,这是通信史上的革命,科学技术 仍在不断发展。2. 说说什么是信息网络。3. 齐读这一部分。4. 教师小结。四、教师小结四、教师小结 1. 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传递信息 的方式。 2. 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