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74217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上《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难点:坚持长期的观察和管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师生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水,水桶、小石子、沙、标签、记录纸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1、 教师谈话引入教学情境:播放情景图(美丽的池塘) 。2、 提出问题:A、你知道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B、池塘了有哪些非生物?C、这

2、些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D、池塘了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E、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1、观看、听情景介绍。2、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3、指名回答,其他学生倾听回答后可以及时补充、反驳。设计方案 1、教师谈话导入本次活动:做一个生态瓶。2、师:要做一个生态瓶,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建造方案,我们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吧。1、分组设计活动方案。2、展示自己的设计,代表介绍。3、提出要求: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4、请各小组设计方案,做好记录。5、交流建造方案。6、共同完善方案。其他同学补充、质疑、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3、修改、确定方案方案做生态瓶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同学们如果需要

3、,可以上台选取适合自己的,注意按设计方案进行建造。分组进行建造活动。评价延伸 1、 肯定学生的创作。鼓励课后补充材料,完善建造。2、 提出要求;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生态瓶的观察计划,持续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小组研讨完善建造方案及课后 观察记录。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初步了解某一区域中食物能量交换的关系。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某一个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很感兴趣,对动手实际活动更是积极参与,不过有些遗憾

4、的是:在材料准备方面,有些同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得到几点体会如下:1、 成功之处:(1)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参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2)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4)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知道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块草地等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2、 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想要动手的愿望

5、强,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认真倾听,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2)活动中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做一个小池塘的,由于本地不方便找到水草,所以乱放了有些其他植物。(3)活动后的评价时间有些仓促。总之,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这看师生是否用心投入。如果用心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其他的再看看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临时处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基本功密切相关。所以,一线教师更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发展学生。: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自然界里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

6、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草原上生态平衡的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沙尘暴的危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引入1、 播放课件:三张情景1、观察分析:从图,分别为生态瓶中平衡、不平衡三种情况。2、 课件出示:“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概念。图中发现了什么?

7、2、齐读、理解。活动展开1、 草原的生态平衡A、 教师讲述、出示鹰、兔、草的图片。提问:你能画出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吗?B、 板书食物链关系式(吃) (吃)鹰兔草C、播放问题:(具体问题略)D、全班交流,小结。2、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A、课件出示沙尘暴发生时的情景。B、教师讲解、出示什么是沙尘暴。1、学生画食物链关系。2、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3 学生观看,交流:什么是沙尘暴?4 交流自己课前收集 的关于“沙尘暴的危害“的资料。C、提问:沙尘暴会造成哪些危害?D、小结沙尘暴的成因、危害。E、播放图片:(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生态遭到破坏的图片。)F、提问:我们如何制止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根据学生

8、的回答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汇报。6、学生观察后谈感受。 。7、回答问题。拓展延伸主题活动:我为家乡环保献良策。提出要求:为保护家乡的生态平衡,我们的建议和办法。随意贴。 (把自己的办法和建议贴在白纸上。 )总结教师谈话结束全课。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 8 课。本节课基本上按教学计划完成。在学生研究“生态平衡”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提出话题,学生基本上能展开讨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本课主要收获:1、 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初步了解什么是沙尘暴及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危害。

9、3、了解到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4、“我为家乡献良策”活动较大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改进之处:1、 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2、可多放手让学生有机会拓展自己。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果实和种子的结构适应于繁殖的特性果实是由开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是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果皮三层,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角色。果皮负责在种子发育过程

10、中保护娇弱而未成熟的种子,并在种子发育完全后协助其传播。、植物开花以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必须散布到各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生长的领域,以使物种繁衍。每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有一定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是与它的传播方式相适应的。也就是说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它的功能(传播种子)是有联系的。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风仙花、油菜果荚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棱角,有一些花纹,且容易开裂。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

11、射出去。这一类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或是稍遇外力就会炸裂。果荚里面的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自体传播种子的散播距离有限,但部分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发生,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动物传播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粘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钩刺等。像苍耳,它的果实和油菜的果实明显不同,除外形、大小不同之外,更加显著的是苍耳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鬼针草、蒺藜等的果实。因此,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动物来帮助它们传播种子。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当动物在吃

12、它们的果实时,无意中就帮助这些植物传播了种子。风传播。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乘风飞行。具有羽毛状附属物的种子大多为草本植物,例如菊科的黄鹌菜,木本植物则有柳树及木棉等。另外有些细小的种子,它的表面积与重量的相对比例较大,种子因此能够随风飘散,像兰科的种子。蒲公英是一种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当起风时蒲公英的种子便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到远方。水传播。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如莲)、果皮含有气室、密度较水小,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莲蓬和椰子,它们的果实常具有丰厚的纤维质,可防止种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烂或下沉。海滨植物,如棋盘脚、莲叶桐及榄仁,也是典型靠水传播的种子。莲、椰子的果实结构与它们的传播方式是有一定联系的。植物种子的传播和自身的构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是有密切联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